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了石湾微塑的发展及其基本技法,对21世纪石湾微塑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并指出在渗透传统陶艺表现技法、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向前辈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推动石湾微塑技艺的发展。笔者在文中融入了自己的相关经历,以期能对读者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石湾微塑,即山公盆景中的公仔,简称山公。它是石湾独有的一种传统工艺,起源于清代,它的雕塑包括人物、动物、亭台楼阁等。自清末光绪年间石湾老艺人刘来夫妇首创山公微塑以来,一代代陶艺家孜孜追求,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传承和演绎之后,另这个"山公"陶艺配角,从山石盆景上的亭台楼阁点缀品,一跃发展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这门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陶瓷艺术种类,印证石湾陶塑艺术根植于民间的历史,并逐渐形成基本的艺术图式,许多陶艺家将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门艺术中。本文以冼艳芬、霍培英两位石湾微塑陶艺家为代表,深入剖析石湾微塑的发展、技艺特色、创意构思等,探求石湾微塑技艺未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石湾人物陶塑题材的广泛及造型的传神生动,一直作为岭南文化的一张名片,而享誉国内外。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活习俗,是石湾人物陶塑大家们创作的主要题材。从人物陶塑的丰富的表现形式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情景,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愿望与期许。  相似文献   

4.
小时代     
正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微雕,虽微小,却足道。佛山石湾的山公盆景微塑、福建明溪县的寿山石壶微雕、厦门的老街小巷微景观模型、香港的市井小店袖珍作品……不仅将"大"千世界化为毫厘之距,执握于掌中,更将传承千百年的技艺融汇于指尖,化于无形。虽不及举目千里的气魄或万里江山的锦绣,却以小见大,手艺人的付出,丝毫不缺用心  相似文献   

5.
刘东 《佛山陶瓷》2007,17(4):33-35
本文以石湾杰出的陶艺大师为例,阐述了石湾陶艺创作中“师法自然,源于生活”的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对指导现代石湾陶艺创作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我们二位教师和十八名学生组成的实习小组从今年3月11日至4月4日曾赴广东省石湾等地进行毕业实习。我们以石湾建国陶瓷厂和石湾利华陶瓷厂为重点,从原料、成型、烧成至检选、包装等各项工序及设备,从产品的质量管理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引进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认真学习、考察,并参观了石湾建陶厂、石湾人民瓷厂、石湾陶瓷厂、石湾美术陶瓷厂等骨干型企  相似文献   

7.
陈尚镕 《佛山陶瓷》2023,(10):131-132+149
石湾陶瓷是我国著名的商业用途陶瓷,其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石湾街道,石湾是中国岭南重要的陶瓷基地,石湾陶瓷是民窑瓷,与景德镇的官窑瓷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主要服务于市场的陶瓷类型,其造型、绘画等方面都有其装饰艺术的特色。根据国内学者论坛书籍对石湾陶瓷、陶瓷的装饰艺术等研究成果,借鉴石湾陶瓷的研究情况,发掘石湾陶瓷的装饰艺术。从石湾陶瓷的主体讲述其历史上以及现代的情况,从造型、绘画以及技法的角度探寻石湾陶瓷的装饰艺术,从装饰艺术看石湾陶瓷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彭韵琛 《佛山陶瓷》2023,(10):66-68
新媒介语境下,石湾陶艺也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影像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一方面为石湾陶艺的传承与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在延展石湾陶艺的生命力、拓展石湾陶艺IP的市场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石湾陶艺影像化表达与再媒介化创新进行探究,期许能为非遗技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永锵 《佛山陶瓷》2011,(6):47-48,54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石湾陶瓷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古人制陶为了生存需要,随后便有了相对复杂的身心要求。生活陶瓷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目前,生活陶艺在我国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和喜爱,并满足着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享受。南国陶都石湾生活陶瓷种类繁盛...  相似文献   

10.
1080手与11368尊佛 “一排10个,一层8排,一盒3层。”在一只普通火柴盒与密密麻麻的微塑旁备注着这样一行字。其中最小的微塑甚至不到5mm长,比绿豆还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介绍了铁釉及窑变釉在石湾陶艺中的应用。铁与铜作为着色剂,使陶瓷产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从中国传统的青瓷到钧瓷,历代石湾制陶艺人不断吸收其工艺配方并加以改良,使铁釉及窑变釉成为石湾陶艺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础色素。  相似文献   

12.
从九五年来到石湾之后,每逢农历春节前夕推出的极具当地特色的陶塑年肖品,都让我提前感觉到了一种浓郁的年昧。排列在农历年轮中的十二生肖,分别以石湾陶塑品的形式粉墨登场,这些来自传统题材和寓意吉祥的年肖品,在石湾陶艺师手中及窑火的煅烧中成型,从历史轮回的张望中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对新年和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淳朴表达。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之后石湾陶塑人物传统题材得以恢复,陶塑人物题材不断扩大,传神的艺术特色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刘传的《论传神》第一次系统的梳理总结石湾艺人的创作和经验,他总结了刻画人物表情的"十字法"。上世纪80年代梅文鼎与曾鹏、曾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现代石湾陶艺展"是中国现代陶艺史上重要的事件。开创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先河;而笔者创造的"新公仔"主张反映当下关注生活,把地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的语境之中,更具当代人文气质。今天石湾陶塑人物创作过度的商业化,工艺化倾向也失去了传统石湾公仔的人文气质与现实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佛山陶瓷》2008,18(10):I0012-I0012
10月8日下午,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为推动石湾陶艺发展,在石湾鹰牌会所三楼会议室召开了石湾中青年陶艺家座谈会。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广东石湾陶塑“瓦脊公仔”,俗称人物瓦脊。它是清代中叶石湾发展建筑琉璃陶瓷中,出现的一大品类。人物瓦脊作为陶瓷建筑装饰艺术的出现,是与粤剧流行和影响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石湾艺人能够把粤剧的连台大戏搬到瓦脊作为建筑装饰,无疑是一项划时代的创举。它的成就为近代陶塑艺坛栽育出一朵永不凋谢的名花。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石湾瓷厂现有产品生产工艺,研制出紫云石系列产品;本文详细介绍了紫云石的研发过程,提出了研发该产品的工艺流程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李小艳 《佛山陶瓷》2008,18(9):33-36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体系,有自己的社会功能,作用于人类文化的多个方面,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佛山以及整个岭南都有发达的宗教文化,这对石湾陶艺的发展影响极大。本文主要从陶塑艺术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宗教文化为陶塑艺术提供创作题材、行业神崇拜对石湾陶艺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力图解读石湾陶艺的发展与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他们是一群有着不同经历、生活、职业的男子汉。北方男人特有的大气豪爽,并没有减弱他们的巧手妙思。他们化豪情为细腻,将胸中的万千沟壑,浓缩成一门精致的艺术——大同艺人的微塑手艺。  相似文献   

19.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石湾历来有"南国陶都"的美誉,有源远流长的陶文化底蕴,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制陶的历史,到唐宋时期已经非常发达,明清两代达到鼎盛,自明代起,石湾的艺术陶塑、建筑园林陶瓷、手工业用陶器等就不断输出国外。佛山成为我国最大、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而且因为历时悠久、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佛山陶艺"早已作为一个文化名片享誉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石湾陶艺的地域性的成因及其外在表现。石湾陶艺由于其独特的材料特性,形成了质朴、厚重的特点。另外石湾陶艺受岭南文化的影响,民间性成为石湾陶艺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