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地处三个构造带间三角地带的茂县—银杏220 k V输电线路是四川电力网络中重要的输电工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等灾害,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探究其与研究区内的崩塌、滑坡之间的关系,在线路沿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向、断裂构造、区域交通建设共5个影响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成因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岩类半坚硬岩岩组、岩浆岩类坚硬侵入岩岩组中灾害数量最多,达灾害总数的71.6%;20°~60°的坡度范围内灾害数量占总数的78.7%,滑坡仅分布于40°以下的斜坡中,而崩塌多分布于30°以上的斜坡;E、W向斜坡较其他方向更容易发生灾害;断层对崩滑灾害的显著控制范围约800 m;区域交通建设的影响范围在400m。研究成果对复杂山区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处三个构造带间三角地带的茂县—银杏220kV输电线路是四川电力网络中重要的输电工 程,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等灾害,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探究其与研究区内的崩塌、 滑坡之间的关系,在线路沿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向、断裂构造、区 域交通建设共5个影响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成因与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岩类半坚硬岩岩组、 岩浆岩类坚硬侵入岩岩组中灾害数量最多,达灾害总数的71.6%;20°~60°的坡度范围内灾害数量占 总数的78.7%,滑坡仅分布于40°以下的斜坡中,而崩塌多分布于30°以上的斜坡;E、W向斜坡较其他 方向更容易发生灾害;断层对崩滑灾害的显著控制范围约800m;区域交通建设的影响范围在400m。 研究成果对复杂山区输电线路的规划设计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宣汉县是四川省达州市地质灾害较为发育的县区。为研究该区域滑坡分布及稳定性规律,通过实地调查滑坡数据信息,并结合GIS技术和确定性系数法,分析与滑坡分布及稳定性紧密关联的多个致灾因子(滑坡坡度、高程、坡向、岩性、水系和公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坡灾害受到致灾因子影响区间多发生在:①400~1 000 m的高程范围内,其中400~600 m处于高度易发区;②滑坡坡度处于5°~25°的相对区间内,其中5°~15°区间更加敏感;③水系缓冲区和公路缓冲区均在800 m范围内,特别是公路缓冲区在400 m范围内的影响更大。同时,应用敏感性系数比值和敏感性指数进一步分析了致灾因子对滑坡分布和稳定性2个方面的影响程度。分析表明:坡度因子对降雨型滑坡稳定性起到重要的影响,但其对滑坡分布的影响程度要弱于公路因子。研究结果为今后类似条件下的滑坡危险性评价、防灾减灾计划等提供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水源区为实例,研究新建水库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发育状况,为水库安全建设 与运营管理提供支撑。在遥感解译和野外勘察的基础上,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断层距离、岩层倾向与坡向的 关系和距水系距离 6 个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因子,分析各因子与地质灾害的内在关系,基于 GIS 空间分析技术和 层次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流两侧,地质灾害点数量占 95.65%,评价结果与历史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基本吻合,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防灾减灾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GIS作为技术工具,CF&LR组合模型作为研究方法,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以及区域地质灾害资料入手,选取9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评价指标因子与灾害点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分析和结果验证。结果表明:(1)评价因子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距河流距离、距断裂带距离、坡向、高程、NDVI、降雨量、坡度、岩石硬度、距道路距离;(2)研究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为距河流距离0~200 m、距断裂带距离0~500 m、坡向西南向(202.5°~247.5°)、高程1 450~1 900 m、NDVI范围在0~0.2、降雨量范围1 458~1 537 mm、坡度30°~35°、岩石硬度为较软岩类、距道路距离0~500 m;(3)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分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8.23%,37.17%,43.39%,11.21%,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呈现北少南多、东少西多的特征;(4)基于CF&LR组合模型的易发性分区结果基本合理,AUC值为0.74,评价结果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近年来由于资源过度开采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呈现出加剧趋势。所以,对吕梁市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坡向、高程、道路、水系、工程岩组、坡体形态、坡度、植被、起伏度为评价指标,采用信息量法与Logistic回归耦合模型对吕梁市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依据偏似然比检验结果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消除了因子间共线性影响。结果表明:耦合模型与信息量模型评价结果总体上一致,但是耦合模型的评价分区结果与灾害点的分布情况更加吻合;灾害高易发区多集中在750~1 500 m高程内、黄土地区以及距道路、水系1 km范围内。因此,本文基于耦合模型的评价结果,将吕梁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通过易发性等级区划为吕梁市减灾防灾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的影响,勉县是陕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为了研究勉县地质灾害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别绘制了各影响因素与地质灾害分布的叠加图,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勉县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汉江盆地年平均降雨量为850mm~900 mm的区域、中低山区和丘陵区以及志留系-奥陶系下统和侏罗系地层岩性区。地质灾害沿主要水系、断裂、公路等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汉江两侧1 km范围内灾害点最多,灾害点密度最大;勉县—略阳构造带两侧1 km范围内灾害点最多,灾害点密度最大;十天高速两侧1 km范围内灾害点最多,灾害点密度最大。分析结论为勉县移民搬迁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汶川县为研究区,通过对震后的高分辨遥感影像的遥感解译,获得了145条泥石流沟及流域中的崩滑物源的分布图。选择了坡度、坡向、地层岩性、地震峰值加速度、距水系距离、距断层距离作为评价因子,利用概率数学方法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得145条泥石流沟在上述6个评价因子上的分值;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评价因子权重,建立泥石流敏感性评价模型,得到了研究区泥石流沟敏感性分级图。结果表明:研究区145条泥石流沟中,有60条泥石流沟属于高敏感性,43条泥石流沟为中敏感性,其余42条泥石流沟敏感性较低,研究成果对于认识该地区泥石流灾害现状及发展趋势与防灾减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是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以福州主要陆域区为对象,基于植被覆盖度、高程、坡度、坡向、岩性、距断裂距离和距水系距离共7个影响因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并将模型评价结果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共5个易发性等级区划。