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的特殊结构使其能作为主体包结疏水性甾体,提高甾体的溶解度,同时作为底物/产物储存库,降低底物/产物毒性,添加到发酵液中提高了底物的转化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简单节杆菌发酵液中HP-β-CD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采用Luna NH2 100A(4.6mm×250mm,5u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V乙腈:V水=60:40),流量1.0mL/min,RID示差折光检测器,进样量20uL,结果表明:HP-β—CD的浓度在2—18mmol/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羟丙基-β-环糊精平均回收率(H=9)为99.35%(RSD=0.57%).通过对发酵液中羟丙基一伊环糊精的含量分析证实,该方法具有快速、操作简便、准确、精密度好等特点,适应用于发酵液中羟丙基-β-环糊精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芒果苷-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选.结果表明:芒果苷一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包合条件为芒果苷Y与HP-β-CD的分子比为1:0.5、乙醇体积分数为70%、搅拌时间为1.5h.经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芒果苷的溶解度提高约300倍,溶解度可达35.36%.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种新的月桂基β-环糊精固定相的色谱行为.方法 合成了三种新的月桂基β-环糊精,七-(2,6-二-O-月桂基-3-甲基)-β-CD;七-(2,6-二-O-月桂基-3-乙酰基)-β-CD;七-(2,6-二-O-月桂基-3-三氟乙酰基)-β-CD,并把它们涂渍在毛细管柱上.结果三种新的固定相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高柱效,而且对一些取代苯的位置异构体有很好的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往环糊精中引入月桂基,对固定相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结论这些新的β-CD衍生物非常适于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相似文献   

4.
采用共沉淀法和共蒸发法制备辅酶Q10分别与β-CD,HP-β-CD及DM-β-CD的包合物,并分别用红外光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核磁共振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辅酶Q10与环糊精通过非键作用形成1∶1包结物,其结合常数大小次序为β-CD>HP-β-CD>DM-β-CD,这表明β-CD包结辅酶Q10的能力大于HP-β-CD及DM-β-CD.包合反应过程中,ΔG0<0,ΔH0>0,ΔS0>0,说明辅酶Q10与环糊精的包合可以自发进行并且是个吸热反应.而且,辅酶Q10与这三种环糊精(β-CD,DM-β-CD和HP-β-CD)相互作用形成包结物时,均是辅酶Q10的苯环插入环糊精空穴内,且都是从环糊精的大口端进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取代改性和开环聚合制备了环糊精星形大分子.其合成方法包括:(1)以对甲苯磺酰氯在吡啶中全取代6位羟基,得到了磺酰化的环糊精((Tos)7-β-CD);(2)以(Tos)7-β-CD为引发剂,辛酸亚锡催化ε-己内酯(CL)开环聚合,合成了PCL-(Tos)7-β-CD.用FTIR1、H NMR对各步反应物进行了表征.DSC和TG研究了PCL-(Tos)7-β-CD的结晶性能和热性能.由1H NMR计算了PCL-(Tos)7-β-CD的分子量,基本与理论值吻合,证明所得产物为设计星型大分子.  相似文献   

