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亚楠  刘鑫  李兆  曹静  王永锋  吴坤尧 《功能材料》2021,(3):3160-3163,3176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u2.94Al5O12:0.06Ce3+绿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Lu2.94Al5O12:0.06Ce3+绿色荧光粉为立方晶系,表面为类球形。激发光谱中,位于340和450 nm的激发峰分别归属于4f的两个能级到5d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吸收,340 nm处的激发峰是由于发光是由于2F5/2到5d的跃迁,而450nm处的激发峰是由于2F7/2到5d的跃迁。发射光谱中,位于525 nm的发射峰对应Ce3+的4f-5d电子跃迁。当Ce3+掺杂量为6%,1500℃煅烧5 h时,Lu2.94Al5O12:0.06Ce3+绿色荧光粉CIE色坐标为(0.3683,0.5959),是一种可以用作白光LED的绿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2.
戴智刚  李友芬  李刚  杨儒 《无机材料学报》2016,31(10):1081-1086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Tb3+, Yb3+共掺杂的Sr2B2O5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荧光光谱(PL)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质进行了表征。XRD结果表明, 合成样品为单斜结构的Sr2B2O5相。分别使用543 nm和980 nm的监测波长, 得到的激发光谱均在354 nm、374 nm处有较强的激发峰, 其中374 nm处最强, 说明Sr2B2O5荧光材料在近紫外光区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吸收; 在374 nm( Tb3+:7F65D3) 紫外光激发下, 观察到Tb3+: 5D47FJ ( J = 6, 5, 4, 3) 可见光区发射光, 并检测到Yb3+: 2F5/22F7/2的近红外发射光。通过研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与Yb3+掺杂浓度的关系, 发现在单斜晶体Sr2B2O5中, Yb3+具有很高的猝灭浓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在1050℃烧结下制备了Na2Ca3-xSi6O16∶xEu3+红色荧光粉,其中Na2Ca2.93Si6O16∶7%Eu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最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纳米SiO2并包覆在Na2Ca2.93Si6O16∶7%Eu3+荧光粉表面,包覆量为2%~10%(wt,质量分数,下同)。通过X射线衍射仪、激发-发射光谱分别对荧光粉物相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表征,采用CIE色度坐标分析软件对样品的色度图进行绘制。结果表明纳米SiO2包覆量不同的荧光粉其基质结构未发生改变,纳米SiO2包覆膜是无定型的,样品的发射峰位置没有变化,但发射强度不同;当纳米SiO2包覆量...  相似文献   

4.
以工业废弃物黄磷炉渣为原料,用硝酸浸出得到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二氧化硅(SiO2)。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出荧光强度较高以及良好的光学稳定特性的SiO2:Tb3+荧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光谱等现代分析手段对荧光材料表面形貌和内部结构特征以及发光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SiO2:Tb3+荧光材料为无定型结构。在激发光谱图中,377 nm(7F6-5L10)处有一较强的激发峰,其发射峰位于544 nm处,归属于Tb3+5D4-7F5特征跃迁发射,在紫外光照射下呈现明亮的绿色荧光。经过30天的材料稳定性测试,荧光强度下降速度仅为38 a.u/天,基本保持稳定,证实了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学稳定特性。  相似文献   

5.
曲姣  朱琦  李继光  孙旭东 《无机材料学报》2016,31(10):1087-1093
结合籽晶法和添加矿化剂硝酸铵, 通过均相沉淀合成和后续煅烧实现了(Y, Eu)2O3单分散球形颗粒(直径范围110~550 nm)的可控合成。通过XRD、FE-SEM、TEM和PLE/PL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系统表征。发现采用籽晶法和添加矿化剂硝酸铵可以促进球形颗粒长大。碱式碳酸盐前驱体经600℃煅烧分解为立方晶(Y, Eu)2O3, 且经1000℃煅烧后(Y, Eu)2O3依然继承球形形貌特征。所得多晶(Y, Eu)2O3球形荧光颗粒在242 nm激发下于615 nm处呈现最强红色荧光发射(Eu3+5D07F2跃迁)。荧光粉的荧光性能呈现明显的尺寸依存性。增大球形颗粒尺寸减小了荧光寿命(1.15~1.57 ms)和荧光不对称因子[I(5D07F2)/I(5D07F1)], 但增强了荧光发射强度。  相似文献   

