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单桩动静载试验在桩基设计中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韧 《住宅科技》2002,(10):24-26
在桩基工程中,根据地质报告按规范公式计算出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由于地质资料的误差和桩身质量问题,其值可能有偏差。通过两个工程实例,说明动静载测试确定单桩设计承载力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张荣生 《工程质量》2003,(3):14-15,51
介绍了桩基施工前,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用经验公式法(按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查表法)估算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在打桩机型号确定后,用打桩公式法(动荷载试验法)试算该桩的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值、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把以上估、试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三项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作为控制打桩质量的初步指标,结合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取得工程桩试桩检测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最终贯入度和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以上三种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均满足了设计者给定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从而确定用打桩最终贯入度为主,控制订桩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万锋 《建筑安全》2006,21(6):46-48
本文根据工程实践,介绍了桩基施工前,根据地质勘察资料,用经验公式法(按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查表法)估算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在打桩机型号确定后,用打桩公式法(动荷载试验法)试算该桩的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值、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把以上估算、试算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三项值和打桩经验贯入度作为控制打桩质量的初步指标。然后结合高应变动力检测法取得工程桩试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标准值、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和最终贯入度。结果表明,以上三种单桩竖向承载力值均满足了设计要求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从而确定用打桩最终贯入度为主。控制打桩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志广 《建材与装饰》2007,(12X):152-15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是~种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基桩检测方法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或判定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本文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对目前工程中常见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力学分析,指出设计中容易忽视的地方.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对静载试桩中试桩和锚桩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浅埋石灰岩地基上人工挖孔嵌岩桩,选取代表性桩基进行了单桩抗压静载荷试验。将试验结果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估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嵌岩深度对单桩承载力影响较大,且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值比静载试验结果高15%,估算结果偏不安全。  相似文献   

6.
根据同一施工场地、设计参数基本一致的多根泵送与非泵送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探讨了灌注工艺对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灌注工艺对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不明显,对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影响很大,泵送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是非泵送混凝土钻孔灌注桩的1.5~3.0倍。  相似文献   

7.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用于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判断竖向抗压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通过桩身内力及变形测试测定桩侧、桩端的阻力、验证高应变法及其他检测方法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检测结果,依托项目进行静载试验,详细的论述了该试验桥梁的设计状况、地质概况、试验的设备、试验过程以及数据采集、试验结果,并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对设计和施工进行指导,提出静载试验的优劣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某大桥单桩承载力估算与静载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在建大桥工程实例,通过对估算方法和静载试验法进行分析和对比,确定出该工程基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并对由这2种方法所确定的浦西主墩基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未能较好拟合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了估算值偏大的4点主要原因,为此类型桩基的承载力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贾献忠 《四川建筑》2002,22(3):68-68
1 前 言在桩基础设计中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根据建筑桩基等级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估算等方法确定。其中较多采用的是现场静载荷试验法或经验参数估算法。现场静载荷试验法是通过静载试验确定 ,在同一条件下 ,试桩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 1% ,并不少于 3根。试验得出的极限荷载计算平均值 ,要求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 30 % ,取此平均值的一半为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经验参数估算法 ,则根据桩的工作原理 ,桩的承载力来自桩尖处土对桩的支承作用和桩四周土对桩的摩擦作用之和 ,因此可用R =qpAp+…  相似文献   

10.
依据对上海地区大量试桩资料的可靠度分析结果,对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不同方法的设计安全水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得出,由于载荷试验的变异性较小,采用载荷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的可靠指标大于经验参数法和原位试验法。继而可见,与安全系数相比,采用可靠指标衡量设计安全水准更为合理;也方便不同方法之间设计安全水准的比较。  相似文献   

11.
无桩尖管桩锤打过程易造成管桩移位、内伤、断桩、嵌岩差、持力层锚固长度小。  相似文献   

12.
地下室外墙、承台侧壁等侧向构件承担水平荷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规采用的低承台桩基有可能承受较大的甚至导致破坏的水平力,建议用桩伴侣改善传统基桩的构造形式,特别是对于承台与桩间土摩擦力小或者桩身范围地基土模量低的两类状况。在罕遇地震时,作为抗震概念设计的耗能构件,首先牺牲伴侣,避免或延迟桩头的破坏;复合地基如果设计不当会破坏或削弱褥垫层隔震的效果,可在伴侣与桩之间预留缓冲空间。  相似文献   

13.
预应力管桩与钻孔灌注桩相比,拥有配套设备和成熟工艺,具有造价低、施工速度快、节约施工工期等特点,广泛使用在多层建筑中。在淤泥质土地区作为基坑围护,经常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围护的立柱和支撑桩,出现相互影响的混合桩型施工。通过对混合桩基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检测出现大多断桩现象的案例分析,就如何做好混合桩基的监理管理工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以济南市凤凰路黄河大桥工程为依托,结合塔机基础在设计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塔机基础底面存在两种承载力相差较大的受力层,基础部分置于桥塔墩承台上,部分置于软弱土层.分析了该塔机基础设计的难点,提出换填垫层及低桩基承台基础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分析了桩—土—承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了工程应用的验证,基础不均匀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某粮库工程共 13栋平房仓 ,分 2个区段 , 区 7栋 , 区 6栋 ,每栋平房仓 30 m× 6 0 m,门式刚架结构。两端山墙及中间廒间墙下基础为条形基础 ,纵向是独立基础 ,条形基础下有夯扩桩 6 6根 ,分 3排 ,桩间距 1.5 m,排距 1.7m,独立基础下有夯扩桩 4根 ,间距 1.7、1.8m,夯扩桩设计直径 42 6 m m,桩顶标高 - 1.9m,有效桩长 4~ 7m(视持力层深度而变化 ,桩端进入持力层 1m) ,钢筋笼比设计桩长短 5 0 0 m m,混凝土强度等级C2 5 ,设计扩大头直径 70 0 mm、高度 10 0 0 mm,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70 0 k N。1 施工工艺夯扩桩施工采用两次夯扩的施工工…  相似文献   

16.
桩底后注浆技术在钻孔灌注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东明 《土工基础》2009,23(2):12-14
后注浆工艺可有效地提高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对砾石、砂层而言,效果尤为显著。但桩侧后注浆因质量控制较困难,其效果不如桩底后注浆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下沉式抗滑桩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下沉式抗滑桩提出了简化计算方法,并以实际说明了在滑坡治理工程中采用下沉式抗滑桩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对基桩极大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提出可能对基桩本身的承载力造成的影响,以及通过静载试验对桩基质量的判断,给出相关合理化处理意见。为基桩静载荷试验的准确性和相关处理方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昆  谭云飞  杨国海 《特种结构》2009,26(2):19-23,27
劲性搅拌桩是适用于软土地基的一种新型复合桩,桩体由水泥土环桩内包钢筋混凝土芯桩组成。这种桩具有施工方便、造价低廉、单桩承载力高、桩身质量稳定可靠和无污染等多方面的优点,是一种极具开发前景的新型桩。在承载力机理和理论研究方面,针对劲性搅拌桩整体承载力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关于不同长度的芯桩对劲性搅拌桩整体受力性能及土体的应力应变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以现有的试验数据为基础,借助MIDAS/GTS有限元分析工具对不同芯桩长度的劲性搅拌桩进行的拟合计算;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芯桩长度的合理取值,为劲性搅拌桩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冯时和 《安徽建筑》2006,13(5):200-201
大直径嵌岩桩具有很高的单桩承载力,文章就如何准确检测大直径嵌岩桩承载力,结合工程实践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