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测试和分析了可用于转轮全热换热器的硅胶、分子筛和吸水树脂干燥剂涂层材料的吸湿及放湿特性。采用优化的干燥剂涂覆工艺加工制作了硅胶转轮换热器并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采用优化的干燥剂涂覆工艺制作的硅胶转轮全热换热器全热回收效率比传统3A型分子筛转轮换热器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2.
陈劲晖  李萌 《暖通空调》2008,38(5):44-47
选取哈尔滨、北京、海等5个建筑气候分区的代表城市,以同一办公建筑为例,分析全空气空调系统在未采用新风比调节及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仅采用新风比调节、仅采用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同时采用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新风比调节四种情况下的全年能耗差异,探讨适合不同地区节能建筑的全热转轮热回收装置和新风比调节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回收燃气锅炉烟气余热,提出了基于固体吸湿循环的烟气余热回收系统。通过搭建一体化实验台,对系统的热回收效率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将烟气温度降至20℃左右,余热回收效率可达到87%~94%。经过间壁式换热器的烟气与热网水温差可以保持在2℃以内,相对湿度接近100%;转轮的热回收性能主要受转速的影响,当转速大于8 r/min时,热回收效率变化趋于平缓,较优工况下转轮的全热回收效率可以达到80%左右。  相似文献   

4.
将热回收转轮应用于上海某高大车间空调,对排风量与新风量不相等条件下的热回收效率及节能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上海地区采用全热回收转轮的节能运行判定条件:新/排风相等时(新排风比=1),夏季新/排风焓差>10kJ/kg;当新风小于排风(本项目新/排风比为0.43)时,新/排风焓差>15kJ/kg;并通过经济性分析表明在设计...  相似文献   

5.
针对全热回收新风机组二次携带污染物风险进行了测试、分析。以聚合物膜式全热回收机组为对象的测试,采用甲苯、丙酮、氨气作为示踪气体模拟室内空气污染物,利用示踪气体声谱分析仪实时监测气态污染物由排风渗透至新风的浓度和比例。针对转轮式全热回收机组的分析则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测试及分析结果显示,聚合物膜式全热回收机组二次携带污染物比例在6%~9%,转轮式全热回收机组二次携带污染物比例在10%~30%。热回收型新风机组选用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新风量用于抵消污染物交叉传递所带来的影响,对于聚合物膜式及转轮全热回收机组,考虑污染物扩散修正后的新风量建议增加至设计新风量的110%,143%。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除湿转轮,建立了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编程计算,讨论了不同运行参数下转轮的动态特性,指明了加快转轮达到稳定状态的途经。结果表明,降低转速,增大处理空气流速和降低再生温度可以减少转轮达到稳定状态所需时间,但同时会影响出口的温湿度。处理空气的温度和含湿量会影响出口的参数,对转轮达到稳定状态的循环次数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浙江商会大厦空调冷热源、空调风系统及水系统的设计,计算分析了转轮全热回收机组的节能性,讨论了大厦空调水系统分区及水系统压力分布以及回收冷凝水作为冷却塔补水.  相似文献   