6.
先用液相沉淀技术合成Lu/In/Tm/Yb四元体系水合碱式碳酸盐类沉淀前驱体,然后将其在1100℃煅烧制备出一系列类球状平均粒度约为110 nm的[(Lu0.5In0.5)0.999-xTm0.001Ybx]2O3 (x=0~0.05)氧化物固溶体。在980 nm泵浦激光激励下这种氧化物粉体在可见光区发射出强烈的蓝青光(450~510 nm,源于Tm3+离子4f12电子组态内1D23H6,3F4电子跃迁)和较弱的红光(650~670 nm,源于Tm3+离子的1G43F4电子跃迁),二者的上转换过程均为双光子吸收。随着Yb3+离子浓度的提高1931CIE色坐标上的发射光颜色逐渐由绿光(0.31, 0.54)移向蓝光(0.01, 0.19)。Yb3+离子共掺提高了Tm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强度,其最佳含量为2.5%。发射474 nm蓝光和654 nm红光的粉体,其荧光寿命分别约为0.84和0.97 ms。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纯度较高的各向异性负热膨胀材料Sc2W3O12。将ZrO2与Sc2W3O12按一定体积比混合, 在1200 ℃烧结10 h制备Sc2W3O12/ZrO2复合材料。通过XRD、SEM、EDS和热膨胀仪对合成样品的晶体结构、断面形貌和热膨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样品组元为正交相Sc2W3O12和单斜相ZrO2; 在 30~600 ℃内, Sc2W3O12/ZrO2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皆线性一致, 并且通过改变Sc2W3O12的体积分数, 其热膨胀系数可以控制为正、负或零, 其中60%Sc2W3O12/ZrO2复合材料在30~600 ℃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为0.026×10-6-1, 近似为0。  相似文献   

8.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一种新型系列橙红色荧光粉Ca2Gd1-xSbO6:x Sm3+(x=0、0.01、0.02、0.03、0.04、0.05、0.06),使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光致发光(PL)光谱、高温荧光光谱和荧光衰减寿命等手段表征其物相结构、晶体结构、化学纯度和光学性质,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这种荧光粉基于Sm3+在597 nm处的4G5/26H7/2跃迁,引入Sm3+作为发光中心在407 nm激发下可发出波长为597 nm的橙红光。随着Sm3+离子浓度的提高Ca2GdSbO6:Sm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先提高后降低。根据Dexter理论,其浓度猝灭是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主导的,Sm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x=0.03。...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i3+和Eu3+共掺的Y2MgTiO6荧光粉,X射线衍射谱(XRD)分析表明,所有样品的晶体结构均为单斜晶系P21/n, Bi3+和Eu3+掺入Y2MgTiO6中并替代Y3+的位置。通过光致发光光谱、X射线激发荧光谱(XEL)系统研究了Bi3+和Eu3+掺杂浓度与发光强度之间的关系。荧光分析表明,Y2MgTiO6∶Bi3+,Eu3+荧光粉可被271nm左右的近紫外光激发,在620nm处表现出较强的红光发射带,这一发光属于Eu3+5D07F2特征跃迁;当Eu3+掺杂量为20%(摩尔分数)...  相似文献   

10.
卢照  魏慧欣  翟春鹏 《功能材料》2023,(4):4008-4013
利用热分解法制备了CaF2:20Yb2Er/Na@CaF2:Ce纳米颗粒,并对其NIR-Ⅱ发光性能和荧光寿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980 nm光源激发下,其NIR-Ⅱ发光性能强度约为CaF2:20Yb2Er的68倍,且位于1 525 nm处的荧光寿命为2.29 ms。该体系Yb3+作为敏化剂,Er3+作为激活剂,Na+共掺杂使晶体场的局部对称性改变,核壳结构的构建使发光中心的荧光猝灭最小化,壳层结构引入Ce3+可以使得Er3+与Ce3+在界面处产生交叉弛豫。由此可见,将离子共掺杂和构建核壳结构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更有利于NIR-Ⅱ发光性能的提升。综上,CaF2:20Yb2Er/Na@CaF2:Ce纳米颗粒在生物成像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具有白光发射的Gd4Ga2O9:x%Dy3+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荧光光谱等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组分和光学性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了Dy3+掺杂量对样品的影响。XRD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Dy3+掺杂的Gd4Ga2O9单斜晶体和少量Ga2O3杂质相的混合物。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制备的Dy3+掺杂Gd4Ga2O9晶体是一种光学带隙为5.29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荧光检测结果表明Dy3+掺杂Gd4Ga2O9荧光粉可被属于Gd3+  相似文献   

