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莘夫先生最近在古生物学报上发表的“川黔晚奥陶世三叶虫的研究并讨论上奥陶统的上下界线问题”这篇文章中(古生物学报,第12卷,第4期,第537—571页,1964),根据三叶虫化石并结合笔石、头足类等化石羣的分析,以及地层沉积与地质构造等情况,分华南上奥陶统为五峯阶(上)与盐津阶(下),并提出其上下界线的初步意见。根据岩相及沉积的观点,盛先生认为华中西南区及华东区的浙西、皖南、赣东北等地区含有Sinoceras chinense 的介壳相灰岩与含有Nemagraptus gracilis 的笔石页岩之间,是中国南部奥陶纪地层中最明显的分界线,有利于实际的应用,建议作为奥陶系中、上统的分界线。在长江三峡地区,以庙坡页岩以上的宝塔石灰岩为上奥陶统的底部;在浙西、赣东北及皖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识别与划分古群落的5条标准:1)同一古群落应处于相同的沉积环境中,时空分布上相邻的古群落形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2)古群落化石群为原地埋藏;3)同一地层剖面中,属于同一古群落的不同层位中所含化石相似率应明显高于不同古群落间的相似率;4)同一古群落的物种组成在不同地点或层位中可以重复出现;5)古群落划分可采用单门类或多门类划分法.结果表明,采用回归分析图解对比法建立区域性复合标准剖面,可以综合不同地层剖面的多种地质信息,最大限度地克服化石标本采集的不完备性和避免人为的主观臆断.通过实例的检验,在古群落识别与划分研究中,Jaccard相异系数是计算和判别古群落相似率高低的有效公式.  相似文献   

3.
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海口组为以碎屑岩为主的滨海相含煤沉积,地层中产有丰富的鱼类、植物和双壳类化石;在个体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动植物群的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识别出2个化石群落组合.将化石生态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埋葬规律同煤岩学、沉积环境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了角质残植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紊流事件沉积中的痕迹化石,已识别出三种类型的痕迹群落。一类系深水浊流沉积中的砂蚕迹痕迹群落,横向上依照内扇→中扇→外扇的分带性,它又可划分出三种不同的痕迹化石组合;二类是与浅海环境中风暴沉积伴生出现的二叶石迹痕迹群落,它可按水深带进一步分出四种痕迹化石组合;第三类为洪水事件沉积或洪泛平原沉积中常见的斯柯耶尼亚迹痕迹群落,它以动物痕迹和植物根迹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5.
长山剖面位于潮水盆地西北缘,为一套含煤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459.6m,前人认为属河湖相沉积。通过对组成该剖面的岩相组合,古生物化石及剖面结构的详细观察和研究,结果对中件罗世研究区的构造、古气候条件及古地理背景的分析,认识到长山剖面为一套网状河相沉积。  相似文献   

