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红河油田延安组低幅度构造油藏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在对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延安组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油田延安组油气主要分布在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低幅度构造中。其成藏及主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是油气富集的基础;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聚集优质储层;油源断层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低幅度构造是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有油源断层沟通发育的圈闭组成富集部位。最终根据断层沟通的圈闭类型建立了2种成藏模式:断层断开有效背斜圈闭,直接沟通储层及有效圈闭,富集成藏,或断层沟通储层边部,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向高处运移成藏;断层断开鼻隆圈闭,断层断开位置不在有效圈闭内,断层沟通储层边部,油气在浮力作用下向高处运移成藏。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特别是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发现了克深大气藏群、克拉2大气藏和中秋1气藏,形成了超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但目前发现的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下盘,断层上盘仅仅发现了克拉2大气藏,纵向上主要赋存于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基于上述油气分布现状分析,认为克拉苏断层下盘之所以形成连片分布的大气藏群,主要是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形成了成排、成带的大型背斜和断背斜构造圈闭,控圈断层下通烃源岩,上达膏岩盐盖层而未断穿,既是油气运聚通道而又没有破坏圈闭的封闭性,这种成藏要素的绝佳匹配造就了克拉苏断层下盘连片大气藏群的形成;而由于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断穿膏盐岩甚至断达地表,造成断层上盘圈闭封闭性变差,致使具有相同储盖组合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圈闭未能成藏,但在断层上盘由于顶冲构造形成了独特的克拉2“盐包圈”圈闭,发育了独一无二的克拉2大气藏。其次,通过分析克拉苏逆冲断层和东秋逆冲断层对成藏的控制,认为断层对纵向上不同层系及不同类型储盖组合的成藏影响是不同的。从油气复式聚集理论出发,考虑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丰富的剩余油气资源,以及断层上盘、下盘勘探不均衡的现状,通过解剖吐格尔明逆冲断层上盘侏罗系成藏模式,以及克拉苏断层上盘和东秋断层上盘古近系成藏模式,提出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上盘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侏罗系和古近系是断层上盘下步重大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 ,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 ,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 ,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隆 ,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 ,两组断层的交汇处 ,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4.
渤西地区断裂体系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渤西地区的断裂体系,以及由断裂体系控制的局部构造带的分布和油气运聚规律,渤西地区的圈闭有沿断层和凸起区分布的特点,凸起或低凸起区构造带以潜山,披覆背斜,地层超覆圈闭为主,边界断层下降盘常发育滚动背斜,断鼻圈闭,低凸起区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场所,凹陷内的大断层两侧发育断块,滚动背斜,断鼻构造及凹中陷,已发现的中、小型油气田呈串珠状分布于大断层两侧,本区断层的发育对油气运移与聚集起重要作用,两组断层的交汇处,钻探成功率很高。  相似文献   

5.
西斜坡区高台子油层油气藏主要有背斜、地层不整合和构造一岩性3种类型。油气主要分布在泰康隆起带上,纵向上具有由东向西油气分布层位逐渐抬升的特征。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油气成藏具有地层不整合圈闭、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3种模式。油气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圈闭发育、圈闭与油气运移路径关系和油气保存条件的控制。泰康隆起带西侧的地层不整合圈闭应是西斜坡区高台子油层油气下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渤南低凸起西段构造成因机制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N向伸展构造系统和NNE向右旋走滑构造系统的长期交互作用,控制了渤海海域渤南低凸起西段深浅层(古近系和新近系)构造圈闭的形成:深层圈闭是渐新世走滑断层挤压反转形成,提出了“剪刀式”反转模式;浅层圈闭是新构造运动诱发的渤南低凸起西段南边界大断层产生拉分伸展运动的产物.走滑断层在深浅层圈闭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分析了研究区新近系油气成藏规律,强调“Y”字型伴生断层对油气分布范围的控制作用,提出了“纺锤体式”油气分布模式;指出走滑断层与边界断层或深大断层结合部位易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形成圈闭,这也是油气运移的活跃部位,在今后的勘探工作中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针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运用测试资料和地震数据综合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建立了油气富集模式,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了优质储层展布;油源断层和砂体组成优势输导通道;三肇凹陷发育了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两大类构造,细分为鼻状构造-岩性圈闭、断层-岩性圈闭、低幅背斜-岩性圈闭、砂岩上倾尖灭圈闭4个小类,圈闭控制了研究区的油水分布,形成了沉积微相控储、油源断层和砂体控运移和圈闭控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该研究可为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的勘探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前陆冲断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冲断带与逆冲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中。通过研究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建立了横向叠瓦式、垂向叠瓦式、台阶状叠瓦式、单冲背斜式、双冲背斜式、对冲背斜式、背冲背斜式、同心背斜式和反冲断鼻式等9种含油气构造样式。构造区带和构造样式的多样性,以及与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空间组合关系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油气成藏模式。无论哪种成藏模式,断层和盖层都是决定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以断层发育为核心的断-源-储-盖的空间组合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输导能力、圈闭的封闭性和充满度,从而最终决定了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种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在研究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期次的研究,总结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主要有6种,即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一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油气成藏条件、运聚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亚诺斯盆地LB区块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探讨局部油气富集的影响因素,预测有利勘探方向。LB区块是油气运聚的优势指向区,主力储层卡沃内拉组内部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圈闭类型主要为与正断层伴生的低幅断背斜、断鼻构造;区块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构造与储层,它源油气沿C7层块状砂岩侧向运移,首先在层内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部分油气被后期断层作用垂向输导到C5层,并在该层底部紧邻断层的构造、岩性圈闭内再次聚集成藏,局部油气富集受构造背景、圈闭幅度及储层质量等因素共同控制;区内预测发育有C7层远离断层的低幅背斜型油藏、C5层断层下降盘岩性上倾尖灭型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