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建筑》2019,(7):13-15
传统校园的公共景观设施设计没有从师生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的角度去考虑校园环境的建设。对校园环境的建设意识不足,模仿或者盲目追求欧美校园景观格局,套用欧美校园景观格局,而公共设施和景观设计都具有传递独特的校园文化的功能,导致现今校园的布局很多都是雷同的,更没有人文情怀。很多校园虽然建起广场和草坪,但都大部分被闲置空旷,很多地方即使有座椅但却无法吸引人们来坐着休息。户外空间呈现出一种空荡荡没有生气的状态。加强大学校园生态建设已经十分重要,并且要营造满足师生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公共景观设施才能够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更新的建设阶段,街道景观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街道公共座椅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公共设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状街道公共座椅已显现出较多不足,例如:部分街道座椅空缺,缺乏系统性,设置不合理,忽视环境协调性,对人性化需求不足,管理维护不利等。以宁波市中山路综合整治项目景观绿化提升工程中的公共座椅设计为例,发掘公共座椅构成要素在城市街道公共空间中的景观营造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整体环境服务,提供相对丰富、有一定自由选择范围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3.
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建设十分重要。文章以合肥万科四十五中学为研究对象,探讨现代景观型校园的设计要点,研究发现:该方案设计以场地景观作为整体设计的核心,通过架空等方式解决了场地用地面积较少的难题,在满足必要的室内教学功能之外,还拥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平衡了场地的局限性和功能要求之间的分配。同时将校园景观与校园空间环境完美结合,打造出具有创造性的景观型校园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新建校园普遍存在校园景观特征类同的现象,欠缺个性化景观特色和人文气息。以广州地区16所高校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认知地图分析校园意象性空间组成类型,对公共活动类型及其文化特色进行问卷调查,发掘文化特色认知度与公共活动丰富度、景观环境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营造校园景观空间意象应注重景观节点的区位和丰富度,塑造校园景观文化意象应加强空间标志性、意象性和文化性,提高标志性公共空间数量,并保持场地的活动频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武汉大学户外公共空间的场地调研,聚焦到校园中的热门场所以及在场所中会产生自发性行为摄影的群体,结合建筑心理学角度研究其对校园户外空间的选择机制,进而发掘武汉大学公共空间再改造利用潜力提出设计策略,以期通过短期的、低成本和弹性的干预引导措施来激活场所,提高高校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11)
校园文化是对一所高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最好的体现,校园公共景观则显现出了学校整体办学氛围和灵魂。而校园景观雕塑作为校园公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公共景观的焦点,直观地表现了校园文化品质的内涵和学校精神文明教育的进程。文章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对校园景观雕塑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设计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校园景观的地域性与文化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南安一中江北校区景观设计为例,论述了如何让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以崭新的形式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之中。文章从校园的规划设计、文化传统与内涵、文化主题核心景观三个方面分析南安一中江北校区景观设计特点。提出了校园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建构与传承对于提升校园环境的空间品质、文化价值、审美功能,促进学生的文化精神的养成,激发校园丰富的户外空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健康中国的战略需要和健康校园的战略提升,综合统计学和环境行为学理论,探讨中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与校园公共空间的关联性,进行中学校园的优化设计。首先,通过文献质性分析提取影响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16项影响因子,对西安三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其次,以中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为因变量,以校园感知环境要素为自变量,通过SPSS确定环境要素影响学生体力活动水平的量化模型;最后,针对XAZX中学提出教学区公共空间具体改造设计,并用Anylogic仿真软件模拟验证。通过中学校园感知环境要素的优化为健康校园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蕴含着建筑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在"和"中寻求"不同",是设计师不断追求的境界。如何发掘场地特色,充分理解场地所处的环境特征,巧妙地处理场地与环境的关系,是"和而不同"的重点。校园景观是一种学习景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需要理解校园景观的特点,尊重场地的人文历史特征和自然特色,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户外休息、交流、教学空间。北京101中学科普文化园景观作为校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在融入整体校园环境的同时,又致力于塑造景观的特色,为学校师生创造出一处环境优美的活动空间,使景观与环境之间达到一种新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武汉大学户外公共空间的实地调研,以武汉大学声音类社团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校园户外空间的选择机制,进而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发掘校园闲置公共空间再利用的潜力。最后对校园闲置公共空间的利用提出启示性设计策略,以期提高高校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1):145-148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从人类感受出发,以人与环境关系为研究主体,探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新兴学科。环境心理学关于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了环境认知理论、环境行为理论和易识别环境特征。