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秦勇 《炼铁》1995,14(4):23-25
高炉冶炼是注意合理操作炉型的维护工作,在强化冶炼的同时,要注意改善炉渣性能,提高风温,使用富氧,采用合理装料制度,降低炉腹冷却强度,在保持炉型的完整,真正达到强化冶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炼铁》2016,(1)
简要阐明了高炉冷却设备与内衬的作用,重点阐述了炉底炉缸区域(铁口区域)、炉腹风口段、炉腰及炉身下部、炉身中上部和炉喉区域等部位冷却设备与内衬的选择。认为:合理的冷却设备与铁口区域的设计,是阻止炭砖不被铁水异常侵蚀,优化高炉炉缸生产稳定性的必要条件;炉腹、炉腰和炉身下部冷却系统,应以优化操作炉型为重点,建立起与冷却系统匹配的内衬,并优化高炉操作,达到渣皮保护冷却设备,冷却设备同时又促进形成稳定渣皮的动态平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长霖 《炼铁》1998,17(2):13-16
合钢3号高炉(314m^3)第一代炉役寿命达到12年7个月(无中修),单位炉容产铁量达到6185t/m^3,其主要的长寿经验是:重视设计、施工及开炉工作,尤其是炉体冷却的能力设计较大,确保了冷却设备的安全工作;抓好精料工作;加强高炉的日常操作;加强炉役一期的操作及维护。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大型高炉炉型发展的趋势,着重论述扩大炉缸容积的必要性。指出我国已有2500m^3级高炉炉型设计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为2550m^3高炉炉型设计方案。并为保持合理的操作炉型,提出了内衬和冷却壁配置的设想,为2500m^3级高炉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攀西3×1 750 m3高炉本体设计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高炉本体采用了适合钒钛磁铁矿冶炼的薄壁内型,隔热保温型的复合炉底炉缸内衬技术,冷却强度适中的双层蛇形管球墨铸铁冷却壁,分段供水的冷却水系统,配置大量的监测仪表,使得高炉的设计达到了国际最先进的钒钛磁铁矿冶炼高炉水平。  相似文献   

6.
马钢2号2 500 m~3高炉二代炉役大修本体设计以高效、长寿、低耗、智能化为原则。炉型设计上,总结了之前炉型存在的不足,吸收了国内同类型高炉的设计特征。内衬设计上,采用薄壁内衬结构,炉底炉缸关键部位采用进口超微孔炭砖,陶瓷杯采用国产大块镶嵌杯结构。冷却结构上,采用全冷却壁加软水冷却,炉腹、炉腰和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其余部位采用铸铁冷却。在检测监控方面,配置丰富的传感器和重点监控智能模型,基本实现高炉生产操作"可视化"。  相似文献   

7.
宝钢1号高炉第三代炉体工艺设计主要采用了薄壁高炉,设计内型即为操作内型;炉缸内衬配置热压小块炭砖,炉缸象脚侵蚀区设铜冷却壁,炉腹下部采用三段铜冷却板过渡,炉腹至炉身下部设容易挂渣的镶砖铜冷却壁,冷却采用高压净环水与纯水密闭循环系统相结合,水系统分段串联。  相似文献   

8.
铜冷却壁炉墙内型管理传热学反问题模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铜冷却壁要长期安全地工作,在其热面必须有渣皮覆盖;同时铜冷却壁的高导热能力很可能导致炉墙结瘤,因此,对炉墙监控有利于高炉长寿,同时也是实现长寿和高效的结合点。结合首钢高炉的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传热学反问题的方法,开发了铜冷却壁炉墙内型管理模型,对渣皮状况进行跟踪,从而为高炉操作提供依据和条件,有利于避免铜冷却壁裸露、炉墙结瘤等异常发生。  相似文献   

9.
武钢1号高炉长寿技术装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连春  杨佳龙 《炼铁》2001,20(1):17-21
武钢1号高炉(2200m^3)第三代炉役在进行改造性大修设计 ,用了许多长寿技术装备,如炉顶采用无料钟,炉型采用矮胖型、大炉缸及深死铁层,炉体采用薄炉衬,令冷却采用联软水闭路循环系统,冷却设备采用球墨铸铁冷却壁与钢冷却等,设计一代炉役寿命15年。  相似文献   

