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马宁 《煤》2018,(4)
以山东省鲍店煤矿八采区3上煤层地质条件为背景,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了该矿83上03综放孤岛工作面初期回采及后期拓宽回采期间的支承应力演化情况。研究表明:孤岛工作面采前,由于相邻两侧采空区侧向支承应力影响引发"孤岛效应";孤岛工作面拓宽回采期间,应力峰值最大达到为19.07 MPa,应力集中系数为2.54;由于孤岛工作面与相邻煤矿之间的煤柱承受着上覆岩层的重量,相邻煤矿采空区的侧向支承压力对于工作面回采影响不大,为孤岛工作面避免盲目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某煤矿12209工作面为孤岛工作面,该工作面两侧均为采空区。本文利用FLAC3D软件进行模拟,研究了相邻工作面开采对孤岛工作面煤体产生的应力集中,对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巷道预留的煤柱宽度进行了计算,模拟了多种煤柱宽度下的垂直应力分布情况,确定了沿空掘巷的最佳位置,保证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巷道能够发生较小变形,维持巷道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大采高浅埋煤层孤岛工作面矿压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105孤岛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对在中国西部典型煤层孤岛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的进行了数值模拟、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在1105孤岛工作面前方3.5 m有应力峰值;根据开采对煤层超前破坏的严重程度,将采煤影响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影响剧烈区:远离工作面小于25 m;影响明显区:距工作面25~100 m;原岩应力区:距工作面100 m以上;1105孤岛开采工作面侧向距煤壁9 m范围内为塑性区,9 m以上为弹性区。研究结果为我国西部典型的煤层孤岛开采工作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开滦矿区东欢坨矿8~#孤岛煤柱回采为工程背景,针对孤岛工作面底板垂直应力分布情况和底板破坏深度进行研究。建立了孤岛煤柱在倾向方向上的底板受力模型,采用半无限体空间理论,推导出了底板应力计算公式,基于底板垂直应力理论分析结果和理论计算,得出东欢坨矿底板最大破坏深度14.8m。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计算出该矿底板最大破坏深度15.2m。通过采用微震技术监测8~#孤岛工作面,得出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15.4m,三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基本吻合。从理论上验证了该孤岛工作面开采对其下方-480水平大巷的稳定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煤炭技术》2015,(12):88-90
以金桥煤矿孤岛工作面2321为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两侧工作面开采后侧向支承应力的分布状态,得出:单、双侧工作面开采时,在工作面还未采到测线时,测线处的垂直应力近似等于原岩应力,但双侧工作面开采时的应力略高于单侧开采。当工作面推过测线后,测线处的垂直应力随之增大,当上覆岩层彻底稳定后,垂直应力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6.
白庄煤矿3908工作面是三层煤孤岛煤柱工作面,通过对高应力孤岛煤柱工作面巷道支护及顶板安全预控技术和高应力孤岛煤柱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撑力分布以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提出合理的巷道支护以及顶板管理意见,选择适合的开采工艺,采取预控防治措施,从而保证采场正常的生产接续以及矿井的高产高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煤矿安全》2015,(10):36-39
煤矿区域孤岛工作面极限采出率问题一直困扰着孤岛开采设计人员。通过分析孤岛开采过程中的覆岩空间结构演化和相应的应力场分布,建立了孤岛应力分布的力学模型,并基于此推导了孤岛应力分布的估算方法,结合孤岛可采性的简单判据得出了孤岛的极限采出率;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孤岛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工作面矿压显现强烈、顶板来压强度大等情况,通过对孤岛工作面开采应力和液压支架阻力计算、巷道布置方式研究,提出了矿压控制方法,为不规则孤岛综采工作面的成功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煤矿安全》2016,(12):129-132
为了解决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受到相邻工作面采空区未完全垮落老顶高支承压力的影响,采用水力切顶的方法,将采空区老顶的压力传递路线切断,使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所受应力大大降低,回采巷道的支护维护更加容易。通过FLAC数值模拟软件结合五阳煤矿7603孤岛工作面实际地质、生产条件,模拟分析7605工作面开采对7603孤岛工作面运输巷煤柱形成侧向支承压力状况,通过水力切顶之后,应力监测表明煤柱应力平均降低30%,改善了7603孤岛工作面回采巷道的支护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义桥煤矿已开采“刀把”工作面与接续工作面之间形成的孤岛煤柱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采动影响下孤岛煤柱体内应力集中塑性区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接续工作面推至孤岛煤柱时,在三侧应力叠加下煤柱应力高度集中并完全塑性破坏,煤柱易失稳且易诱发冲击地压;随工作面与孤岛煤柱南端距离增大,应力集中程度随之降低,煤柱稳定性逐渐增大,冲击危险性相应减小。