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实际存在校园景观中心不突出,缺乏校园公共意象,实用性缺失,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不和谐,场所、路径设计不合理,不易识别的问题。校园景观设计应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以人为本,合理规划校园景观,完善校园公共意象,设置清晰的校园景观环境要素,将人工景观融入自然景观,使二者和谐统一,提升校园易识别性,使大学校园景观与大学自身的功能定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代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校园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有利于低碳经济、生态城市的构建,应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基于低碳理念,以临沂大学医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打造低碳、环保、现代的新型校园景观。通过现场考察,确定医学院校园景观空间和景观要素,设置综合教学区、入口广场区、宿舍生活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分区。在场地地形、雨水收集、道路与停车场铺装、植物配置、太阳能利用、可循环材料应用等方面进行低碳生态设计。选用医学历史人物或抗击疫情雕塑、药用植物等进行局部景观设计,突出医学院校园特色,以期改善校园景观环境,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文提出北方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对策,包括重视户外公共空间的选址定位、提供适当的气候防护、创造四季皆宜的景观、设置人性化的环境小品等,旨在通过这些设计对策提升北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质量,增强住区冬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了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和更新。高校校园教学区景观设计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新教学理念背景下的重要课题。该研究把EEB模型应用到教学区景观设计中,并以哈理工南校区为例,把影响使用者的客观物理环境、个体差异、情景、社会条件、文化五个方面因素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对使用者多元化的使用需求提出设计策略,从而实现设计的适宜性。基于EEB模型的教学区景观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为校园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福州大学新校区在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以中式园林为骨架,从整体上采用依山环水的手法,从局部上采用具有福建特色的中式园林特征表现手法,构建整体的校园景观。本文通过分析校园景观,阐明了福州大学新校区如何将富有中式人文色彩的校园景观和教学区巧妙的融合,达到了既满足功能又营造良好氛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地访问调查、发放问卷的方法,调查校园公共景观空间使用者的基本属性,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的校园公共景观空间使用时间特征、活动特征进行了解。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四个方面,调查使用者对校园公共景观空间的需求。根据实验调查结果,从垂直、水平界面维度,分别给出相应的建议。为今后福建农林大学的校园公共景观空间的营造、建设与提升提供思路,也为其他学校的校园公共景观空间的提升更新,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雷泽鑫  罗俊杰  许涛  曹磊  王苗 《中国园林》2022,38(7):103-108
校园中以硬质铺装为主的场地能够满足师生日常公共活动需求,然而集中的不透水地面、屋面会增大场地雨洪压力。在保证硬质下垫面功能属性的同时,实现雨洪的有效管控是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获取高精度的场地空间数据,构建SWMM概化模型,分析不同暴雨重现期下不同场景的径流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及不同排水口的流量变化规律,得出基于径流路径优化的校园景观海绵化改造对策,即以优化雨水径流路径为导向,适当组织线性GSI措施,引导产汇流方向,降低场地中有效不透水面积(EIA),减轻场地雨洪压力。最后结合青年湖片区的景观现状,提出以优化径流路径为导向的系统化、立体化、适地性、可观赏的校园雨洪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尺度公共空间海绵化改造实践具有实操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早期的中学校园空间规划已不能满足当代的需求,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较少进行校园更新的偏远地区尤为明显。文章以陕西安康石泉中学为例,从校园整体的规划布局和各功能分区的关系入手,综合交往空间营造、场地环境分析、地域文化及师生户外体验等层面,探索在场所精神视野下中学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携孙"行为是中国当前城市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为了了解"携孙"行为的活动特征及其与户外公共空间景观空间要素的关系,选取了马号街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法和行为观察法调查了"携孙"行为主体的基本情况、行为活动特征、社区公园景观空间要素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携孙"行为的行为主体之一的(外)祖父母在这种活动模式中占主导地位。(2)住区户外公共空间中,分离型"携孙"行为远多于互动型"携孙"行为,分离型"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以休闲类活动为主,互动型"携孙"行为以康体类活动为主。(3)活动场地的景观空间要素对"携孙"行为类型(分离型/互动型)无显著影响,对"携孙"行为的活动内容(通过类/康体类/休闲类)影响显著。活动场地的遮阴程度越高,场地中康体类和休闲类"携孙"行为的人数越多,活动场地的服务设施越丰富;休闲类"携孙"行为人数越多,而服务设施的丰富度对康体类"携孙"行为人数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中其他景观空间因素对"携孙"行为均无显著影响。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住区户外公共空间设计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宿舍区景观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使用频率最高的户外空间类型之一。清华大学紫荆区W楼博士生公寓建成于2004年,是校园内最高的学生公寓。项目针对竖向、功能与可识别性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绽放"与"XYZ"的设计构思,在充分保护现状大乔木的前提下完成富有创意的景观更新,为探讨当代校园户外空间的重构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