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燕阳  陈肖丹 《机电技术》2011,34(3):187-189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针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弊端,结合课程特点与高职学生现状,提出了该课程在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的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硬、软件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2.
普通车床实习作为一门技能性相对较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较而言,这门课程的实践目的往往更加突出。对于高校机械类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通车床实习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实践课程,目前在普通车床实习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技能竞赛与教师梯队培养相脱节、教师组织有待改进以及教学方法不够多样等问题,在本研究中将会针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希望能够切实的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客观而言,普通车床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车工技术,同时还有利于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其对课程各项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安徽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课程为例,通过将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细化,制定了合理的课程目标,建立了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矩阵;根据课程目标及特点设计了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体系;应用该评价体系,对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了解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及各项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为后续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船舶动力装置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的性能很大程度由动力装置来保证。基于高校船舶动力装置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当前新工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改进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以提高相关专业大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水平,拓宽知识面,增强工程实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船舶行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和技能的培养,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和持续质量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分析了目前机械专业制图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探讨了机械专业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重点,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机械专业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AutoCAD的教学效果,如何把AutoCAD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文章以技工院校机械专业的AUTOCAD课程为例,从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AutoCAD课程实例教学进行实践与探索,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沈伟 《中国机械》2014,(10):216-216
在机械专业中,机械制图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是入门的基础课程。对于从未接触过机械制图课程的学生,在机械制图的学习方面存在很大的难度,致使学生在入门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掌握缓慢,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方式通常比较单调、枯燥,很多学生对机械制图课程缺少兴趣和信心。对机械制图方面的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的探究已经成为机械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以与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相匹配。"传热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原理是该专业学生培养中的关键内容。因此,以昌吉学院为例,分析"传热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结合工程应用案例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仿真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改进。  相似文献   

10.
高校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工程材料》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的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改进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巩固和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进而提高其独立思考、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电工电子》课程是中职院校机电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电类的基本定理、基本电路。中职院校的教学应该更加偏重于实用、够用。该课程的教学,应本着因材施教,以"学生容易学、学了实用"为原则,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都进行了一些改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汽车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于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分析了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特点,并探讨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强思政建设、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加强课程实践、完善课程考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开设网络课程及双语课程和以科研促进教学等多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优化教学,助力车辆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3.
张鲁平 《机电技术》2010,33(1):159-161
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中等技术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师在图形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创新需引导、呼应、延伸、升华,应重视创意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挖掘设计的潜力,创作出好作品。  相似文献   

14.
《工程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磊  李艳聪  单慧勇 《机械》2009,36(8):12-14
工程力学是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不按专业定制内容、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等问题,针对《工程力学》课程系统性强、概念多、推理、论证多的特点,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的重新整合,增加对课程重要性和“难度”的感性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完善考核体系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职机械类专业钳工技能训练是一门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由于中职院校的双证书制度,还能给学生获取钳工技能以及其他有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提供帮助.因此,本文重点从钳工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钳工技能...  相似文献   

16.
内燃机原理课程主要讲授内燃机的基本工作循环和性能、换气过程与增压技术、混合气形成和燃烧以及性能评价等知识,是车辆工程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十分重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线上学习时长、随堂测试结果、课堂讨论以及专题报告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汽车构造课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并结合专业认证对课程的要求,本文通过教学反思笔记总结了汽车构造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研究了教学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18.
电工电子实训是高等院校非电类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通过实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入,探索电工电子实训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最后,以电度表和日光灯工作原理及接线实训课程为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相似文献   

19.
流体力学在航空航天、汽车设计、内燃机零部件结构设计等方面应用广泛,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产出为导向,为了使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毕业要求的达成,基于互联网+和智慧教室对流体力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利用BOPPPS教学设计方法,使课程活动设计和课程考核紧密围绕显著性教学目标,不仅有效发挥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提高了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性,显著改善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效率,使流体力学课程教学能够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同时对推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进度计划编制、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并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包含课堂教学进度计划编制、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组织与实施等活动。课程实施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知识、理论知识、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路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在进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先进行课程典型性分析,接着进行微任务的定位和微任务典型性的分析,分析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分析本任务的重难点,确定化解重难点的方式方法。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分为课前环节、课中环节、课后环节三部分内容。整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根据教学实施的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教学特色、不足与改进做出客观的评价。鉴于此,该文以工程实例“工业机器人涂胶工作站的联调”为例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工业机器人多工作站联调课程的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