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鞍钢1580热轧线出口铝镇静钢板表面麻点状铁皮缺陷产生的原因,通过控制轧制节奏、降低精轧入口温度和终轧温度、采用高速钢轧辊、投入精轧轧辊辊缝冷却水、采用润滑轧制技术等手段,明显改善了精轧工作辊的表面质量,抑制了麻点状铁皮缺陷的产生,将铝镇静钢的麻点缺陷率降低到0.1%以下.  相似文献   

2.
马钢CSP精轧机前段机架工作辊在线磨损量大且不均匀,造成了工作辊换辊频繁,成品带钢板廓不良,直接影响热轧产量。通过提高轧辊硬度和增加工作辊冷却的方法来降低轧辊在线磨损,进而提高带钢板形质量,跟踪分析高速钢材质轧辊在现场投用的过程及应用特点,总结并制定了高速钢轧辊的使用工艺。生产实绩证明,高速钢轧辊比高铬铁轧辊在线磨损量小、毫米轧制吨位高、热轧带钢的板形质量高。  相似文献   

3.
3.2 轧辊性能要求 粗轧机架工作辊3.2.1 由于粗轧机架轧辊承受着较高的轧制力和扭矩要求轧辊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同时轧材对其传,,热率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耐热疲劳性。粗轧段轧,制相对速度较低,对工作辊耐磨性要求不高,但粗轧后段即~架工作辊对耐磨性相对较高。R34 精轧段3.2.2 精轧段轧制条件变化较大,要求精轧前段和精轧后段工作辊具有不同性能。精轧前段承受较高 的轧制力和较后段高的轧材传热率,同时轧制相对速度亦较高,因而要求精轧前段工作辊具有较高的强度、耐磨性、抗热裂性。精轧后段轧制速度较高,轧辊承受着较高的单位面…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14辊、18辊及20辊轧机机架及辊系的结构特点,及其在不锈钢板带生产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各种辊系,认为18辊轧机特别适用于1 250 mm板宽不锈带钢的开坯及轧薄;14辊轧机特别适用于1 000 mm以下不锈钢轧板带及铜板带等合金板带的轧制;20辊轧机则特别适用于精密薄带的轧制,由于其板型调节手段最全,此机型轧制出的板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汪净 《中国冶金》2018,28(5):54-57
涟钢2 250热轧板厂是国内设计制造的常规热轧生产线,只配置了一架粗轧机,粗轧工作辊相对于其他配置两架粗轧机的热轧线磨损要大。生产线为了降低辊耗和减少粗轧换辊次数,增加粗轧工作辊过钢量,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轧辊事故增多和精轧前机架出现明显中浪。通过对粗轧工作辊过钢量、磨损量和消耗量等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摸索出三者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其对粗轧工作辊过钢量进行规范后,轧辊事故同比减少了58.28%,精轧前机架出现浪形的现象明显减少,成功解决了粗轧工作辊消耗与产品质量、轧辊安全使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郭宏伟 《中国冶金》2013,23(3):40-45
为解决粗轧轧制稳定性,减少轧辊异常报废损失,设计并应用了变接触支撑辊辊形和负凸度工作辊辊形。该辊系配置使得辊间接触长度与轧制带钢的宽度基本相等,消除了有害接触区,使辊间接触应力均匀化,并提高了 辊缝横向刚度,改善了轧辊的磨损,增强了板坯轧制过程的对中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首钢迁钢2 250 mm热连轧生产线在2006年底投产后1年多的时间里,带钢的板形控制精度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粗轧后中间坯存在镰刀弯、负凸度和楔形大的板形问题,导致精轧控制稳定性差,造成板形控制精度较低。为了解决粗轧中间坯板形的问题,在粗轧R2机架上设计并应用了6次多项式变接触支持辊辊形和负凸度工作辊辊形,取代了原来采用的平辊形。此支持辊辊形可以使辊间接触长度随所轧制带钢宽度变化,消除了有害接触区,使得辊间接触应力均匀化,并提高了辊缝横向刚度,改善了轧辊的磨损辊形,并提高了板形调控能力。工作辊负辊形弥补了工作辊的热凸度,增强了板坯轧制过程的对中和稳定性。此支持辊辊形与工作辊辊形配置使用,大幅改善了中间坯的凸度、楔形和镰刀弯等板形质量,使得热轧产品的板形质量有10%左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第二钢轧厂高线车间日常重要消耗备件之一的轧辊,数量多、流动快、物料追踪难度大的问题,通过逐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轧辊管理系统,解决了轧辊在动态使用过程中管理混乱的问题,制定了合理的轧辊库存量,降低辊耗。结合高线实际生产,通过优化孔型、提高冷却效果、合理控制车削量、轧制量、保温、时效等重要环节,减少了日常生产中轧辊的崩、涮辊、断辊等非正常报废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了抑制或均匀武钢2250热轧带钢平整机在轧制服役过程中所表现出严重的W形工作辊磨损,降低磨损峰值,改善工作辊出现褶皱、光带等辊面缺陷,提高带钢的板形质量。根据现场轧制工艺条件及生产实际,通过建立热轧平整机工作辊的磨损预报模型,对工作辊的窜辊方式、窜辊步长和窜辊节奏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的工作辊窜辊策略。通过现场试验发现,工作辊磨损峰值小于40μm,较改进前减小约20%;板形调控特性得到改善,弯辊力调节量较改进前减小约30%;降低了辊耗,延长轧辊服役时间,单位磨损量减小约20%。  相似文献   

