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育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是断陷盆地的基本特征。根据对渤海湾盆地的凹陷构造发育特征与层序发育形式的研究,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按成因可划分为两类:同沉积断裂构造坡折带和同沉积背斜构造坡折带。前者根据其平面组合特征划分为5种样式:帚状断裂构造坡折带、陡坡平行(断阶)状断裂构造坡折带、缓坡平行(断阶)状断裂构造坡折带、交叉状断裂构造坡折带和梳状断裂构造坡折带;后者据成因划分为2种样式:同沉积披覆背斜构造坡折带、同沉积逆牵引背斜构造坡折带。盆缘沟谷与7种构造坡折带样式的组合不但控制了层序低位域砂岩、砾岩体的发育及其展布方向,而且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和油气的运聚特征,从而控制了岩性油气藏富集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板桥凹陷构造坡折带对层序和沉积体系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板桥凹陷是大港油田的主要油气勘探和开发区之一。对板桥凹陷古近系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充填的综合研究表明,在盆地幕式断陷活动和同沉积断裂差异断陷活动等构造作用下,形成了断坡带、构造调节带和断阶带3种构造坡折样式,它们制约了沉积物的分散过程和砂体堆积,对板桥凹陷层序样式和沉积体系形成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构成了不同的层序构成和沉积充填模式。其中,构造调节带和断阶带控制了研究区主要砂体的展布,特别是低位三角洲或盆底扇砂体的发育和分布,有利于形成砂岩透镜体、岩性上倾尖灭、地层超覆及构造—岩性圈闭等多种圈闭类型,是寻找砂岩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二连盆地已发现隐蔽油藏的深入研究,认为“3型”(即断陷类型、坡折带类型和断裂调节构造类型)是影响砂体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将二连断陷盆地群分为单断式箕状凹陷、双断式地堑状凹陷与中央构造带有关的凹陷。将坡折带控砂模式细分为缓坡断裂型坡折带与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缓坡沉积坡折带与扇三角洲;缓坡侵蚀坡折带与湖底扇;缓坡断阶坡折带与扇三角洲一湖底扇;陡坡断裂坡折带与扇三角洲、水下扇5种模式。将断裂调节构造类型划分为单斜断弯型、同向转换型。  相似文献   

4.
断陷湖盆多级坡折带的成因类型、展布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75,自引:10,他引:65  
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的研究表明,在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有多级坡折带,其成因类型有断裂坡折带、挠曲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作为凸起、斜坡(断阶)和洼陷等次级构造单元之间分界线的大型同沉积断裂往往形成断裂坡折带,从而从陡坡带到缓坡带依次发育有凸起-陡坡边缘、陡坡-洼陷边缘、凸起-缓坡边缘、缓坡-洼陷边缘等断裂坡折带。在这些坡折带附近的较小的同沉积调整断层可以形成更次级的断裂坡折,并形成各种复杂的坡折平面组合样式。在凸起边缘断裂坡折带的上下有时会形成侵蚀坡折带。挠曲坡折带主要与同沉积背斜、同沉积鼻状构造相伴生,其中在中央背斜带两翼、陡坡带的滚动背斜带和缓坡带的鼻状构造的两翼最为发育。沉积坡折带发育在大型三角洲前缘,以沿长轴发育的东营三角洲前缘最为典型。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体以及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的发育,沉积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高位滑塌浊积扇以及岩性圈闭的展布,而挠曲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除了对砂体有控制作用外,更突出地表现为对地层超覆、削蚀尖灭线以及对地层圈闭发育的控制。坡折带附近是非构造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场所,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歧口凹陷古近纪坡折带特征及控沉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歧口凹陷古近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斜坡背景广泛分布,发育断裂、挠曲、侵蚀、沉积等多种成因类型坡折带。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析为基础,对各种类型坡折结构特点、发育演化及成因模式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古近纪坡折带发育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歧口凹陷发育构造、沉积、侵蚀等多种成因类型坡折带,构造坡折带样式受断裂特征及其组合控制,主要表现为单阶式和多阶式;坡折带形成及演化受古近纪基底先存构造、伸展、走滑等多重因素共同控制;构造作用形成的沟槽、转换带形成沉积物输入与其在盆内分散的通道,坡折带控制沉积相带的分异,物源大小及与斜坡倾向匹配关系控制层序样式及物源波及范围。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烃源岩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利用琼东南盆地北部浅水区钻井资料以及二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理论方法,以陵水凹陷为主要研究区建立了古近系地堑式和半地堑式的层序格架样式,总结出了单阶断裂坡折型、多级断阶坡折型和挠曲坡折型等3种主要层序构成样式,理清了陵水凹陷古近系崖城组高丰度海陆过渡相含煤系烃源岩发育受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及古地形、沉积与沉降速率等因素的控制,并确立了烃源岩的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分频谱成像技术对研究区内发育的含煤系地层进行了识别,认为陵南低凸起与陵水凹陷东南缘相接的缓坡带、松南低凸起与松南凹陷西南缘相接的缓坡带和松南低凸起南侧构造脊的西倾没端等处为高丰度海陆过渡相烃源岩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7.
在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地层去压实并进行古水深的校正,对番禺低隆起珠江组-韩江组的7个三级层序的古地貌进行了定量恢复,分为隆起区、缓坡带、陡坡带和沟槽区四大地貌单元.研究表明,断陷晚期研究区东南部的断裂坡折带和坳陷期存在的北东向的隆起-缓坡坡折带或缓坡带对盆地的沉积体系域及砂体的分布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低位域砂体的分布区域,相对隆起地区是海侵体系域、陆棚边缘体系域及高位域砂体的分布区域,沟槽区是有利的低位域砂体充填地区古隆起-缓坡坡折带或缓坡区、古断裂坡折带和沟槽区是该区最有利的非构造圈闭分布区;其次是隆起区,形成上超不整合地层圈闭和削蚀不整合地层圈闭.  相似文献   

