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门窗》2017,(1)
山东城建学院实验实训中心项目是目前我国在建单体面积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在国内尚无成熟施工规范和工艺标准,被动式外窗自重较大,工序多且繁琐,为保证保温隔热性能及气密性,外窗安装需外挂施工、固定节点无热桥施工、较传统外窗施工增加防水隔气膜及防水透汽膜工序施工。本项目在国内首次形成完整、成熟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外窗施工技术,对国内今后此类建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由中建八局二公司承建的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低能耗实验实训中心项目,建筑面积21000m~2,规模居全省11个中德合作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首位,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超低能耗被动式绿色节能建筑。  相似文献   

3.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实验实训中心项目是山东省首批被动式超低能耗示范项目中面积最大、功能最复杂的项目该项目在机电系统设计等方面,体现出被动式建筑的特点通过该工程的概况和暖通空调、防排烟系统设计以及控制系统设计,对国内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吉林城建学院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进行了介绍。该示范项目是吉林省目前唯一采用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和多种可再生能源集成利用的超低能耗示范建筑。文章就示范项目研究情况、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能源供应系统设计与安装、对太阳能辅助地源热泵的土壤温度场模拟和超低能耗建筑监测系统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本项目的设计与实践可为我国严寒地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被动式建筑作为我国近几年大力推广的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其关键在于提高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能。本文以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实验实训中心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大型公共建筑被动式房屋的气密性设计、施工及检测方法,为大型公共建筑被动式房屋在中国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6.
威海一战华工纪念馆是国内首个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纪念馆项目。该项目于2014年成为中德合作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同时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山东省首批11个省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之一。本文针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项目的设计经验将为国内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威海海源公园管理房于2014年成为中德合作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同时是山东省首批11个省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之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本文针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项目的设计经验将为国内类似项目的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3月30日,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项目顺利通过德国能源署(DENA)、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专家组实体验收。该项目为国内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国内气密性测试体积最大的装配式+被动式项目、中德合作高能效建筑-被动式低能耗示范项目,同时也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工程和山东省第一批入选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山东省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座谈会日前在青岛召开,各市住建部门相关科(处、室)负责人和省级示范项目建设单位、技术支撑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各市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进展情况,通报了全省推进情况,对《山东省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山东省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讨适宜江苏省气候特征的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技术路线。从江苏省开展低能耗建筑的工作背景入手,简要介绍了江苏省目前着力发展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的现状。结合江苏省超低能耗被动式建筑示范项目案例,对目前江苏省被动式建筑常用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从围护结构保温性能、遮阳隔热、湿度控制、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讨论了适宜江苏省的被动式建筑技术路线,并指出了目前江苏省发展被动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徐浩  和茜  隋芊蕙 《门窗》2010,(11):56-58
本文以山东建大·教授花园项目为例,简要介绍了在设计中应用的低能耗技术,从太阳能热水系统方面作了详细分析,以期对在山东地区居住建筑中应用类似的低能耗技术有一定指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绿色建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灵活应用并全面协调好各种现代技术为具体设计与实施的项目服务是当今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注重建筑本身的实际能耗,釆用被动优先的节能措施并辅助主动节能技术的建筑方案才是绿色建筑的根本。在当前"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往往不节能、不绿色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被动优先的设计理念与主动技术的结合来使建筑真正变为可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可持续性建筑,是广大建筑设计实践者一直崇尚并追求的发展目标。从以"被动优先"概念为先导的绿色建筑设计出发,通过论述被动式设计的概念、被动优先的设计策略以及对深圳建科院大楼与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进行案例分析,来探求以被动式设计策略为出发点的当代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以此为今后的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昭  李震  时敬磊  张浩  王矗 《建筑节能》2016,(9):98-100
对比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75%设计标准与德国相关标准,发现我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尚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以某多层住宅为例,计算我省75%节能标准,德国2002年、2009年节能标准,以及被动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供热需求量。探讨了我省建筑节能标准再提高的技术路线图,包括使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保温产品,减少新风耗热量所占比例,提高建筑物整体气密性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于玉  李慧 《建筑节能》2017,(12):77-79,94
近年来国内不断涌现出参照德国被动房节能标准建造的超低能耗建筑,但由于我国气候与德国相比相差较大,我国各省份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建筑特点和能耗情况相继颁布适合本地需要的被动房标准。对德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与山东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以某办公建筑为例,利用Trnsys能耗模拟软件对山东地区的被动式建筑进行了负荷模拟,最后与普通建筑的能耗做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被动式建筑比普通建筑节能40%。  相似文献   

15.