6.
对经6-α-葡糖基-β-环糊精(G-β-CD)修饰后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热力学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G-β-CD与HRP的摩尔比为5,pH7.5条件下经低温混合处理2.5h后的修饰HRP获得较好的热稳定性综合改善作用。与天然酶相比,修饰酶活力约为94%,表观热失活常数k降低至原来的27%。经75℃经30min热失活后低温下酶活力的恢复程度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具有协同识别效应的超分子主体,设计合成了β-CD与杯[4]芳烃偶联物。通过叔丁基杯[4]芳烃与自制的3-甲氧基-4-(2-溴乙氧基)-苯甲醛反应,得到下沿含游离醛基的中间体1,3-双[4-甲酰基取代苯基]对叔丁基杯[4]芳烃衍生物2;2与N-(2-胺乙基)-氨基去氧-β-CD 4进行亲核反应,获得新型主体分子β-CD-杯[4]芳烃席夫碱。用1H NMR,IR,MS((Mald i-Tof))表征5的结构。结果表明,5为β-CD与杯[4]芳烃片段以1∶1偶联而成,为预期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了两种二戊基β-环糊精固定相的色谱性能.方法 合成了两种新的七-[2,6-二-O-戊基-3-O-(4-硝基苄基)]-β-环糊精;七-[2,6-二-O-月桂基-3-O-(5-己烯基)]-β-环糊精,并把它们涂渍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上,对它们的色谱性能做了表征.结果发现在β-CD的3-O-位上取代基的大小、芳香性等对色谱性能和分离能力有很的影响.在此位置上引入芳香基团和乙烯基,使主-客体分子之间的π-π作用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分离芳香族化合物的能力.结论这些新的β-CD衍生物非常适合于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  相似文献   

9.
β-环糊精与中性红-铜(Ⅱ)配合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在pH=7.00的缓冲溶液中中性红(NR)-铜(Ⅱ)配合物与β-环糊精(β-CD)的结合作用。NR形成金属配合物NR-Cu(Ⅱ)后,结合β-CD的数目大大增加,体现了金属配合物与β-CD作用的特殊性。NR-Cu(Ⅱ)金属配合物与β-CD作用迅速,作用体系稳定,并建立了以NR-Cu(Ⅱ)配合物测定β-CD的分光光度法。NR-Cu(Ⅱ)-β-CD包合缔合物的结合比为nNR∶nCu(Ⅱ)∶nβ-CD=1∶2∶35,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74×104L·mol-1·cm-1,NR-β-CD配合物与β-CD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K=1.97×10119。β-CD的浓度在0~199.5mg·L-1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R=0.9956),桑德尔灵敏度为0.066μg·cm-2,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9.3%~100.8%,相对标准偏差为1.40%~2.26%。  相似文献   

10.
在二甲亚砜、四氢呋喃或1,4-二氧杂环己烷溶剂中,当温度为12~30℃时,碘化三甲氧硫锤鎓(((CH3)3S^ OI^-)与氢化钠(NaH)作用1h生成甲基硫氧叶立德,再与3β-乙酰氧基雄甾-5,15-二烯-17-酮(Ⅱ)反应,产物经分离得到环丙化产物3β-乙酰氧基-15β,16β-亚甲基雄甾-5-烯-17-酮;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溶剂种类、加料方式对环丙化反应的影响.当反应温度为12℃,n((CH3)3S^ OI^-):n(NaH)2:n(Ⅱ)=1.10:1.05:1.00,加料方式为叶立德溶液加入到甾体溶液中,溶剂为二甲亚砜和四氢呋喃(体积比为4:1)时,用重结晶法分离得产物,产率为80.5%.测试了产物的比位移值Rf、熔点、旋光度,并采用IR,MS和^1HNMR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以传统郫县豆瓣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演变规律、多样性,以及核心微生物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群落的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与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其核心微生物群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盐分与氨基酸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pH值、水分含量和色价缓慢下降,总酸和可溶性氮含量则相反,还原糖含量在第4个月达到峰值;细菌丰富度呈动态变化,其多样性除在第9个月外基本恒定;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持续升高;9种核心微生物菌群均与水分含量、色价和pH值呈正相关,与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氮含量呈负相关,与盐分含量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胆甾-3β,5α,6β-三醇的水溶性衍生物的合成.以胆固醇为原料在质量分数为88%的甲酸中以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氧化、甲醇中碱水解得胆甾-3β,5α,6β-三醇,收率83.5%,m.p.228~230℃,再以胆甾-3β,5α,6β-三醇与草酰氯于丙酮中0℃反应15min,吡啶为催化剂,然后加入少量水继续反应约30 min,得胆甾-3β,5α,6β-三醇-3,6-二草酸单酯,收率61.5%,m.p.207~209℃.经IR和1H-NMR确证结构正确.  相似文献   