8.
歧北凹陷古近系构造坡折带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三维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歧北凹陷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研究区古近系可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11个三级层序.歧北凹陷斜坡区发育断裂坡折和挠曲坡折两种构造坡折带类型.坡折带的发育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继承性:早期为断裂坡折带,晚期为挠曲坡折带.不同类型坡折带层序构成样式及内部体系域构成不同,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扇三角...  相似文献   

9.
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陡坡坡折带和多级缓坡坡折带,它们对沉积、储层的展布和隐蔽油气藏的成藏具有控制作用。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坡折带”概念,识别出乌里雅斯太断陷南洼缓坡带由三级坡折带组成,深入分析了各级坡折带的成藏特点,认为二级坡折带为最有利的隐蔽油气藏发育带。  相似文献   

10.
小型箕状断陷湖盆中发育陡坡坡折带和多级缓坡坡折带,它们对沉积、储层的展布和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具有控制作用。本文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坡折带”概念,识别出乌里雅斯太断陷南洼缓坡带由三级坡折带组成,分析了各级坡折带的成藏特点,认为二级坡折带为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带。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该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区带,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其主要的勘探领域,同沉积构造坡折对层序建造和岩性油气藏富集带具有控制作用。应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按照构造层序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同沉积构造坡折特征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的同沉积构造坡折按成因可划分为同沉积逆断裂坡折和隐伏断裂挠曲坡折。前者是同期发育的逆断层活动造成的湖底坡度梯度变化带,后者是深部隐伏断裂活动造成的湖底坡度梯度变化带。中-晚二叠世,该区属于断坳转换幕,发育同沉积逆断层坡折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三叠纪以后盆地处于挤压坳陷阶段,发育同沉积逆断裂坡折和隐伏断裂挠曲坡折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同沉积逆断裂坡折控制的层序建造向岸一侧低位域发育冲积扇到辫状河道砾岩,向湖一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扩展体系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薄层泛滥平原、浅湖及退积型三角洲沉积,向湖一侧发育泛滥平原或半深湖沉积;高位域发育河流、三角洲前缘,其可越过坡折向湖进积。挠曲坡折控制的层序建造低位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辫状下切水道充填,向湖一侧发育由滨浅湖滩坝砂体或低位辫状三角洲砂体构成的低位楔;湖扩展体系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滨浅湖,向湖一侧发育半深湖沉积;高位域发育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同沉积构造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域砂砾岩体储层,如冲积扇、辫状河道、低位三角洲及滨浅湖砂体、湖底扇砂体,若有断裂和不整合面与风城组油源沟通,能形成良好成藏条件,有利于岩性油气藏发育。  相似文献   

