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生命的深沉咏叹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所在。这种忧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是在旧有价值被东汉末文人否定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东汉末文人将目光由功名、天下转到关注自身时,他们便产生了一种生命易逝的伤感悲观情绪。为了消释这种悲哀,东汉末文人在《古诗十九首》中作了种种探寻和选择,反映了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人五言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第一次把"人生"这一主题引进诗的领域,体现了深沉的生命意识。东汉末年残酷的社会现实推动着生命意识萌发时代的到来,《古诗十九首》是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跟"人"紧密联系,体现在三个方面:游子的羁旅行役之情、思妇的闺怨哀思及其情感实质。  相似文献   

3.
从被读者和诗坛接受的角度,阐述了《古诗十九首》在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期的影响,并分析了各时期人们接受《古诗十九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ERG”理论认为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共同存在的三种核心的需要。需要层次不仅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也体现在挫折—倒退的一面。以此观照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发现其中包含着个体生命之解放与自由的初次追求、对家园之思与两性之爱的强烈渴望、恣欲纵情之及时行乐的适意满足,需求的层次是由高而低的。由于仕途挫折,古诗作者人生追求的层次由高向低跌落和回归。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分析汉末下层失意文人仕途坎坷、遭际不公,人生如寄、岁月易逝和爱而不得、离愁别绪的三种情怀以及相关审美意象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中蕴涵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6.
从全部254个诗句中提炼出的典型格式,展现了《古诗十九首》句法的总体面貌,由此可以窥见《古诗十九首》句法的几个显著特点:"二三"节奏地位确立、双音结构词语广泛运用、虚词数量明显减少、句式结构渐趋复杂。《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典诗歌句法史上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其后建安、正始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模仿的诗歌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奠定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言诗句法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7.
自<古诗十九首>被编入<文选>,后人对它的创作年代的考证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最初对此议论的是徐陵,他认为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以下八首为枚乘所作;第二个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后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杨,枚,马之徒,词赋竟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由上言论可知,钟、刘二人都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两汉之作,除了刘勰说<孤竹>一篇的作者是傅毅之外,对于其他作者仅是推测未下断语.……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与时空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一字千金"和"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以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风格抒写了东汉后期士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代表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将从意象这个角度来探讨诗中所用意象的特点,从而去把握诗歌中蕴涵的情感表现。  相似文献   

10.
思妇诗在《诗经.国风》和《古诗十九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两部作品中的思妇形象特点不同,从而思妇这一形象在两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内涵。《诗经.国风》中的思妇形象传达出质朴无华的美,《故事十九首》中的思妇形象绽放出流光溢彩的美。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天问》是一首异常奇特的古诗,诗中有许多疑团至今未能解开。在分析古今学者研究《天问》的历史和现状之基础上,采用新思路和新方法来研究《天问》,通过辨析《天问》特异性,弄清屈原作《天问》的真实意图,重新诠释《天问》题义和主题思想,破解《天问》中的一些千古疑团。  相似文献   

12.
梅际郇,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其居所先后有"念石斋"、"沃有知阁"和"小梅盦"。诗集《念石斋诗》,1936年铅印,五卷二册,附录《念石斋古乐府》《念石斋诗余》,杨庶堪序。代表作有《吴游杂述》《杂忆》《华月篇》《身世八首》和《古诗十九首》。学术、诗词之外,他兼擅书法、对联。  相似文献   

13.
梅际郇,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其居所先后有"念石斋"、"沃有知阁"和"小梅盦"。诗集《念石斋诗》,1936年铅印,五卷二册,附录《念石斋古乐府》《念石斋诗余》,杨庶堪序。代表作有《吴游杂述》《杂忆》《华月篇》《身世八首》和《古诗十九首》。学术、诗词之外,他兼擅书法、对联。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古今学者对《古诗为焦伸卿妻作》首句的阐释。前辈学者比较集中地回答了何以是“孔雀”。当代学者着力于研究为何“东南飞”。将“孔雀”与“东南”结合起来分析,则会发现“孔雀”与“东南”都有着极深的用意。  相似文献   

15.
有“诗鬼”之称的中唐诗人李贺所创作的《马诗二十三首》以骏马良驹自喻,寄寓了他肯定自我才识的自信、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与抱负、对无人赏识的苦闷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反思.  相似文献   

16.
元代诗评家范德机在排类“乐府篇法”高下时,首列《焦仲卿》而并提《木兰诗》等五六篇为“上格”,“皆为绝唱”(《木天禁语》).《焦仲卿》即《焦仲卿妻》诗,又名《庐江小吏》/庐江小吏妻》;后人常取其首句径标其题为《孔雀东南飞》,或取首二字名之以《孔雀》.范论而后,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更极称《孔雀东南飞》“百代而下,当无继者”,“诚为古今绝唱”,而且断言“建安以还”“几于充栋汗牛”的古(拟古)诗中,“独《孔雀》一篇,更千百年无复继响”(《诗薮》).  相似文献   

17.
醴陵因“醴泉”而得名的传统说法值得商榷。早在周秦古籍《禹贡》中就有大禹治水“又东至于醴”的记载;东汉郑玄注日:“醴,陵名也。”故醴陵的得名,应是“因酒名县”,是山(陵)与水(酒)的完美结合,是先有醴陵之名,后才有醴陵封侯置县之称。  相似文献   

18.
极具特色的文人渔父词,是中国词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中国隐逸文化一个突出的“熟点”。中唐词人张志和5首《渔父》开渔父词创作先河后,渔父词便倍受文人士大夫的青昧,代代吟唱,绵绵不绝,并在两宋时期达到了高潮。文章以两宋文人渔父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其生成、勃兴的原因,并通过这些渔父词及其渔父形象,透视在两宋特定时代文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立身处世行为和各种各样的隐逸心态。  相似文献   

19.
元曲家马致远有三部著名的悲秋作品:《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和《汉宫秋》。作者围绕悲秋主题,分别从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展现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既反映了他在不同时代的人生追求和情志,也反映了秋天意境在文人心中所体现的不同情感。  相似文献   

20.
郑声不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郑风,作为一种百姓唱的歌谣产生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它既是当时郑国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文学艺术的宝贵结晶,给《诗经》这部我国最早诗歌总集增添了不少光彩。见于史书记载,最早评论郑风的当是吴国公子季札:“美哉!甚细也,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对郑风在艺术上是肯定的,而对其思想内容是否定的。但作为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却对郑风采取了否定的态度:“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篇》孔子将郑风与小人相提并论,以”淫“字概括之,并深恶痛绝地要舍弃之。这一说就为后世封建文人评价郑风定了基调,为斥郑风淫秽提供了理论依据,显然这是不公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