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新胜  马利 《上海涂料》2008,46(1):22-24
从掺杂方法着手综述了聚苯胺(PAn)导电材料的特征及导电原理,重点介绍了物理掺杂(离子注入)和质子酸掺杂的特点,及掺杂对PAn结构及导电性能的影响,并简介了这两种掺杂方法所得PAn导电材料的优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磁场强度下,用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磺基水杨酸(SSA)为掺杂剂合成导电聚苯胺(PAn),通过对PAn掺杂率的计算和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氧化剂和掺杂剂浓度对PAn性能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粒径分析等研究了制备的PAn性能与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对苯胺聚合的影响是正向的,氧化与掺杂条件的变化是影响电导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聚苯胺/聚乙烯醇微乳液导电涂料的研制及其性能的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氧化聚合方法合成可溶性的聚苯胺/聚乙烯醇(PAn/PVA)复合导电涂料.研究了反应体系中聚苯胺的含量、反应时间、温度及酸浓度对导电涂料电导率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聚合反应条件,同时对其稳定性、导电性、力学性及其表面结构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PAn/PVA导电涂料稳定性好,在空气中放置80h电导率无明显变化,涂料涂层的电导率最高可达4.57s/cm,加入环氧树脂可明显改善涂层的附着力.  相似文献   

4.
选择丙烯酸 (AA)、丙烯酸丁酯 (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三元共聚物对聚苯胺 (PAn)进行改性 ,研究了BA的用量和引发剂浓度对PAn导电率的影响 ,对样品进行DSC、FTIR和SEM测试。结果表明 ,丙烯酸酯三元共聚物酸对PAn有良好的掺杂改性作用 ,当共聚单体 (AA -BA -MMA)组成为 10∶45∶45 (质量比 ) ,引发剂浓度为0 0 5 48mol·L-1时 ,可制得电导率达 1 42 1S·cm-1的导电PAn。  相似文献   

5.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为乳化剂及掺杂剂,由二甲苯及水组成乳液,在氯磺化聚乙烯存在下,采用一步原位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氯磺化聚乙烯(PAn/CSPE)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用熔融法(MP)或溶液法(SP)加工复合物材料的导电性及力学性能,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法制得的复合材料在导电性及力学性能方面优于SP法制得的复合材料;当PAn质量分数为12%~18%时,MP法复合材料呈现热塑性弹性体行为,拉伸强度为6~8MPa,扯断伸长率大于400%,永久变形小于30%。当PAn质量分数小于18%时,SP法复合材料用闻甲酚二次渗杂后的导电率比原复合材料高出6个数量级,且其导电渗滤阈值由PAn质量分数22%降至3%。  相似文献   

6.
聚苯胺溶解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汀  廖力夫  刘传湘 《应用化工》2006,35(6):445-447
以苯胺氧化聚合和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合成聚苯胺(PAn),研究了溶剂、聚合方法、反应温度、导电态、十二烷基苯磺酸用量等因素对聚苯胺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甲基吡咯烷酮是本征态聚苯胺的良溶剂,用乳液聚合法合成的聚苯胺其溶解性明显高于化学氧化法合成的聚苯胺,当乳液中十二烷基苯磺酸∶苯胺(摩尔比)=2.0∶1,聚合温度25℃时合成溶解率大的PAn。  相似文献   