13.
以β-环糊精衍生物为固定相,色谱法分离对映体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了合成两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色谱固定相,2,3,6-三-O-三庚基-β-CD(THPCD)和2,6-O-二庚基-3-O-乙酰基-β-CD(DHACD),以OV-1701为稀释剂,采用动态法,制备了新型毛细管色谱柱,从柱的分离选择性、惰性、柱效、稀释剂的配比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可能的手性拆分机理。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在β-环糊精(简称β-CD)存在的情况下,铜试剂(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钠,简称DDTC)与铜的显色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相中β-CD对DDTC-Cu的显色反应具有良好的增敏效果,对生成的有色体具明显的增稳保护作用,文中还以DDTC-Cu-β-CD的水相反应体系直接比色测定了市售奶粉等样品中的微量铜,并同时与国家标准DDTC法相比较,测定结果一致,精密度符合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288K时6-OTs-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及CTAC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6-OTs—β—CD浓度的关系。研究发现,CTAC与6-OTs—β-CD可形成包结比为2:1的超分子包络物,包络物表观稳定常数为2.0×10^3L/mol。表面活性剂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环糊精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β-壳聚糖黏度高、纯净度好,适合制备医用凝胶.对β-壳聚糖与甘油磷酸钠制备缓释凝胶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制作β-壳聚糖/甘油磷酸钠凝胶,并进行吸光度实验,与红墨水纯溶液进行对比,检测其在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缓释性能.实验数据显示:β-壳聚糖凝胶具有缓释性,能在4h内释放90%的载体物质;制备的β-壳聚糖凝胶在20℃下放置3周无变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β-环糊精(β-CD)存在的条件下,铜与显色剂甲基百里香酚兰(MTB)的显色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pH=9.5的NH3-NH4Cl缓冲介质中,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56000,表观摩尔吸光每系数ε=1.032×104L·mol-1·cm-1,浓度在0~5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百定律.适用于豆类及水中微量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以β-环糊精(β-CD)和2-溴异丁酰溴(BIBB)为原料,利用溴酰化反应制备了大分子引发剂β-CD-BIBB.以此引发剂,CuBr/22,'-联吡啶为催化体系,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制得了以β-CD为核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为臂的两臂聚合物,通过FT-IR1、H-NMR及GPC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液相沉淀法制备 Cu2O@HP-β-CD, 通过 XRD、SEM、FT-IR 对 Cu2O@HP-β-CD 的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其对亚甲基蓝 (MB) 的类芬顿催化降解性能。XRD 图谱显示样品的衍射峰为纯 Cu2O, HP-β-CD 与 Cu 摩尔比为 1 : 1 时样品 SEM 形貌为 500 nm, 大小均一的球形。Cu2O@HP-β-CD 类芬顿体系降解 MB 的实验结果表明, 当HP-β-CD 与 Cu 摩尔比为 1 : 1, 加入浓度为 20 mmol/L 的 H2O2, 100 min 时 MB 去除率达到 96.1%。相同条件下, 液相法单一合成的 Cu2O 的 MB 去除率为 54.4%; Cu2O@HP-β-CD 的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为 0.027 76 min?1 , 高于 Cu2O 的反应速度常数 (0.007 4 min?1)。Cu2O@HP-β-CD 的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了·OH 在催化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02—5—71菌株葡萄糖基转移酶制备β-环糊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淀粉生成β-环糊精(β-CD)的转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化最适pH为6.5~8.5;随底物浓度增加β-CD生成量增多而转化率降低;酶用量在1000U.g^-1淀粉较合适;5%甲苯及2%乙醇能显著提高β-CD的转化率,以14%马铃薯淀粉为底物转化60h转化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7.18%及28.36%;5%马铃薯淀粉加入10%乙醇转化24hr转化率可达57.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