10.
Ф760mm三辊轧机各类孔型轧槽的磨损情况及轧制负荷都不相同,为了降低轧辊消耗,将不同材质轧辊如球墨铸铁辊、锻钢辊和半钢辊等在一套轧辊中进行了混合试用并获得成功,大幅降低了轧辊消耗,同时提高了产品实物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轧制角钢过程中,成品辊发生断裂的现象时有发生。一般情况下,轧辊断裂都发生在凹轧槽,而凸轧槽很少断裂。角钢成品辊的断裂与其孔型形状和受力特点有关。本文从上述两方面对轧制角钢的成品辊发生断裂进行分析,并给出断裂判据。 1 角钢成品辊的断裂形式角钢成品辊的材质为球墨铸铁,属脆性材料。轧辊在辊身部位断裂几乎都发生在凹轧槽的最底部,即轧槽的尖角处。而且在轧制过程中,突然发生断裂,轧辊的断口较为平齐。通过对某轧钢厂φ250轧机轧制3~#角钢的成品辊断裂后的观察,可见在轧辊断裂的横断面最边缘一周有一宽  相似文献   

12.
湛江钢铁公司厚板厂4200mm厚板精轧机近期多次出现因轧制过程板凸度偏大导致的异常换辊情况,调查后发现出现异常换辊情况全部是FN07/FN08配辊在机时发生的。经过反查配辊轧制实绩,检测轧辊表面硬度及轧辊金相组织等,发现凸度异常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结果。根据现有条件,制定轧制计划编排优化、配辊方案变更、轧制块数再平衡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轧制板凸度偏大的问题,降低了异常换辊次数。  相似文献   

13.
陆文国 《宽厚板》2012,18(1):42-44
介绍了沙钢5000mm宽厚板四辊轧机在轧辊降耗中采用的改进轧辊材质,合理轧辊磨削量,优化辊型与轧制计划编排等措施降低轧辊消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建雷  张杰  秦松  陆佳栋  岳重祥 《钢铁》2022,57(4):79-87
某热轧薄带平整机轧辊长度为1 800 mm,带钢宽度为1 320 mm,两者相差太大,造成工作辊与支撑辊间有害接触区长度过大,在轧辊自身挠度作用下,辊间应力峰值集中于带钢边部位置.随轧制公里数延长,工作辊边部磨损加剧,不利于后期板形控制,同时会缩短轧辊使用寿命.针对热轧薄带平整机工作辊磨损不均匀问题,设计优化支撑辊辊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邯钢大型轧钢厂型钢车间轧辊的几种失效方式,分析了轧辊失效原因。应采取合理选择轧辊材质、加强轧辊管理、改善轧辊冷却条件、开发润滑轧制新技术等措施,提高轧辊使用寿命,降低辊耗。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Aseel轧管机国产化轧辊辊环易裂原因,采取离心浇注、严格操作及改进辊环与辊轴装配型式等措施,使轧辊寿命由原轧管1000余支提高到现在的思管5000支以上,企业获得明显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鞍钢热轧板带精轧机工作辊工作状况,对影响轧辊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如在轧制过程中确保充足的冷却水量、投入热轧油、选择适宜的轧辊存放温度等。实施后减少了轧辊磨损量和轧辊剥落,降低了轧辊断裂出现几率,提高了工作辊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小规格热轧带肋钢筋产量,对小型棒材线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在开坯机组上实施大压下大延伸共轭孔型工艺,中轧机组采取固定转速比连轧技术,精轧视品种情况,实施二切分或三切分轧制方法,工艺改进后单槽轧制量由15 000 t提高到23 000 t,实现了轧辊轧槽的共用,产量提高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1 250 mm热连轧工作辊磨损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大量的1 250 mm热轧机精轧机组普遍使用带有负凸度的凹形工作辊,由于轧机辊形配置及轧制工艺特点,工作辊出现严重“猫耳”型磨损,造成轧制带钢断面出现局部高点现象。为改善1 250 mm热连轧工作辊的磨损,提升带钢板形质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1 250 mm热连轧工作辊磨损的控制策略,在保证板带稳定轧制的同时,通过轧辊辊形和工作辊窜辊策略优化来控制工作辊的磨损。本策略已应用于德龙钢铁有限公司轧钢厂,工业试验表明,该策略可减小工作辊磨损量,使轧辊磨损更加均匀,增加弯辊力调控能力,并使工作辊单位周期轧制带钢长度延长40%,对1 250 mm热连轧产线工作辊磨损控制具有研究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马丙涛  李毅  葛海斌 《山东冶金》2010,(6):76-76,78
Ф550mm粗轧机3套孔型系统合并成1套,且采用双侧壁箱型孔作为共用孔型,满足了不同坯型在粗轧机上的轧制要求,实现了孔型共用,减少了轧制道次,减少了换辊频次,轧机产量由原来的55t/h提高到80t/h,减少了备用轧辊数量,年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