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充填保水采煤方法存在的充填时间和充填空间不足,采煤与充填作业协调困难等问题,提出“采充并行”式充填保水采煤方法。在开采过程中,首先将整个开采块段内的所有采场支巷划分为多个开采阶段,每当开采并充填完一个阶段内的所有采场支巷后,再进行下一阶段采场支巷的开采和充填,直至开采和充填完所有采场支巷,最终实现充填体与煤炭的完全置换。为有效控制覆岩移动,每个采场支巷开采完毕后就立即对其进行充填。为确保正在开采的采场支巷两帮是实体煤或已达到设计强度的充填体,在阶段内对采场支巷进行间隔开采。研究成果应用于王台铺煤矿,在块段内煤炭资源采出率达96.8%的条件下,实现了浅表水资源的保护,地表变形量也小于建筑物Ⅰ级损坏等级指标。该方法采用一采一充一备的“采充并行”式充填开采模式,充分发挥快速连采和充填采煤的优点,可实现保水采煤。  相似文献   

12.
为贯彻国务院(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理),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安排,湖北省1998年将在省内开展矿山企业换证试点工作。本文就我省矿山企业换证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等问题作了指导性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井下采煤技术及采煤工艺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我国采煤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井下采煤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提出了采煤工艺方式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反程序开采条件的分析 ,结合双阳煤矿的地质条件及生产实践 ,从技术理论和现实生产两个方面 ,阐述了该矿进行反程序开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为该矿反程序开采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美国煤炭地下开采与自动化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煤炭的地下开采分为长壁式和房柱式2种技术。地质条件较好、井田范围大的矿井,一般以长壁开采为主,否则以房柱开采为主。1994—2017年,美国井工矿数量减少了79%(2017年为237座)。但是单个矿井产量增加了230%,煤炭生产更加集中、高效。美国长壁开采以中厚煤层为主,采高一般为1.6~2.5 m(最大开采高度4.2 m,最小开采高度1.2 m)。长壁工作面均采用多巷布置、矩形断面巷道、锚杆支护。近年来,工作面尺寸、设备功率、设备尺寸逐渐增大,生产系统更加可靠。长壁工作面的自动化开采源于1984年的电动控制液压支架的研发与使用,此后开发了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的单机自动化以及追机移架技术。2000年以后开发了半自动化工作面技术和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目前应用的主要是半自动化工作面技术,只有2个工作面应用了采煤机远程控制技术。这些技术解决了条件简单工作面的自动化开采问题,但遇到复杂地质条件时,仍需要人工干预。研发自动化开采的关键传感器和设备以适应地质条件变化、完善端部进刀系统,聚焦作业安全和粉尘与噪音防控,以及矿用大数据、高速通信与可视化技术是目前美国的重要研发方向。在近10 a来,房柱开采的工艺变化不大,但是开采装备的多样化和开采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开发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中,长沙矿山研究院与100多家矿山企业合作开展了采矿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取得4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在金属矿床无废开采、胶结充填采矿与矿山废料充填、深井开采、原地溶浸采矿、露天与地下联合开采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推进了采矿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促进我国采矿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关于采矿权     
采矿权是矿山企业或个人法取得的权利,阐述了采矿权的概念、取得、受理和日常管理。  相似文献   

18.
张化远 《中国矿业》1994,3(5):46-50
本文论述近水平、缓倾斜中厚及松散破碎难采矿体,采用盘区和分区进行开采,可以有效地提高采矿生产能力.使矿山及时建成达产,并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9.
干飞 《资源与产业》2007,9(5):19-22
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全球矿业资本市场融资,在国内外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投资活动,更好地参与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本文从矿业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出发,探讨了中国矿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最后指出企业和政府在矿业经济全球化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秦树国 《山西煤炭》2012,32(8):78-80
我国对煤的消耗量非常大,几乎占到全部能源消耗的三分之二以上,煤又是不可再生资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提升采煤效率,要提升采煤效率,就必须使用现代采煤方法,现代主要的采煤方法有,钻孔水利采煤法、气化采煤法、深矿井下采煤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