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混合工质在脉管制冷机中的可能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出了采用合适的混合工质代替纯质氦以提高脉管制冷机在80K温区制冷量的新构思。概述了国外在制冷循环,天然气液化及J-T节流制冷中应用混合制冷剂从而提高了系统热力学效率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对混合物低温制冷物质的研究进展情况,进一步论证了混合工质应用于脉管制冷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新型风冷沉浸式速冻机,该速冻机可实现单级压缩制冷循环与复叠制冷循环、过冷循环的耦合,极大提高系统的能效水平并拓宽使用温度范围;通过PLC数字化控制,可以在低温和中温2种工况下进行一键快速切换,实现制冰和速冻一机两用。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2种采用液化天然气(LNG)冷量的新流程,并采用Aspen Plus对流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空气循环膨胀制冷的液体空分流程采用LNG冷量代替了空气外循环制冷,简化了制冷系统,与原始流程相比,液态产品的单位能耗降低约49%;氮气循环膨胀制冷的液体空分流程采用LNG冷量代替了高压氮气外循环制冷,系统所需循环氮气量减少,最高运行压力从4.6MPa降低到了2.6MPa,液态产品的单位能耗降低约53%。对流程的炯分析表明,与原始流程相比,新流程制冷单元的损失大大降低,系统整体的炯效率也得到了提高,LNG冷量回收用于空分流程制冷系统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降低能耗,提高系统能量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型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热电联产动力循环相对应,本文首次提出了一种热电联合驱动制冷新循环。新循环将高效热变换器原理引入吸收制冷,实现了吸收制冷中电动力的高效利用。本文建立了用于描述“热电联用吸收制冷循环”特性的热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实现上述模型的计算机软件,计算和分析了循环分流量对新循环的COP、qg、qk、qo等参数以及运行费用的影响,并与传统吸收制冷循环、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吸收制冷由于热源品位和数量的降低而引起制冷量不足的缺陷,而且还提高了能量利用率,降低了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5.
获得低于60K温区的混合物工质内复叠节流制冷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内复叠节流制冷循环获得30K~60K温区的新制冷方案。进行了与之相关的热力学问题分析,建立实验装置,首次获得了50K左右的低温。  相似文献   

6.
斯特林制冷机用于商业制冷的研究现状初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对于传统的蒸汽压缩节流制冷系统,采用斯特林制冷循环的新型制冷系统具有高效率、“绿色”制冷剂、制冷温区广等特点,在环保及节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斯特林制冷技术用于商业制冷领域的发展进行综述,展望了这种极具潜力的制冷技术的前景。最后,大冷量中温区斯特林制冷机和冷头到冷空间的冷量传递作为斯特林制冷的两个关键技术分别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利用熵产最小法分析R290/CO2复叠式制冷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低温环境下采用自然工质R290和CO2的复叠式制冷循环,用熵产最小法对R290/CO2复叠式低温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利用熵产最小法确定R290/CO2复叠式低温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温度。为提高R290/CO2复叠式低温制冷循环的效率,应减少蒸发器、冷凝器和冷凝蒸发器的传热温差,可以看出R290/CO2的复叠式制冷循环在低温制冷条件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采用非共沸混合物作为制冷工质的内复叠制冷循环以其系统结构简单、制冷温区广等特点,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60~-120℃温区的环境在能源、军工、医疗、生物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精馏塔作为气液分离装置,以R13/R22为制冷剂,对新循环进行了热力分析,建立了各换热器的能量平衡方程,分析了循环工质配比、压缩机回气温度及冷凝温度对压缩机压比及系统COP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采用传统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冷藏冷冻箱的冷藏室换热温差大、有效能损失大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串联式双毛细管冷藏冷冻箱制冷循环。该循环系统是在常规的制冷循环的冷藏蒸发器和冷冻蒸发器之间增加一个毛细管,以提高冷藏蒸发温度,从而减少传热温差,进而降低冷藏室的有效能损失。利用PR方程计算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编写了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的有效能分析程序,分别对传统和新提出的冷藏冷冻箱制冷循环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传统冷藏冷冻箱制冷循环在制冷剂为R12、R134a时,有效能效率分别为21.20%、20.57%;双毛细管冷藏冷冻箱制冷循环在制冷剂为R12、R134a时,有效能效率分别为23.97%、23.44%;同比提高13.07%和13.95%。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内需要多个制冷温度等级的,以氨水为工质的多温级蓄能制冷方法和工作流程的介绍,以长江流域某一典型的两温级冷库作为算例,对该蓄能系统在全量蓄能策略下能量转换及储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系统各设备负荷的大小和变化特性、循环工作参数随时间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为了解多温级蓄能制冷系统的运行特性、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以及制定动态控制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它可以强化吸收,而且可以扩大吸收式制冷的应用领域。分析了引射吸收式制冷循环,提出了参数选择方法,分析了影响引射式吸收制冷循环中吸收过程的因素并与喷淋吸收过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一个用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了一个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制冷循环。论文将热变器原理用于吸收制冷,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制冷的循环效率。详细介绍该新型循环的热力学模型,同时以一个典型的太阳日照为例,计算了新循环的性能系数(COP)、冷凝热、理论极限制冷温度和制冷量,并与传统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新循环不仅克服了传统循环在热源工况不稳定时将导致系统工况不稳定甚至不能工作的缺点,而且还具有更高COP值。  相似文献   