12.
用超声辅助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合成了MgAl2O4:Mg荧光粉。在MgAl2O4体系中引入的Mg金属颗粒抑制了MgAl2O4相的形成,在900℃及以上的温度烧结MgAl2O4:Mg干凝胶粉末,镁颗粒氧化成MgO。Mg金属颗粒的引入使MgAl2O4:Mg荧光粉的形貌由细小的纳米颗粒变为方便面型;MgAl2O4:Mg荧光粉的颜色由在600℃烧结时的暗棕色变为在800℃烧结时的白色,在1000℃烧结时白色变暗。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MgAl2O4:Mg荧光粉的能带先增大后略微减小。引入镁颗粒使荧光光谱中位于395和425 nm的两个荧光峰淬灭,在650、656和680 nm出现三个新的荧光发射峰,且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发光强度减弱。金属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导致MgAl2O4主晶格荧光淬灭,缺陷能级使MgAl2O4:Mg荧光粉产生了新的荧光发射峰。  相似文献   

13.
采用熔盐法成功合成了Ba3-x(VO4)2:xSm3+(x=0.02~0.16)一系列荧光粉,探讨了合成条件、Sm3+掺杂对样品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样品的温度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合成样品的适宜反应条件是煅烧温度为900℃、煅烧时间为1 h、原料与熔盐质量比为1∶3,所得样品相纯度和结晶度均较高。样品微观形貌呈片状,厚度约1.5~3 mm。在318 nm激发下,Ba3-x(VO4)2:xSm3+的发射光谱中可同时观察到VO43-基团的宽带发射和Sm3+的特征发射,样品的发光颜色集中在黄白光区域。随着Sm3+掺杂浓度(x)从0.02增大到0.16,Sm3+的特征发射峰强度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x=0.10时,发射峰强度达到最高值。导致其浓度猝灭的主要原因是电偶极-电偶极(...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Bi2O3-SiO2玻璃及玻璃陶瓷, 测试了样品的近红外光区及可见光区的发射谱、激发谱及荧光寿命。在808 nm波长光的激发下, Bi2O3-SiO2玻璃及玻璃陶瓷中均发现了近红外发光。当Bi2O3含量较低时(30mol%、40mol%、50mol%), 发光中心位于1336 nm(或1300 nm), 为宽带发光; 随Bi2O3含量的增加, 1070 nm左右出现了窄带近红外发光峰, 且逐渐成为最强发光峰, 与此同时, 1336 nm(或1300 nm)的宽带发光转变为窄带发光。1336 nm (或1300 nm)与1070 nm发射峰的荧光寿命及激发谱均存在较大的区别, 初步分析认为这两个发射峰归属于不同的发光中心, 1336 nm(或1300 nm)发射峰源于低价态Bi离子。  相似文献   

