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呈现迅速增长态势.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亦呈现出新特征.其中,住房制度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租赁住房是满足流动人口居住需求的重要方式,也是解决大城市居住问题的途径.基于租买选择理论,测度我国26个试点城市的租售比、房租收入比,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各类城市的住...  相似文献   

2.
吉树起 《建筑技术》2014,(2):151-155
从居住建筑相关规范角度出发,以实际项目设计数据为例,按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地下工程和材料构造等4个方面提出在建筑设计阶段即可降低住房建设成本的设计措施,为公共租赁住房开发和设计有效控制成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住宅产业》2010,(8):27-27
重庆积极探索城市住房供应“双轨制”,对住房制度进行必要完善。其基本思路是:30~40%的中低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当前城市生活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本文以租赁住房与租赁公寓的建设发展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国际城市租赁住房与公寓演变过程,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以及公共租赁住房和民间租赁公寓的发展历程、经验和问题,提出迈向城市租赁居住新时代的、我国租赁住房和公寓建设的建议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能为研究与解决新时期我国租赁住房建设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西省城镇住房调查以及《山西统计年鉴》等数据,预测山西"十三五"期间总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住房年均需求量,得出各类住房年均需求量及所占比例;提出完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以及加快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的对策建议,为山西省和我国中西部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和住房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进入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化阶段,租赁需求日益向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集中.住房租赁群体以农民工(1亿)、新毕业大学生(0.6亿)等新市民群体为主,租金承受能力总体有限,大学生群体租金承受能力显著高于农民工群体.城镇有房家庭也会因工作变动、子女就学等产生租赁需求.住房租赁需求以阶段性、临时性、过渡性为主,随着收入增...  相似文献   

7.
基于住房保障制度重点应该是保障"有房住",而不是"有住房"的理论认识,提出我国应该建立租赁型住房保障制度,分析了租赁型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别从住房投资、住房建设、住房运作等方面阐述了租赁型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提出了保障租赁型住房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是新发展阶段多措并举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建立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重要政策突破口。本文结合全国18个试点城市已出台的政策文本和实践现状及实地调研成果,分析了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四类六种模式,通过总结提炼试点城市在各类模式应用中的具体经验做法和面临的问题,为下一步形成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持续可推广的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目标。补齐租赁住房“短板”,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长租房市场,不仅是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群体住房问题的民生大事,也是房地产业实现新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为了应对房地产业转型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房企必须转变经营管理思路,积极探索持有资产运营模式,培育持有资产管理平台,打造满足租赁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标准,从而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开股份”)作为北京市属房地产龙头国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现存问题进行总结,结合三个公共租赁住房的实践项目,从人群需求精准定位、空间的精细化复合利用、共享空间复合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不同类型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提供策略参考,为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体系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马辉  覃琳 《重庆建筑》2013,12(4):31-33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该文列表分析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典型保障性住房形式,指出公租房应该是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点。当前公租房建设量大、速度快,为了公租房发展的长效性,文章提出公租房应具有适应性、可持续性的规划与设计原则,并通过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的借鉴,针对公租房的总体布局与交通配套、小区容量、配套设施、景观环境、套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其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首先分析我国公租房制度面临的诸多问题,然后介绍韩国永租房的模式及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永租房制度,对公租房实行分类管理,完善保障住房体系。  相似文献   

13.
梁平  樊佳 《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169-173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到2020年重庆市将达到70%的城镇化率,800万的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城镇保障性住房增长速度将无法满足其住房需求。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重庆市1997年~2007年数据分析城市化率、住房自有率对住房保障比例的影响。单变量相关分析和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化率与住房保障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住房自有率则与住房保障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公共住宅保障政策是妥善解决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城市化人口群体在城市长期居住问题的有效手段。中国的住宅保障体系由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组成,但目前公共住宅保障体系还存在着惠及面有限、政策与住房公积金制度脱节等诸多问题。本文从公共住宅保障对象、改变发展观念、严格认定保障对象等方面探讨了未来我国城市公共住宅管理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Social programmes tend to have some element of housing in their structure, and recent downward global trends have made studies popular that compare programmes or analyse changes.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Swedish system has received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apparent long-term viability. Rents in this system are set through a negotiation process with tenant organisations, an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because it affects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of the housing. A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analysis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has been made with regard to revenue generation capabilities, and the first differenc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negotiation process in the system. Those numbers suggest the system is improving revenue generation, but not operating profit.  相似文献   

17.
公租房和城中村出租屋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两种常见的廉租住房类型,它们为大量进城的农民工提供了在城市中的生息之所,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选取分析重庆和深圳这两个城市的廉租住房社区在地理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形态、社会人群结构及商业配套服务四个方面的比较,从农民工的视角探讨了哪种居住模式更能有效促进农民工群体的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展示了对于廉租住房及其社区生活认知的多样性,以期为我国其他类型的廉租住房建设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商改租”政策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扩大租赁住房供给来源,也为我国商办市场去库存提供了一个解决思路。但目前“商改租”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相关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法律与政策、市场、企业和存量商办房自身4个方面,系统归纳出影响企业参与意愿的26个因素。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了影响因素间的6级多层递阶解释结构模型,明确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作用路径,找出了影响企业参与意愿的10个根源性因素。并针对法律与政策、政府激励措施、商办与住房租赁市场需求、改造市场经验、存量状况与满足转化条件程度等根源性影响因素,提出“商改租”工作推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Fulong Wu 《Housing Studies》2016,31(7):852-870
While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Chinese urban villages provid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rental housing for low-income populations, the composition of their dwellers, housing conditions and rental contracts has not been adequately studied. Drawing from surveys of sixty urban village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this study finds that housing in urban villages is more family oriented; that over half of dwellers work in the tertiary sector; and that although they have relatively stable jobs, few have job security with contracts. In predominantly rental housing, the housing unit is small. Tight control by the city government over housing development has led to quite expensive rentals measured by unit space as well as poorer housing conditions. Tenancy informality in terms of the absence of formal contracts is widespread and most severe in Shanghai. The lack of formal contracts is largely independent of the status of dwellers or their job status but is rather dependent upon the rent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