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然保护地是世界重要的自然资源,如何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指导保护的相关法规以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措施。然而,对于微观层级,在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背景下,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较少有研究分享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了日本濑户内海艺术节如何促进该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基于食物、景观、建筑三大途径,以及“生产、食用、学习、参访、环保、联系、艺术、生活、回忆”9个主题进行阐释。最后,总结濑户内海艺术节促进自然保护地的区域协同发展的途径以及对中国的启示,这些发现可以更好地推动国内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更具地域特色、更高建设水平的乡村景观为基础。选取成都市82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系统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景观的营建手法与空间结构特征。首次提出农旅综合休闲模式、花卉园林观光模式、生态风景度假模式、人文民俗保护模式与特色产业体验模式5种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总结出组团式、平行式、围合式、中心式、树枝式与混合式6类乡村景观空间结构,进而分析得出成都市乡村景观在整体格局、模式选择与空间优化3个方面的问题与提升策略,为乡村景观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巡游是历代帝王的一项重要活动。通过巡游,帝王可以视察疆土,考察吏治,体察民情,以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在巡游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营建活动,对所涉区域的景观有所影响。清圣祖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巡游次数最多的一位帝王,其巡游活动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对该区域的景观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和统计,选取康熙巡游的主要路线及驻跸地点,梳理其在京津冀地区的巡游活动并分析主要巡游路线上的景观发展,总结出康熙巡游活动对京津冀区域景观影响:1)促进区域人文景观的发展与演化;2)促使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的转变。其巡游活动对此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景观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域文化是历史上广大人民在用水、治水、亲水中形成的,是城市中特有的语言和宝贵的财富。本文阐述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恢复及保护各种形式水域文化的多种途径,以及满足现代人对水文化传承和创新需求的各种措施。通过水域文化的振兴引导城市建立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的促进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山水环境的高度尊重,在不断改变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寻求人工与自然的平衡并得以持续发展。聚焦于“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从城市与周边形成的区域景观系统出发,从古代至现代的历史长河中,分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下的城市形态形成过程,并探索在区域景观系统下人类活动与自然所产生的冲突与融合。与宜宾相似的城市还有很多,面对当今城市自然灾害频发、人工开发过度等问题,通过风景园林的工程手段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生相融,以期为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7.
8.
借鉴西方景观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振兴发展理论,构建了基于景观介入城市区域发展的"钻石模型"理论框架。当前城市区域的发展理念应从可持续发展这一底线思维转向振兴发展这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着力于生态、公平、经济、复兴要素的平衡,构建面向从宜居到文化复兴的城市区域发展目标。借助这一理论框架对当前中国的一些城市区域发展实践进行了检视,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钻石模型"的规划应用、生态与人的发展平衡、建立全社会知识行动体系、构建多层次自然和文化景观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冰雪旅游作为北方冬季的经济产业之一,为沉寂的北方冬季注入了的活力.冰雪作为一种自然物质现象,本身没有情感色彩,是多情的人类赋予了冰雪以生命.随着人类与大自然冰雪的亲密接触,人们也逐渐了解了它们的“喜、怒、哀、乐”,并与他们和谐共存,分担冰雪的悲伤与快乐。本文在研究冰雪旅游景观的同时,又关注与冰雪旅游景观相关的冰雪文化等内容,并在冰雪旅游景观设计上,分析哈尔滨如何发挥冰雪特色,挖掘地方冰雪文化精髓,创出冰雪旅游景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12.
山海型城市是规划设计中常见的城市类型,在快速
城镇化过程中,其城市景观空间普遍面临高强度城市建设的严
峻挑战。当前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如何在区域视角下结合数
字化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实现山海城格局整体保护,并彰显山
海特色城市景观,是中国山海型城市发展中的普适性问题。从
中国山海型城市的营城机制入手,梳理了山海型城市景观的共
性问题与挑战,并结合城市设计数字化技术提出“势-境-文貌”的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范式。最后以山东省威海市为
实践案例,提出山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数字构建流程,并对区域
尺度下城市景观空间进行引导,以期提出具有普适性价值的山
海型城市景观体系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传统上以政府和相关机构为主体。近年来,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参与意愿显著增强,并成为主流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遥感和无人机倾斜摄影等数字技术的全面普及,为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对福州复园路街区"拓路"与"保护"争端的全程参与和观察,从公众意愿、参与能力和反馈渠道3个方面,分析数字化时代公众参与遗产保护模式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技术应用方向的变革和公众参与的未来走向。研究认为,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平台的开放与共享,是实现多方平等对话的基础;数字技术的创新创意利用,是提升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力的途径;基于网络和新媒体,构建多元的公众意见反馈渠道,是引入群体智慧、实现全流程"众规"的必要条件。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乡村庄园为代表的英国乡村景观遗产保护有着悠
久的实践历史,其近20年来借助系统而丰富的活动设置和灵
活的空间利用,从过去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模式向融入当前各
阶层、各年龄段公众生活的可持续场所转变,代表着当前世界
乡村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方向。通过对英国英格
兰地区36处乡村庄园遗产地的实地考察,结合以文献综述、
调查访问和案例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梳理英国乡村景观遗产
保护理念转向注重活动、与公众健康与福祉相联系的发展历
程,从组织机构、活动类型与活动保障探讨其活动安排策略,
并结合中国乡村景观遗产实际总结出以“多元价值”为本、以
“儿童活动”为基、以“协同资源”为纲、以“公众参与”为
领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景观再生视野下江淮传统圩田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圩田作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江淮地区重要的传统生态智慧。现如今圩区新城建设面临着洪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降低和传统聚居模式不再适用等多种难题,亟待传统生态智慧的重新引介与适应性发展。梳理总结了传统江淮圩田系统景观再生的动力学机制,提出圩田系统包含水、地和人3个维度,其实现景观再生的关键是经济-环境-社会系统的耦合及产生的综合效益。圩区新城建设应致力于保护圩田系统耦合关系的物质载体及其空间格局,重新建构系统新平衡。以安徽舒城杭埠新城为例,提出适应新语境的再生规划设计策略:1)倡导基于圩田系统的低影响开发;2)发挥圩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建设依托圩田空间结构的开放居住组团,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的再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缘起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建设实践中设计语言的反思,借助符号学理论分析了景观语言的概念、构成,以金砖国家首脑厦门会晤公交候车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从城市所处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建筑特征以及场所精神为切入点,用符合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形式语言、材料语言、空间语言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精确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内容缺乏体系化及研究成果应用弹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图式理论的引入,构建起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嵌套结构,以此为基础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平原及西南山地丘陵四个传统文化景观空间典型区域内的网络空间图式进行嵌套特征分析,并对典型网络图式的应用予以展望,以此阐明基于网络图式嵌套结构分析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研究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福建河坑村土楼群自然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