15.
采用简单的液相法在室温下制备了均匀球形的Ag-SiO2-CeF3:Tb3+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发光粒子,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Ag-SiO2表面包覆上了结晶良好的六方晶系的CeF3:Tb3+。Ag-SiO2-CeF3:Tb3+纳米复合粒子为球形,尺寸约为45~60 nm,该纳米复合粒子与CeF3:Tb3+一样具有良好的特征绿光发射,均以544 nm附近的Tb3+5D47F5跃迁为最强发射峰,内核贵金属Ag纳米粒子对CeF3:Tb3+发光起到了一定的猝灭作用。Ag-SiO2-CeF3:Tb3+复合材料在生物检测、疾病治疗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近红外(NIR)荧光粉转换型发光二极管(pc-LED)具有尺寸小、效率高以及光谱易于调节的特点,在特种照明、传感、微型近红外光谱仪等各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报道的发射波长超过850 nm的近红外荧光粉的荧光热稳定性较差.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合成了一种立方相结构的Sc(PO3)3:xCr3+(x=0, 1, 5, 10, 12, 14, 16, 18 at%)荧光粉,其具有725–1150 nm的宽发射带,发射峰为875 nm,与之前报道的发射峰超过850 nm的荧光粉相比,其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在423 K下,5 at%样品的积分发光强度保留了室温下的73.4%.通过对比研究立方相和单斜相Sc(PO3)3:Cr3+荧光粉变温X射线衍射,发现立方相荧光粉优异的荧光热稳定性可能归因于高温下较小的键长和键角变化.利用该荧光粉制备的NIR pc-LED在150 mA电流驱动下,产生了26.62 mW的NIR辐射功率.驱动电流为10 mA时,最高电光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17.
间接带隙的Cs2NaBiCl6双钙钛矿材料具有近红外宽波段发射特性,但低发光效率限制了其在近红外发光领域的应用。本工作通过共沉淀法快速制备微米级尺寸的Cs2Ag0.1Na(0.9Bi Cl6:Tm3+双钙钛矿晶体,实现了近红外荧光增强,并系统研究了其光学吸收、光致发射(PL)、光致激发(PLE)、时间分辨光致发光和荧光量子效率(PLQY)等光学性能。共沉淀法制备的Cs2Ag0.1Na0.9BiCl6:Tm3+的光学带隙为3.06e V。在350nm紫外光激发下,可以观察到峰值位于680 nm的近红外宽峰发射,这源于自陷激子发光。通过引入Tm3+作为新的发光中心,实现了810nm波段的近红外发光增强,在780~830 nm波段荧光量子效率(PLQY)从1.67%提高到11.77%,提高...  相似文献   

18.
纳米双金属氧化物作为除氟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六水合硝酸铈和六水合硝酸镧为原料,聚丙烯腈(PAN)为模板,通过静电纺丝技术与煅烧相结合制备La2O3-CeO2纳米纤维,利用TEM、SEM-EDS、BET、FTIR和XRD对La2O3-CeO2纳米纤维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探究了La2O3-CeO2纳米纤维对氟离子吸附性能,研究了pH、吸附质(F-)初始浓度、吸附时间、La2O3-CeO2纳米纤维投加量和共存阴离子等对除氟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a2O3-CeO2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为31.04 m2·g-1。pH为3时,La2O3-CeO2纳米纤维的...  相似文献   

19.
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Bi7-x Er x Ti4.5W0.5O21(BTW-BIT-xEr3+,x=0.05、0.10、0.15、0.25、0.35)共生铋层结构无铅压电陶瓷,用BTW-BIT-xEr3+的XRD和SEM表征其相结构和形貌,研究了Er3+掺杂对其上转换发光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这种陶瓷中生成了铋层状结构的单一晶相。在980 nm光波激发下所有组分的上转换荧光谱中都能清晰地观察到两个绿光和一个红光发射峰,峰的中心分别位于532 nm、548 nm和660 nm处。改变掺杂Er3+离子浓度可调节其强度比。根据BTW-BIT-0.15Er3+样品在532 nm和548 nm绿光的光强比拟合了290~440 K的温度灵敏度,结果表明440 K处的灵敏度最大为0.0023 K-1。Er3+离子替代BTW-BIT-xEr3+伪钙钛矿层的Bi3+使氧空位浓度的降低,降低了高温介电损耗,提高了激活能和压电常数。BTW-BIT-0.15Er3+陶瓷的综合电学性能最优,分别为d33=14 pC/N、Tc=697℃,tanδ=0.53%、Qm=2055。这种陶瓷材料具有最优的发光性能和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红色荧光粉对改善白光LED(w-LEDs)发光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制备与商用LED芯片相符的、高效和稳定性好的红色荧光粉,本研究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四方白钨矿结构的Na1–xMxCaEu(WO4)3(M=Li,K)红色荧光粉,并系统研究了Li~+和K~+的掺杂对NaCaEu(WO4)3荧光粉晶体结构、发光性能以及热淬灭特性的影响。Rietveld精修结果显示,掺杂Li~+和K~+没有改变NaCaEu(WO4)3基质的四方白钨矿结构,而是形成了固溶体,并且导致晶格常数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光致发光光谱表明,在近紫外光395nm激发下,荧光粉呈现典型的红色发射,其最强发射峰位于617nm处,对应于Eu3+离子的~5D0→~7F2跃迁,这表明Eu3+处于非对称中心格位。更值得注意的是掺杂Li~+和K~+有效改善了NaC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