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环境设计》2013,(Z1):144-145
人群的聚居使得精彩的剧情经常在灵活的空间里上演。设计优良的建筑和公共空间鼓励社会包容性,并为用户平添乐趣。好的建筑要创造"有容乃大"的社会环境。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是探究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否为城市注入了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2.
该文分析了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公共空间连接的方法: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与城市交通的"叠合"以及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其设计原则和方法对泉州市鲤城区经济总部建筑综合体方案设计起到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共生活是城市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城市公共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以物质空间设计为载体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城市设计维度问题,从建筑外部空间的优化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开放性设计两方面探讨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建筑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复合,导致所涉及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向城市的尺度靠拢.城市综合体就是对此类建筑的一种描述.在设计中,建筑周边环境甚至内部空间的设计都应当站在城市的角度去思考,与城市公共空间发生着渗透.文章借作者的课程设计城市综合体设计思考来尝试探讨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综合体的耦合关系,以期对未来城市设计中,公共空间与建筑的关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番琴  李玉堂 《华中建筑》2005,23(6):145-146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供一座城市或城市一定区域内的市民进行社会公共活动的空间。在城市中,原有核心建筑周围往往形成城市公共空间,当原有建筑由于功能等原因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失去原有的活力,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会逐渐失落衰败。该文就汉口大智门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失落的城市公共空间,来探讨处于历史街区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原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日益增加,城市公共空间的匮乏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建筑边缘空间是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概念,建筑边缘空间的设计着眼于城市整体环境的创造,其对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本结合现象学理论与空间设计理论对建筑边缘空间的概念及其形成进行论述,通过对建筑边缘空间的特点、属性与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多角度地提出创造建筑边缘空间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城市集体公共空间的成因和定义出发,指出了它与共享性之间的联系,从"入口空间"和"漫步道空间"两个关键词切入,阐明了它们在城市集体公共空间设计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内外当代建筑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分析在该语境下城市集体公共空间的特征以及共享性对设计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未来相关城市议题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公共空间环境为切入点,结合珠江三角洲一些"高台"建筑实例,着重探讨在"高台型"城市住宅综合体中良好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涉及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建筑坡道是解决垂直联系的交通空间,其设计对空间流线的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空间感受。近年来,伴随着相关空间理论的发展,建筑坡道设计在塑造公共空间和联系城市空间上的作用日益凸显。该文结合"倾斜平面"和"中介空间"理论,以库哈斯为例阐述了城市视角下的建筑坡道设计。文章对库哈斯所设计的康索尔艺术中心、朱苏大学图书馆方案和乌德勒支教育馆进行了详解,三个建筑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坡道设计策略,表达对不同城市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的城市价值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共空间危机与适应性设计概念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方  徐宁 《规划师》2008,24(10):77-80
在当前社会环境加速变动条件下,城市公共空间供需关系失衡引发的适应性危机普遍存在于许多地区,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应对这一危机,设计师需要遵循循环、共生、机巧原则,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适应性设计,如通过旧建筑(环境)的永续利用、新建建筑(环境)的“简单”设计和注重项目实施的灵活性等方式,提高公共空间的适配性。  相似文献   

12.
地域性主导下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彤宇 《城市建筑》2009,(8):107-109
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来源于城市的历史底蕴、城市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形态,而城市公共空间则是城市体现城市文化的舞台,城市中的建筑塑造了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城市公共空间则成为了建筑表达地域性的土壤。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反映了城市市民日常活动的特点,是当代建筑和城市形成地域特色的基础,良好的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不仅是满足多样化、地域性的城市生活的前提,同时也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创造力,从而上演更加生动的城市生活场景,人们的生活特色造就了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了地域性,建筑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一珺 《工业建筑》2003,33(6):33-34
城市景观是由建筑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共同构成的。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空间对建筑造型和组织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 ,可以使建筑与建筑协调起来 ;“琐碎”的建筑造型有助于积极空间的形成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只有把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序列的一部分进行设计 ,才能创造出有组织和多层次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4.
袁野 《建筑技艺》2021,27(4):86-87
亳州市体育馆以简洁的设计语言,将功能、造型、空间合为一体,传达出当代体育建筑的时代特征;高度提炼的文化符号经抽象处理,直观呈现了文化的可读性;公共空间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半开放的公共大厅模糊了建筑与城市的边界,营造了一个对市民全天开放的"城市客厅".  相似文献   

15.
基于使用者在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连续性原则,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以空间公共性和步行行为为切入点,明确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在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实现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耦合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同时提供一种获得城市公共空间动态增长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
本文对规划功能分区、建筑的视觉效果、规划的设计实践中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进行探究,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环境、主导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姜梅  姜涛 《中国园林》2010,26(3):55-57
详细介绍了现象学方法的概念和特征,比较了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城市设计与传统城市设计方法的异同,详细介绍了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城市设计特征、过程和步骤。指出基于现象学方法的城市设计特别关注城市中人的日常生活,聚焦于城市形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城市特征与识别性,公共空间的塑造等问题,由于它"最小干预"的原则以及"微观控制"的手段,特别适用于建筑密度大、人口多、城市肌理复杂的旧城改造和以生态为目标的城市绿地系统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城市中庭的概念、发展、功能优势和它的设计原则,指出城市中庭是建筑中庭与城市广场的融合,是一种新型的建筑与城市交融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试图通过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及建筑和城市规划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介绍与分析,探究这30年间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的流变原因与特点,从而促进目前城市公共空间的全新设计.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6)
本文对规划功能分区、建筑的视觉效果、规划的设计实践中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进行探究,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环境、主导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