7.
孙东豪  李健 《合成纤维》1998,27(2):13-17
本文利用氯化铜作为聚乙烯醇薄膜的掺杂剂,再将其置于苯胺和盐酸蒸气中进行化学氧化反应,成功地合成了高电导的聚苯胺(PAn)/聚乙烯酸(PVA)导电复合膜,电导率达 10~(-2)S·cm~(-1);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IR)对导电复合膜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并进行了环境稳定性试验;复合膜的导电主要是电子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钟平  王青豪  邱承洲 《化学世界》2006,47(10):595-596,617
采用恒电位法在氧化铟导电玻璃上电聚合制备了聚苯胺(PAn),利用溶液复合法合成了掺杂态聚苯胺-乙烯三叔丁基过氧硅烷复合电致变色膜,并对其结构和电致变色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电致变色膜在稳定态时仅出现第二氧化峰,在外加电压下其颜色在绿色至紫色之间可逆变化,聚合物中加入偶联剂,可提高电致变色膜与导电玻璃基底的粘结性及改善复合膜的耐溶剂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为掺杂剂,将苯胺在聚醋酸乙烯酯(PVAc)基质中进行原位氧化聚合,制备导电聚苯胺PAn/PVAc复合材料,采用溶液浇铸法制成可溶性导电复合膜,电导率达10-2s/cm。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复合膜电导率的影响,并进行了环境稳定性测试,用红外光谱进行了复合膜的结构表征,用扫描电镜对复合膜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IPN结构的SIS-PAn导电复合物/陈贻炽,尹五生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2),199~205。合成了互穿网络(IPN)结构的SI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PAn(聚苯胺)导电复合物。An/SIS的投料比为0.2g/1.0g日寸,制得复合物膜电导率即可达7S/m。复合物的电导率随基体SIS交联程度的增大而降低。研究了溶剂、反应时间和分散剂用量对复合物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结合导电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聚苯胺与金属、氧化物、碳、无机盐等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特性及应用;同时也概括了原位聚合法、溶胶-凝胶法、电化学聚合法、共混法和自组装法的优缺点。概述了聚苯胺/无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聚苯胺的结构、合成及其机理、质子酸掺杂 ,聚苯胺的应用 ,以及聚苯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阐述 ,并详细介绍了有关煤基聚苯胺的研究情况。煤基聚苯胺和纯聚苯胺相比 ,电导率下降不大 ,而且成本降低、热稳定性增强 ;同时 ,煤基聚苯胺也为煤的非能源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机遇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聚苯胺的合成方法——化学氧化聚合法和电化学聚合法,以及微/纳米聚合物的合成方法——模板法,总结了聚苯胺的衍生物聚对苯二胺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聚对苯二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聚苯胺导电复合膜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力学性能好的基质与聚苯胺相复合制备聚苯胺导电复合膜是对聚苯胺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介绍了聚苯胺导电复合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机械共混法、溶液共混法、电化学合成法、现场乳液聚合法、现场原位聚合法和现场吸附聚合法。综述了聚苯胺导电复合膜在防静电材料、电磁屏蔽材料、敏感元器件、电致变色材料、可充电电池、分子级电路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水溶性聚苯胺合成及聚苯胺在防腐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苗  冯辉霞  邵亮  赵丹  张强俊 《应用化工》2008,37(5):573-576
介绍了聚苯胺的结构,主要讨论了水溶性聚苯胺的3种合成方法,及聚苯胺在防腐领域的研究及发展,阐述了聚苯胺的防腐机理和聚苯胺防腐涂层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认为水溶性聚苯胺的合成研究及其缓蚀理论分析还需进一步深入地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6.
结合导电高分子材料聚苯胺单体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纳米聚苯胺纤维特有的小尺寸效应,从制备方法综述了近年来纳米聚苯胺纤维的研发。根据不同方法的优势及不足,重点介绍了电化学法、生物化学法、超声波合成法、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辅助法和综合法。阐述了纳米聚苯胺纤维的市场前景及需求,并指出了纳米聚苯胺纤维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抗菌剂在涂料、膜、生物智能材料等材料表面的防污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长效、环境友好型的抗菌剂成为当前研究的主流。其中,聚苯胺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抗菌剂。聚苯胺的抗菌机理可由自身的氧化还原活性、阳离子吸附效应及电化学活性3方面分析。概括了聚苯胺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及制备方法;进一步从杀菌防污机理出发,综述了聚苯胺及其衍生复合材料在不同防污材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包括在接触杀菌型表面、释放杀菌型表面、抗黏附型表面3种类型的材料中的应用。此外,提出了聚苯胺在防污应用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导电聚苯胺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开发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聚苯胺的制备、掺杂和导电机理,并结合目前可溶性聚苯胺及其复合改性的研究情况,着重介绍了聚苯胺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导电聚苯胺(PANI)是近十年来研究最多的导电聚合物,具有比容量高、氧化还原可逆性好、电导率高、合成方法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在化学电源和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分为:原位复合法、共混法、自组装和电化学复合法等。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可作为高能物质用于研发电极材料,但目前利用导电聚苯胺对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进行修饰改性的研究较少。综述了导电聚苯胺及其复合材料的热电化学性能,重点对导电聚苯胺/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的性能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导电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应用和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并简述了导电聚苯胺包覆改性LiNi1-x-yCoxMnyO2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导电聚苯胺的结构、性能特点,概述了制备聚苯胺的常用方法:化学氧化聚合法和电化学法,并介绍了导电聚苯胺的防腐机理及其在防腐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