8.
秦朝葵  徐吉浣 《暖通空调》2004,34(11):135-138
建立了预测氯化锂除湿转轮工作性能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在不同转速下转轮的除湿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氯化锂除湿转轮而言,转速调节不是一个有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除湿转轮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目前除湿转轮效率定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转轮效率定义.建立了一维非稳态氯化锂除湿转轮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了不同再生空气温度、含湿量和不同处理空气温度、含湿量下的除湿转轮的除湿量及效率,并与文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较为吻合.当转轮效率取0.85时,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在±20%以内,且大部分值的误差都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广州市某办公楼转轮热回收系统为例,具体分析了排风全热回收对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分别计算了在空调季和采暖季的节能量及初投资静态回收年限,并计算了设置新排风旁通管系统节约的风机运行费用。得出结论:在广州地区,排风全热回收在空调季节能效果明显,采暖季节能能力有限,在系统中设置新排风旁通管时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针对活性炭纤维-乙醇太阳能固体吸附式转轮制冷系统,采用沿吸附床周向的一维均匀压力场数学模型,对转轮吸附床温度场进行了静态模拟计算;从吸附床的内、外部特性参数出发,全面而系统地分析了这些参数的改变对系统性能、平衡脱附率以及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转轮吸附床的内部参数中,转轮吸附床的转速、吸附剂的填充密度对系统的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其外部参数中,冷却气体入口流速、蒸发温度等因素对系统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热回收方式比较多,但归纳起来共两大类。即全热回收装置和显热回收装置。全热回收装置既能回收显热又能回收潜热,此类装置有转轮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热泵式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转轮除湿机单通道内传热传质一维瞬态数学模型,利用麦考马克时间推进方法进行离散求解,对不同再生温度和转速下除湿机稳态运行时出口平均含湿量随再生面积与除湿面积比率的变化做出了预测和分析,并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最优比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平板式全热交换器的动态性能计算模型,利用动态焓效率计算方法,对成都地区夏季工况空调排风全热回收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了平板式全热交换器的逐时节能量,对全热回收在成都地区应用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平板式全热交换器逐时焓效率波动较大,大部分时间逐时焓效率大于额定焓效率;采用动态焓效率计算方法得到的节能率为16.6%,采用额定焓效率计算方法得到的总节能量较动态焓效率法计算结果小11.9%;全热交换器只在每年6—8月运行时,投资回收期为7.2a。全热回收适宜在成都地区应用,为保证全热回收节能量计算的准确性,宜采用动态焓效率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和完善了只考虑沿流动方向固体侧热质扩散影响的热湿和VOC耦合吸附数学模型,编制了仿真程序并利用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对耦合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选取硅胶作为吸附剂,甲苯和三氯乙烷两种VOC类污染物分别作为吸附质。研究结果表明:转轮可同时吸附水分和VOC,并且VOC出口浓度低于室内VOC规定的浓度限值。处理区风速的增大不利于水分吸附和甲苯的净化。再生区风速的增大能够有效促进水分的吸附和脱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甲苯的净化和脱附。甲苯的吸附和脱附较三氯乙烷更充分,转轮净化效果与VOC本身特性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16.
范红  陈柳 《建筑科学》2020,36(8):85-91
针对传统转轮吸附空调系统难以实现冬季加热加湿的问题,提出一种太阳能驱动转轮吸附空调系统,设计了夏、冬运行模式。在夏季工况条件下,系统利用转轮吸附装置吸附区对空气除湿,利用热回收装置和表冷器对空气进行降温,太阳能提供再生能耗;在冬季工况条件下,系统利用转轮吸附装置解吸区对空气加湿,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以西安市某建筑为例,应用TRNSYS软件建立子系统模块,再建立太阳能驱动转轮吸附空调系统的冬季工况仿真模型,对系统供热量、加湿量及ECOP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室内环境加热加湿的需要。系统解吸通道与吸附通道空气流量比存在最优值使得加湿效率最大。当吸附通道中风量不足时,需引入室外空气,吸附通道为排风和室外空气的混合,当室内排风占比越大,系统的加湿效率越高,实际应用中,全部排风应都应用于空调系统中,风量不足时,可引入室外空气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部分热回收、传统全热回收和两级串联的全热回收机组的特点及节能效果,重点介绍了两级串联的全热回收机组,该机组具有部分热回收机组和传统的全热回收机组的优点,为解决热水温度、热水产量与机组制冷效率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对比分析了3种机组在工程中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陈昊  邵怡 《建筑节能》2011,39(10):23-27
简要介绍了一种节能方式——转轮式热回收系统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阐述了此系统的工作和节能原理.并以上海某工程为例,详细分析冬夏季工况的热回收量和经济性.经分析后认为转轮式热回收不但可以节省运行费用,而且可以节约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在空调节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总结阐述转轮式热回收机组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的工...  相似文献   

19.
丁瑞星  刘红 《暖通空调》2013,43(1):51-54
简要介绍了该项目设计中的集中制冷站、空调水系统压力分区、办公标准层的空调、转轮全热回收技术在超高层办公楼中的应用、空调冷凝水的回收利用、冷却塔放置位置的合理性等.同时结合调试运行实践,分享了笔者的一些感触.  相似文献   

20.
郝红  张于峰  卢建津  庞岩 《暖通空调》2005,35(12):57-61
建立了转轮除湿器的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方程组进行离散求解,并编制程序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得到了稳态运行一个周期内空气温湿度和吸附剂温度、吸附率的变化规律及转轮除湿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