研究表明,随机森林模型满足较高和高风险区的面积小、区内滑坡密度大的预测模型评判标准,预测精度更高且泛化能力更好,从而验证研究区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的可行性;研究还表明植被覆盖度和高程是研究区滑坡易发性评价的高重要性影响因子,而坡向是最低重要性的影响因子,可以为该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信息获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南秦巴山区受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陕南28个县(区)的县域地质灾害区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陕南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其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得出结论:地质灾害沿主要河流、断裂、交通干道两侧一定范围内呈"带状"分布;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年平均降雨量小于1 0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随年平均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年平均降雨量小于800mm的区域灾害点密度最大;多数滑坡主要发生倾角范围在为20°~40°范围内;崩塌主要发生在多数崩塌倾角范围为40°~60°范围内;地质灾害集中发育于中低山区;地质灾害集中分布在泥盆系和元古宇地层岩性区;断裂的规模越大,对其两侧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也越大,深大断裂凤镇-山阳断裂带灾害点密度最大;宝成铁路两侧1km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分析结论为陕南移民搬迁提供可靠的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攀西黑水河流域北部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地区。为深入研究该地区崩塌、滑坡灾害发育规律,基于现场调查和高精度遥感影像崩塌、滑坡解译,借助ArcGIS平台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研究区内崩塌、滑坡的分布规律。主要成果与结论为① 研究区共发育崩塌76个,滑坡487个,93.4%的滑坡分布于10°~40°斜坡范围内, 47.4%的崩塌发育于40°~50°斜坡;② 地层岩土体结构组合特征及力学强度在宏观上决定山地灾害的类型及其易发性;③尽管研究区现今处于地震活动的相对平静期,但断层对崩塌、滑坡的发育仍有一定的影响(滑坡约300 m,崩塌约500 m),断层切过处往往发育大型崩塌和滑坡;④研究区滑坡的分布宏观上受河网水系的控制;⑤公路对滑坡发育的影响范围约300 m。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为了探索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卫星影像及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从自然地理、生态条件和基础地质3个方面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确定各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再用最小信息熵求出两者的综合权重,在GIS支持下建立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对内江市地质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价分级;并通过高权重评价因子与历史地质灾害点的空间结构分析,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评估结果表明:①内江市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西部低山区,占全区总面积的28.93%;②海拔和坡度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地区,且山区公路两旁极易发生地质灾害,沉寂式构造线附近地层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北京地区崩塌灾害现有调查成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京地区崩塌灾害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降水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从2004~2015年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数据中选取了18起突发地质灾害作为研究案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进行分析,得出崩塌灾害成灾因子敏感性由大到小排序为节理裂隙、地形坡度、人类工程活动、降水和岩性。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北京地区突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质环境复杂,对该地区进行系统的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对其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基于2015年色达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择了坡度、坡向、地表粗糙度、工程地质岩组、24h最大降雨量、水系、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构造8个指标作为本次评价的指标;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了所选指标的权重;并基于GIS平台对指标进行量化与加权叠加分析,得到区域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将评价结果分为3级。结果表明: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在地质环境差的区域占82.81%,地质环境质量中等的区域占15.63%,在地质环境质量好的区域仅占1.56%;地质环境质量分区与灾害易发程度吻合度高,验证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对区内防灾减灾工作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钧  宫清华  熊海仙 《人民长江》2017,48(10):47-53
以粤西高州市马贵河流域为靶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影响崩塌滑坡灾害的主因子及其权重,得到主因子耦合作用下崩塌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1)坡度、水系、地层岩性、公路和高程为影响崩塌滑坡灾害的主因子,累计贡献率80%;(2)≥30°坡度区间,200~800 m水系距离,第四纪、侏罗纪和晚元古代地层,≤2 000 m公路距离,300~700 m高程区间分别为5大主因子的高敏感性区间;(3)高易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马贵镇、深水村、三家村和六塘村,居民点分布广、灾害严重。建议加强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定研究区崩塌滑坡灾害的主控因子、高敏感性区间和易发性分区,可以指导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建设布局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川西部山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行人行车的安全。为了研究道路沿线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基于ArcGIS平台对四川省道S216木里段沿线带状区域内的滑坡、崩塌的发育规律作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85.38%的地质灾害发育在20°~50°的坡体中;断层、河流以及道路均会影响地质灾害的发育;研究区内70%的滑坡灾害分布在2 000~2 500 m的高程内;崩塌在正北、北东、北西向的坡体中鲜有发育,滑坡在北西向以及正北向坡体中发育较少。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内道路抢险、线路突发情况改线及灾害分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果  杜飞翔  李赛 《人民长江》2016,46(12):48-51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害发育最密集的龙门山地区雎水河、茶坪河、绵远河、石亭江4流域地震次生灾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将影响地震次生灾害发育的10个影响因素简化为5个因子,即断层距、高程与地质结构因子、距离因子、方位因子、坡度因子和相对高程因子。通过对这些因子的权重分析验证了龙门山地区灾害发育的重要特性:即区域地震次生灾害沿发震断裂的"带状"分布且具有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同时,分析结果也表明在强震区域,灾害的发育更受宏观要素如断层距、绝对高程等作用控制,因此在断裂带及潜在震源地区的地震次生灾害易发程度判定中,应综合考虑断裂带及海拔高程的影响,将具有有利岩性及结构的边坡也纳入评估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