薛一冰  范高上  房涛 《建筑节能》2017,(12):24-28,91
近几年由于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建筑能耗的加剧,被动房作为节能建筑发展的一种新探索,受到了国内外建筑行业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山东建筑大学装配式被动实验楼的研究,从建筑空间布局、气密性设计、冷热桥节能设计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分析了装配式超低能耗被动房在济南地区设计建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关键点,为被动房在寒冷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于雯 《建筑节能》2007,35(5):28-30
建筑节能指标在建筑工程验收中,必须达标。但它在建筑方案评审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因建筑方案先天不足而出现建设过程中为达标而被动变更,造成了许多浪费。结合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的方案评审实例,阐述在方案评审中应用动态经济评价方法,效益/费用分析法来优选建筑设计方案。强调了建筑设备方案中节能措旋对项目经济方案比较和优选的影响,呼吁应重视建筑设备方案的评审,并谈到了评审建筑设备方案时,应从哪些方面评价其采用的节能措旋,降低项目运行费用,从而在建设项目实旋之前,在源头把好节能这一关。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被动房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具有超低能耗、超低碳排放量、超高室内舒适度等特点的建筑技术体系。德国的气候特征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并建造被动房对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外围护系统作为被动房设计的重点要素,对建筑的节能效率有重大的影响。以寒冷、严寒气候区的被动房项目为例,对被动房外围护系统进行分析与阐述,并以秦皇岛"在水一方"被动式住宅示范项目为例,进行能耗模拟与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我国寒冷、严寒气候区气候特点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外围护系统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绿色生态的时代背景下,也对当代建筑设计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本文以已建成的万拓零能耗会所为例,介绍了项目设计过程中对建筑新能源以及低能耗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Natural ventilation is a proven strategy for maintaining thermal comfort in non-domestic buildings in the UK.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us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at contribute to global warming are lower than in conventional air-conditioned buildings. However, the ambient temperatures in the UK have risen over the last decade and new climatic data for use in the design of naturally ventilated buildings has been published. Using these data and dynamic thermal modelling, it is shown that passive stack ventilation alone was unlikely to maintain summertime comfort in a propose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building within an urban heat island. The stack ventilation strategy was evolv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passive downdraught cooling. This low-energy technique enables cooled air to b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building without mechanical assistance.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the technique were explored using physical models and the anticipated performance predicted using thermal modelling. The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is illustrated and the control strategy described. The resulting building is believed to be the first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the passive downdraught cooling technique; construction began in late 2003.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dual challenge of designing sustainable low-energy buildings while still providing thermal comfort under warmer summer conditions produced by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a key challenge for building designers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in focus is towards buildings that are ‘free running’ for some part of the summer, either being entirely naturally ventilated or mixed-mode (where mechanical cooling is only used when thought to be essential). Because the conditions in these buildings will vary from day to da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react and adapt to their environment. A summary is made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is area and of the climate data required to assess building performance. Temperatures in free running buildings are necessarily closely linked to those outside. Because the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outside summer temperatures are expected to increase, the future will offer greater challenges to the designers of sustainable buildings aiming to provide either entirely passive or low-energy comfort cooling. These issues are demonstrated by predictions of the performance of some case study buildings under a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The examples also demonstrate some of the important principle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sensitive low-energy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