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光星  周陈发  唐觅 《建筑结构》2012,(4):56-59,55
珠江新城D8-C3地块住宅项目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为竖向不规则的高位转换复杂高层建筑。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利用承载力与变形验证不同水准下结构的抗震性能,包括小震弹性计算、关键构件中震弹性设计以及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提出相应的超限设计措施,使结构能够实现预定的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2.
天朗海峰国际中心塔楼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利用承载力与变形验证不同水准下结构与构件的抗震性能,包括小震弹性计算,中震弹性及中震不屈服构件验算,以及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超限设计措施,使结构能够实现预定的性能目标。同时根据工程的风洞试验结果进行风振时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规范风静力荷载计算得出的结果比较,取较不利者进行抗风设计。  相似文献   

3.
合肥星泓金融城B01号楼为B级高度办公及商业类公共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结构同时具有扭转不规则、承载力突变、局部穿层柱和楼板不连续等不规则项。对该工程的基础设计、沉降分析、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目标、专项分析以及主要抗震措施进行了介绍,采用SATWE和MIDAS Building两个程序对结构进行了小震下弹性反应谱和弹性时程分析,补充了中震弹性和不屈服验算,并采用SAUSAGE程序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计安全可靠,结构各项性能均能达到预定的抗震性能目标,结构体系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4.
研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在超限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以无锡苏宁广场北楼为例,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使结构抗震设计从宏观定性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多重目标,从而提高设计的可靠性。首先建立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利用弹塑性分析及评估软件PERFORM-3D建立结构的基准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构在小震和中震作用下的弹性响应,并进行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响应分析,然后利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判定结构的性能水准,从而确定结构是否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计算结果表明:无锡苏宁广场北楼能够满足我国现行抗震规范提出的各项抗震设防要求和各项既定的抗震性能目标,对其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是对超限高层设计方法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张建伟 《城市建筑》2023,(13):185-190
文章论述了某山地住宅的高层结构体系、主要设计参数和结构超限情况,并提出了抗震性能化的设计目标。针对结构超限状况,本工程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小震)弹性分析(包括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弹性时程分析法)、设防地震作用下(中震)的等效弹性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大震)的等效弹性与弹塑性时程分析。本工程还补充了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楼板应力分析。通过进行各项分析验算,保障了超限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通过小震弹性承载力计算+抗震延性构造措施来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而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超限工程没有明确的设计方法。采用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思想,参考被国外广泛应用的抗震设计规范,结合我国抗震规范体系的特点,提出一套符合我国规范的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对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的受力和变形采用弹性和弹塑性方法进行结构分析,从结构和构件两个层次对承载力和变形进行定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某高层酒店建筑属于平面不规则超限结构。根据结构的复杂情况和构件重要程度对结构超限情况进行了判别。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确定了各类构件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性能目标。对结构进行了小震作用下多模型对比分析、弹性时程分析、中震不屈服、中震弹性及大震不屈服等计算分析。补充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楼板应力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计算和设计措施,使结构满足规范要求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典型框架-核心筒结构超高层建筑,分别按小震弹性计算和弹性时程分析、中震弹性计算、大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重点对中震作用下弹性计算和弹塑性动力时程计算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中震作用下框架和核心筒基于弹性反应谱与弹塑性计算的内力和配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超高层建筑采取相应计算方法和加强措施,并对中震弹性计算配筋进行适当调整后,结构可满足中震抗震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9.
北京达美中心广场2#楼为高度148m的超限高层建筑,采用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结合抗震设计性能目标,提出了拟采用的加强措施。采用SATWE和MIDAS对结构进行了小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采用SATWE进行了中震弹性及中震不屈服复核,并对重要受力构件进行了截面承载力分析;采用MIDAS进行了大震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抗震性能良好,体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中宇国际大厦主楼为高204m的超限高层建筑,采用圆形钢管混凝土柱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体系。为保证结构延性,针对超限情况及结构体系,提出性能设计目标,利用承载力及变形验证不同水准下结构与构件的抗震性能,包括小震弹性计算、中震弹性关键构件验算以及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工程采用了3种不同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分析,以提高结构设计的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可以实现预定的性能目标,工程抗震性能良好,结构体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论述了基于性态 /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及其需解决的问题 ,综合了结构抗震耗能原理、破坏机制控制概念、抗震体系和能力设计法等结构抗震原理 ,提出了体系能力设计法思想。体系能力设计法要求结构具有多重抗侧力抗震体系 ,并对不同子抗侧力结构采用不同的抗震能力 ,通过对抗侧力体系间能力差的控制 ,以实现主体抗侧力结构对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模式和破坏机制控制 ,进而使得整体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和耗能分布的规律便于把握和确定 ,从而解决了基于性态 /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中的一些难以确定和计算的关键问题。最后通过一实例介绍了体系能力设计法的应用 ,并讨论了实现体系能力设计法基本概念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丁晓玲 《特种结构》2010,27(2):57-59
结合新的抗震设计规范,介绍了混凝土小型空心配筋砌块砌体结构抗震承载力的计算和抗剪设计应满足的条件,以及砌体结构抗震验算、抗震措施等,可供工程人员在运用新的抗震设计规范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廷性杭震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有香 《安徽建筑》2007,14(1):48-50
结构抗震的本质就是延性,提高延性可以增加结构抗震潜力。增强结构抗倒塌能力。文章主要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概念的抗震设计方法和能力设计方法。在设计实例中对框架构件的设计采用了这两种做法,并进行了比较.证明了能力设计方法的延性设计使结构具有更加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延性,同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闫晓爱 《山西建筑》2010,36(22):63-64
针对建筑抗震工作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性,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提高抗震性能的几项措施,以使建筑结构在遭遇地震时确保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超限砖混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GB50011-2001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加固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实际工程中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0 0 11— 2 0 0 1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王勉  杜文 《山西建筑》2012,(25):45-46
就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论述,分别从建筑场地选择、基础设计、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墙体和屋顶的抗震设计、砌体结构中的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对保证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抗震设计的基本思路,对我国抗震设计的基点和能力设计法进行了分析,并以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例说明设计规范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9.
大容量机组空冷系统属电站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与设备的安全性直接影响电厂的正常生产。为了有效控制不同水准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及关键设备的破坏程度,在综合考虑结构及内部关键设备破坏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等因素后,提出大容量机组空冷系统抗震性能化设计方法,明确相应的抗震性能目标和性能水准。空冷系统抗震性能化设计中通过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确保不同性能目标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延性需求,解决以生命安全为抗震设防唯一目标的单一抗震设防标准不够全面的设计弊端,从而减小震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0.
浅析建筑物抗震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更好地从结构抗震原理上认识和理解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分别对静力法、反应谱法、基于反应谱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能力设计方法、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