6.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7.
根据沉积岩内孢粉藻类的沉积特征可以还原地层沉积时期的古环境。以LD17-1-1Z井为例,通过分析孔店组41块岩屑样品的孢粉、藻类分布信息和岩性特征,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辽东凹陷南部地区孔店组的古沉积环境进行恢复。岩屑样品主要岩性为浅灰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灰绿色泥岩和少量红色泥岩,其中发育大量孢粉化石。以孢粉、藻类对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的指示为基础,结合岩性组合特征对研究区孔店组的气候和沉积环境进行探讨,认为研究区孔店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形成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古藻类化石的研究方法目前尚在探索中。研究这些化石的微细结构并用来划分地层是否具有实际意义,这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笔者对国内几个地区的古藻类化石作了试探性的研究。在切片观察中,发现部分化石保留有比较清楚的微细结构。这些结构大部分与苏联沃罗格金描述过的种、属类似,并各有其特点。本文将这些具有微细结构的古藻类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作一初步报导。本文描述的标本产于安徽淮南、宿县夹沟一带、江苏徐州、甘肃榆中、辽宁金州及北京平谷等地,其中除淮南的标本是朱兆玲等同志采集,榆中的标本是甘肃省区测队提供外,余者都是笔者所采。化石采集的层位大多可靠,除上限有下寒武统底部的三叶虫外,统、组的划分界线一般都是目前地质界公认的。这些材料包括两个新属,七个新种。兹列其属、种名称及产地、层位如次: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最优预报面成图法(缩写为MPS)对浙西晚震旦世含磷层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组(地质和地理)变量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和趋势面分析,得到满意的相等值沉积环境图,指导浙西找磷方向.同时,本文又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提出了古水流方向和古纬度,对浙西晚霞旦世含磷地层的成因和沉积环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组成,它们常被解释这形成于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滨湖、河道沉积和浊积扇的上扇部分;②Mermoides遗迹群落,以牧食迹或觅食拖迹为主,常含少量消化迹,该遗迹群落可被解释为产出于半深湖沉积环境;③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拖迹和耕作迹组成,它们均产出于深湖沉积环境;④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由觅食迹、居住迹和古植物根迹等组成,反映了中等能量和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40口钻井岩心的仔细观察和系统描述,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中发现遗迹化石21个遗迹属,26个遗迹种.根据这些遗迹化石的组成、分布及围岩特征, 可以划分出四个遗迹化石群落,即①Skolithos遗迹群落,主要由居住迹和进食迹组成,它们常被解释这形成于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滨湖、河道沉积和浊积扇的上扇部分; ②Mermoides遗迹群落,以牧食迹或觅食拖迹为主,常含少量消化迹,该遗迹群落可被解释为产出于半深湖沉积环境;③Semirotundichnus遗迹群落,主要由觅食拖迹和耕作迹组成,它们均产出于深湖沉积环境;④Macaronichnus遗迹群落,由觅食迹、居住迹和古植物根迹等组成,反映了中等能量和低能水体交替变化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 ,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对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包括稀土元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并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中、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化学成分特点指出 ,该盆地侏罗纪时总体属温湿气候环境 ,但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中反映高温环境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喜温湿气候型元素 (如 Ba,Cs,Rb,Sc,Hf,Zr Co,Cr)亏损、暗示陆地植被吸附量和粘土矿物吸附作用的 K+含量变低、以及反映干旱气候的 Ca含量明显增加 ,这些特征揭示 :自晚侏罗世开始 ,盆地环境气候具有从潮湿向偏干旱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海口组为以碎屑岩为主的滨海相含煤沉积,地层中产有丰富的鱼类,植物和双壳类化石;在个体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动植物群的组合特征及分布规律,识别出2个化石群落组成,将化石生态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埋葬规律同煤岩学,沉积环境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了角质残植煤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根据梨园坝井田勘探资料,初步总结了龙潭组煤层的聚煤规律,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该井田含煤地层的岩性组合、砂体发育特征、古地理、古构造和海水进退等控制因素对聚煤规律的影响.根据含煤地层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和含硫量等沉积特征,确定了该井田含煤地层形成于局限海碳酸盐台地潮坪沉积体系.结果表明,由古构造引起的海水进退是煤层聚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海退末期海侵初期,地壳相对稳定,可形成强盛聚煤期.泥炭坪是成煤的重要古地理环境,潮沟和潮道的冲刷对煤层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57年笔者讨论山东博山寒武纪地层时,根据三叶虫化石,曾将这个地区的下寒武纪分为2个化石带,中寒武纪划分8个化石带(其中有4个亚带),同时并有许多新三叶虫列入文内。经过最近整理和研究后,先将中寒武纪各化石带重要新属及新种描述讨论于此。与博山关系较密切的辽东及河南的一些三叶虫亦加以描述和讨论。河北峯峯的一个新三叶虫因在1957年列过种名,亦在此作简略描述。其中共包括有6个新属,1个新亚属,20个新种和3个新变种。关于博山下寒武纪,尤其是毛庄层的新三叶虫,笔者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6.
1963年7月,山西省地质局某地质队在山西省东部平定、盂县一带研究地层时,发现许多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化石。1964年初,山西省地质局王绍鑫同志曾携带平定及盂县的一部分寒武纪及奥陶纪三叶虫化石来南京,交笔者鉴定。其中寒武纪三叶虫皆为华北各地常见的属群;奥陶系底部有三种三叶虫,经笔者鉴定为Koraipsis shansiensis Chang(新种),Asaphellus sp.及一种不能鉴定但与Hystricurid 类很相似的三叶虫。  相似文献   

17.
1956年10—12月,在孙云铸副所长的直接领导下,我所三峡工作队收集了一些标本,工作地点是在长江三峡区(即宜昌县以北的分乡、五龙观及王家湾一带)。工作的目的是针对着地层方面某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调查,如五峯页岩的时代问题;寒武系与奥陶系、奥陶系与志留系等的分界问题;并着重在奥陶纪的上部及志留纪的中上部地层中系统地采集化石。在这次采集的化石中,笔石最多,三叶虫及腕足类次之。目前作者仅将三叶虫化石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而其余的如笔石和腕足类化石,以及该区的地质剖面等,由洪友崇和常安之两同志分別整理介绍。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豫西中元古界兵马沟组作为古-中元古代熊耳群形成后发育的第一层碎屑沉积,对揭示熊耳群发育背景及华北克拉通南缘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在对豫西伊川兵马沟组典型剖面详细描述和采样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其沉积环境、物源与构造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兵马沟组中上段砂岩沉积古环境为还原环境,物源以火山活动区为主,兼有少量稳定陆壳物质且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背景。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兵马沟组形成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中元古界熊耳群形成于俯冲带。  相似文献   

20.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5):630-636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