12.
陆相断陷盆地缓坡弯折带研究--以南阳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陆相断陷湖盆缓坡区弯折带是指由同沉积控凹铲式断层长期活动产生的沉积斜坡带。南襄盆地南阳凹陷的研究表明,凹陷南部控凹铲状正断层在非平面上滑动造成凹陷北部的缓坡沉积坡折,制约了盆地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控制了湖盆低位体系域和轴向高位湖三角洲砂体的分布范围。因此,通过建立弯折带内部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其特征、空间展布规律,确定各层序发育时的弯折带即低位滨线,再沿低位滨线内(或弯折带内)找寻大型低位扇体,建立低位砂岩储集体分布的预测模型,成为南阳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坡折带组合类型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济阳坳陷蕴含着许多隐蔽油气藏,而隐蔽油气藏与坡折带的关系密切,故研究坡折带组合类型将有助于有效地寻找隐蔽油气藏。对济阳坳陷坡折带的研究表明,在进行坡折带的划分时应综合考虑坡折带在剖面上的几何样式、组合类型、沉降情况、所处位置及成因等对沉积和圈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而不能以单一因素为据进行划分。据此将济阳坳陷的坡折带划分为3个大组合类型、8个小组合类型;3大组合类型是板式、铲式和坡坪式,8个小组合类型是板式单阶持续下陷型、板式单阶间歇下陷型,板式多阶书斜型、板式多阶帚型、铲式单阶型、铲式多阶型、坡坪式盆缘型和坡坪式盆内型。认为坡折带的类型不同对低位体系域的控制也有所差别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隐蔽圈闭;在实际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先确定坡折带的类型并结合钻井等资料来进行隐蔽油气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受构造活动强度、海平面升降及物源供给通量的控制,而其内部砂体展布特征还受坡折带-古沟谷体系配置的调控,深入探索坡折带-古沟谷的配置关系对断陷湖盆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珠江口盆地是南海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盆地北部海丰33洼陷勘探程度较低,需要开展沉积体系发育控制因素分析,为储层的分布预测和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支撑。根据海丰33洼陷3D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在区域构造解释基础上,深入剖析海丰33洼陷古近系文昌组发育的坡折带和古沟谷类型及其特征,阐明坡折带-古沟谷对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1)研究区文昌组发育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3种坡折带类型,自盆地边缘至沉积中心,坡折带具有多级分带的特征;(2)古沟谷类型以V型、U型、W型和单断槽型等4类为主,其中V型和U型沟谷数量较多且平面分布较为集中。坡折带控制了剥蚀区与物源区的边界,为沉积物输送提供了动力,控制了沉积物走向、搬运距离和沉积可容空间等。受坡折带组合的影响,研究区在不同阶段发育了不同的沉积体系类型。古沟谷作为沉积物搬运通道控制了沉积物的输送方向及卸载位置,且其大小控制了沉积体系的规模。因此,坡折带-古沟谷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5.
坡折带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坡折带理论是层序地层 学在陆相盆地应用中的新发展。在分析坡折带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指出,坡折带对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沉积体系域和砂体分布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油气运聚也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坡折带确定陆相盆地的首次湖泛面、砂体及烃源岩的分布范围。讨论了坡折带与非构造油气藏的关系,阐述了如何利用坡折带理论指导非构造油气藏勘探。坡折带理论是寻找非构造油气藏的又一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模式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对中国东部第三系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研究表明:陆相断陷盆地存在着同生断裂坡折带和弯折带2种基本的构造类型。当水平面下降到坡折带以下时,构成一个完整的水平面升降旋回。可形成包括低位体系域、湖扩展体系域和湖萎缩体系域的层序(三分体系域);当水平面未下降到坡折带以下时,构成一个不完整的水平面升降旋回,可形成包括湖扩展体系域和湖萎缩体系域的层序(二分体系域)。这两种层序在纵向上呈规律性叠置组合。构成了盆地层序充填序列。在二分体系域层序中,湖萎缩体系域上覆的湖扩展体系域泥岩、油页岩是良好的烃源岩和盖层。湖萎缩体系域下伏的湖扩展体系域泥岩、油页岩也是良好的烃源岩。因此。这类砂体成藏条件优越。往往形成大型油气藏;三分体系域层序的低位域砂体成藏条件优越,地震剖面易于识别,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标。图6参12  相似文献   

17.
综合地震、钻井和测并资料分析,利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原理和方法,对琼东南盆地古近系陵水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三维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各层序的展布特征.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陵水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层序Ⅳ共4个三级层序,4个层序在纵向上发育与演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与旋回性.层序发育受构造运动与海平面升降的控制,在层序Ⅰ-层序Ⅳ沉积时期,海盆沉积面积逐渐加大,地层厚度与展布明显受断裂位置与走向控制,具有北部隆起带地层厚度较小而中央坳陷带地层厚度较大,靠近断裂地层厚度大而远离断裂地层厚度小的特征,其沉积中心在纵向上的演化具有由东北部向南部迁移再向东北部迁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断陷盆地缓坡区的控砂控藏机制,以高品质的800km~2三维地震和91口钻井资料为基础,层序地层和沉积演化分析表明,受控于断块掀斜和差异沉降作用,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南侧在古近纪表现为具挠曲坡折的缓坡带。该带层序界面标志清晰,包括削截、顶超和上超等反射终止类型,由此将古近系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的结构样式类似于具陆架坡折的被动大陆边缘,其低位体系域和湖扩体系域普遍发育不同类型的岩性圈闭。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沉积期,研究区断陷作用强烈,挠曲坡折带的坡度较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大型低位扇;随后,拗陷作用增强,挠曲坡折带的坡度逐渐减小,至东营组沉积期转变为以低位三角洲沉积为主。湖扩体系域的岩性圈闭发育在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和东营组,发育湖相碳酸盐岩滩坝和碎屑岩滩坝。研究区挠曲坡折带明显控制了地层-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成为缓坡带油气勘探的有利场所。通过勘探实践,新增三级储量近4×10~8t,探井成功率达80%,展示了挠曲缓坡带地层-岩性油气藏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