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窗》2013,(12)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历史建筑保护问题,从我国历史建筑的价值、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鉴证,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引导人们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实现城市发展、创造城市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筑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类文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水平,以及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可以说,建筑已成为人类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建筑与文化》2009,(6):32-33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如何实现理性发展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其中历史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焦点之一。但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中人们往往存在厚古薄今的现象,而作为城市的物质载体,近现代建筑同样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历史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目此,我们应慎重、公正地对待每一栋优秀的近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4.
雷阳 《中外建筑》2011,(3):53-55
对中西传统建筑空间的差异,从物质技术状况、社会政治状况、意识形态状况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了中西传统建筑空间差异产生的各综合要素及建筑历史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为人类生息其间的空间场所,它不但作为物质产品记录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同时作为精神产品复写着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正像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所说:“含义最完满的建筑艺术,是一种具有多种决定因素的历史,它传达历代建筑,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建筑所满足的是如此多样的各种需要,因此,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建筑忠实地扮演着历史赋予它的文化角色,使人们可以从宏观整体上感受到远古的回响或时代的脉冲:它使人们在科学理性的自豪与艺术体验的沉醉之中不失历史的反思。因此,随着文化讨论的兴起,如何看待建筑的“民族形式”和“国际式”风格?如何继承建筑的民族传统?……这类问题便成为建筑界的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笔者认为:与其抽象地谈论不  相似文献   

6.
建筑不仅是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而且具有悠久的技术发展历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领域;它满足着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建筑是由具体的物质材料建造而成,并且通过物质对象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需要。   今天,人们在研究建筑造  相似文献   

7.
论第六立面     
黄晓琼 《福建建筑》2001,(B10):12-14
本文通过对第六立面历史发展脉络的简单追溯,试图发掘第六立面物质形象背后的意义,从而达成对建筑历史更为全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张霁 《重庆建筑》2015,(1):24-26
我国高校校园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是传承校园历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高校校园火灾频发,许多依旧在使用中的历史建筑遭到毁坏,完善和改进历史建筑防火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采用事件类比分析法,以两座保护再利用的高校历史建筑为例,依照现阶段防火规范,分析历史建筑防火现状,指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符合保护历史建筑原则和现代防火安全要求的实质性改善建议,进一步总结在保存建筑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同时,提升建筑本身的防火安全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宗祠建筑不仅是留住“乡愁”的重要物质文化载体,其作为研究历史街区与传统村落的主要切入点备受重视,亦成为建筑学科关注的热点。本文结合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宗祠建筑研究历史的回顾,从宏观上对研究现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对宗祠建筑研究中的整体形制、空间特征、营造体系、装饰艺术、保护利用等具体内容进行深入评述,明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与问题,以求厘清宗祠建筑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工人住宅是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居住建筑形式之一,也是1949年以来国家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居住建筑现代化演变的重要物质见证。工人住宅的发展演变与现代工业化建设、建筑技术发展等方面密不可分,对其发展历史的回溯和价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尝试从建筑标准和建造材料的两个维度,深入回溯工人住宅在计划经济初期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建筑标准与规范的制定和调整、建筑材料的运用、建造方式革新等的系统剖析,结合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需要和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佐证,凝练出新中国计划经济初期工人住宅的历史脉络、建筑特征和遗产价值,以期为我国工业建筑遗产的精细化、纵深化研究提供学理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