13.
王鹏  王闯  邢子文 《制冷学报》2021,42(2):77-82
本文提出一种与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相耦合的冷库用新型空气制冷循环。对该新型循环进行了相应的热力计算,与普通空气制冷循环及NH3蒸气压缩循环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工况参数变化对耦合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前后的空气制冷循环性能及NH3蒸气压缩循环COP的影响。结果表明:配置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新型空气制冷循环的性能得到了提高,设定工况下最大COP可提高37.8%,且相比NH3制冷循环,流程与设备更简单。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新型水冷自复叠制冷循环方式,用冷凝分离器代替传统循环的冷凝器和相分离器,在冷凝分离器中同时完成了高沸点工质的冷凝及高沸点工质与低沸点工质的分离。对采用这种冷凝分离器的水冷自复叠制冷循环方式的R22/R23、R290/R170、R134a/R23、R134a/R170四种工质对进行了循环特性研究。在自行搭建的水冷自复叠制冷系统实验台上进行了R22/R23、R134a/R23两种工质对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R22/R23自复叠制冷系统的COP要高于R134a/R23自复叠制冷系统;和传统的自复叠系统相比,采用冷凝分离器的水冷自复叠制冷循环COP明显提高,提升率达到60%~100%。  相似文献   

15.
减压发生喷射吸收复合制冷原理与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小江 《制冷》2007,26(2):35-39
为了提高制冷效率,降低换热器的热负荷,减少热能对制冷系统的注入,采用减压发生和液体喷射泵来推动制冷剂的循环,从而使整个制冷流程处在较低焓值下循环.无须给系统注入温度较高的热能,而只是利用吸收循环热,在降压条件下进行发生,大大降低了单位制冷量的能耗量,这优越于当前各类气体喷射吸收复合式制冷技术和其他各类制冷技术,其经济性是显而易见的,流程是简便易行的.  相似文献   

16.
联合制冷循环的有限时间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由两个内可逆卡诺制冷循环构成的无中间热源的联合制冷循环有限时间热力学最优性能。基于一类较为普遍的物理模型,导出其制冷量与制冷系数间的基本关系,再根据活塞式模型循环和定常流模型循环的基本特征,得到两种模型联合到冷循环的最佳制冷率密度与制冷系数间的关系。对前者,与前人所得结果相同;对后者,获得了一些新的有意义的结论。有关结果还可推广到由两个以上制冷循环构成的联合制令循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制冷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温室效应等环保问题日益突出,CO2作为理想的制冷剂开始重新得到重视。本文介绍理论的跨临界CO2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对实验室现有CO2跨临界制冷系统进行一系列研究,并与常用制冷剂的循环进行对比,认为CO2制冷循环取代传统制冷循环应用于展示柜可大大提高制冷效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火用)分析的观点,运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恒温热源内可逆简单空气制冷循环的特性,导出制冷率、生态学目标函数和(火用)效率与压缩机压比等主要影响参数的解析式,以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压缩机压比、高低温侧换热器热导率分配对循环性能优化的影响特点,并把生态学优化目标、(火用)效率优化目标和传统的制冷率优化目标进行综合比较.所得结果对工程制冷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yong分析的观点,运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分析恒温热源内可逆简单空气制冷循环的特性,导出制冷率、生态学目标函数和yong效率与压缩机压比等主要影响参数的解析式,以相应的数值计算分析压缩机压比、高低温侧换热器热导率分配对循环性能优化的影响特点,并把生态学优化目标、yong效率优化目标和传统的制冷率优化目标进行综合比较。所得结果对工程制冷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