10.
武钢第二代薄壁型高炉设计,在高热负荷区采用铜冷却壁,克服了第一代薄壁型高炉全球墨铸铁冷却壁的缺陷,提高了炉腹、炉腰、炉身中下部的冷却强度,但同时也给高炉操作炉型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第二代薄壁型高炉操作炉型维护技术集成,主要包含4个模块,即原料管理技术、适应铜冷却壁的操作经验、操作炉型诊断技术、炉墙结厚处理技术。该技术实现了武钢大型高炉的高产稳定顺行,尤其是8号高炉投产10年冷却壁零破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1.
李左丹 《包钢科技》2009,35(3):80-81,84
文章论述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以其实现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的冶炼方针,从炉型设计,耐火砖的选择和组合,喷涂料的使用,以求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炉体冷却设备的改进,进一步延长高炉寿命。  相似文献   

12.
本设计包括2500m~3高炉本体炉型、炉衬、冷却设备和炉壳设计。同时,对所设计高炉本体特点进行简述。本高炉有效容积为2500m~3,高径比取值2.5,高炉利用系数取值2.25,炉缸炉底采用陶瓷杯结构,同时选用光面冷却壁,炉腹、炉腰及炉身采用镶砖冷却壁。  相似文献   

13.
唐钢新1号炉(3200m3)主要采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铜冷却壁、炭砖-陶瓷杯复合炉缸,通过合理的冷却结构获得合理操作炉型,延长了炉衬工作能力和高炉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陈生利  匡洪锋  蔡林 《炼铁》2019,38(2):33-35
韶钢7号高炉在炉役后期,逐渐出现炉体上涨,炉身区域冷却壁大量烧坏,炉缸侧壁温度频繁超标,风口变形等现象通过采取优化工艺操作,冷却壁穿管修复,加强炉缸炭砖残厚管理,提高炉体冷却强度等一系列护炉措施,在稳定炉况的同时,高炉日产量也能达到6200t/d。7号高炉护炉效果表明,追求精料入炉的操作理念,维持好合理稳定的煤气流分布,达到合理的操作炉型,是高炉护炉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炉生产实现高效与长寿的统一,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直至目前还没有一座小高炉是按照一代炉役寿命达到15年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炉缸、炉底采用质量良好的炭砖砌筑,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以达到上述目标。虽然投资有所增加,但投资效益仍然是好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冷却强度监测炉型是高炉工作者熟悉的技术,但在马钢实践中付诸应用还是近年的事.随着生产的发展与管理工作的加强,马钢一铁厂从1981年下半年开始采用冷却强度监测炉型,对维持正常的操作炉型,维护高炉炉况顺行和改善技术经济指标均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本文扼要介绍这一技术的应用情况. 一、根据冷却强度监测炉型炉身下部、炉腰和炉腹是化学反应及热交换剧烈进行的部位,炉墙的侵蚀和粘结是一对互相对立的矛盾,要维护合理炉型就需要使这一对矛盾达到相对的统一,即维持侵蚀和粘结的平衡.为此,首先必须搞好精料,使高炉操作制度与原料条件相适应,尽量减  相似文献   

17.
沈大伟  陈名炯  佘京鹏 《炼铁》2020,39(3):7-12
针对铜冷却壁的损坏特征,就铜冷却壁的设计优化进行了探讨。铜冷却壁破损主要是热面磨损,并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绝大部分是炉腹和炉腰交界位置),除了应从高炉设计、安装、操作维护等进行相应优化外,关键应该同步对铜冷却壁设计结构进行优化,如采用铜冷却壁热面镶嵌钢砖设计,既能提高铜冷却壁的耐磨性和挂渣能力,又能分割和支撑渣皮,以降低渣皮脱落对炉况影响。  相似文献   

18.
龙腾特钢1080m~3高炉炉体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适当矮胖型的炉型结构,加深死铁层深度,加大炉缸高度;"陶瓷杯+炭砖"复合炉底、炉缸结构;在铁口、风口区域使用组合砖结构;炉体关键部位使用了铜冷却壁和性价比较高的铸钢冷却壁;采用软水密闭循环和工业水相结合的炉体冷却系统,确保冷却设备的使用效率及寿命。  相似文献   

19.
王立刚  张伟 《河北冶金》2014,(11):40-43
分析了承钢1#高炉因为采用非通用设计,导致高炉存在操作炉型不稳定、冷却设备寿命短、铁水沟过长、铁损高等不足。介绍了大修中采取接近操作炉型的设计炉型、炉体高温区采用铜冷却壁、炉缸采用优质炭砖+陶瓷杯的砌砖结构、电动平车运输铁水等措施,消除了一代炉役中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20.
陶中明 《炼铁》2006,25(3):46-48
梅山3号高炉于1995年12月15日投产,已连续生产逾9年,单位炉容产铁超过7086t/m^3,已达到长寿高炉标准。现炉缸冷却壁热流强度正常,但炉身冷却设备破损严重,以致于长期保持10~20块左右的炉身坏水箱无法更换,操作炉型维护艰难,煤气流分布难于控制,难以维持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对生产和操作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