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高盐稀态酿造蚕豆酱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亮  胡锋 《现代食品科技》2010,26(7):734-735
本文研究了蚕豆酱油的制曲工艺,以及蚕豆破碎程度对制曲的影响,利用蚕豆皮作为大曲疏松介质,并采用高盐稀态工艺酿造蚕豆酱油。与普通黄豆酱油相比,此工艺产出的蚕豆酱油在风味上具有较大差异,其酯香更为圆润,醇香不足,但整体滋味调和,口感佳。  相似文献   

2.
王立群 《粮油加工》2002,(10):53-55
分析了传统酱油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 ,对比了“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和“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生产酱油的特点 ,提出了生产高盐稀态发酵酿造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3.
浅谈高盐稀态发酵法酿造酱油的生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比较高盐稀态发酵法和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酱油工艺条件的差异,论述了高盐稀态发酵法的特点以及酿造高盐稀态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4.
从生产酱油的曲中分离到产纤溶酶的米曲霉18株和枯草芽孢杆菌8株.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所产纤溶酶都含有纤溶酶原激活剂,而且对BAEE都有一定的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5.
"酿造酱油"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综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文章详细介绍了以大豆和面粉为主要原料,利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酿造酱油的工艺。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利用减曲工艺生产广式高盐稀态酱油,通过对酱油的理化指标和感官评价的分析确定减曲工艺的适用性。研究表明,在减曲量为30%时,使用炒麦粉替代面粉能够降低混合料的水分,同时也能赋予其更加浓郁的酯香;提高蒸煮的压力和时间能够使熟料消化率达到83.00%,有利于原料蛋白质的分解。在此工艺下生产的酱油产品理化指标也与我司的酱油相当,其色泽、口感和风味均能满足市场上对广式高盐稀态酱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盐稀态酿造酱油工艺中,发酵醪pH的的高低与原料蛋白利用率及产品质量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酶的反应速度受氢离子浓度的影响,发酵醪和酶分子的带电状态均受到pH值的制约,发酵醪pH超出蛋白酵的最适pH值范围,酶活力就要降低,甚至引起酶蛋白的变性而丧失活力。因此,了解影响醪汁pH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比较高盐稀态发酵法和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酱油工艺条件的差异,论述了高盐稀态发酵法的特点以及酿造高盐稀态酱油的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实验室诱变选育的米曲霉A3-2、A18-3为主要发酵菌种,采用分段控温制曲工艺:前期31℃、中期30℃、后期29℃,并进行分段控温发酵:前期15℃、中期25℃、后期30℃.酿造试验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的品质有所改善,氨氮含量明显提高,发酵4个月和6个月的高盐稀态酱油中游离氨基酸分别为6.622 g/dL和7.782 g/dL,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40%左右.米曲霉A3-2、A18-3适于高盐稀态酱油的酿造工艺,复合菌种和精细调控不但改善了酱油的品质,而且缩短了发酵周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跟踪生产大缸发酵酱油的过程,研究整个发酵缸体系中L-酪氨酸析出量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研究发现,L-酪氨酸在发酵过程中的析出量受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冬季和夏季发酵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整个发酵过程中的析出趋势大致相同。在冬季,液态发酵初期(开始半个月)几乎没有L-酪氨酸析出;发酵1个月同,每缸混合料中L-酪氨酸的析出量为0.15 g/kg左右,1.5个月时每混合物料中已有0.2 g/kg左右的析出,直至发酵结束达到0.23 g/kg;而在夏季,液态发酵1周后可见有L-酪氨酸析出,在1个月时每混合物料中已有0.2 g/kg左右L-酪氨酸析出,之后呈缓慢增长态势,直至发酵后期达到0.25 g/kg左右。夏季和冬季发酵时析出的L-酪氨酸颗粒形状不同,颗粒大小的分布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韩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速酿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韩国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牛产上艺进行了探讨,在制曲过程中采用韩国菌种和制曲工艺。同时在发酵后期添加鲁氏接合酵母(Zygosaccbaromyces rouxii)和白色球拟酵母(Torulopsis candida)并且采用降温后熟发酵工艺,制得的产品滋味鲜美,酱香、醇香、酯香浓郁,氨基酸态氮生成率达到62%。  相似文献   

12.
从酱渣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芽孢菌株,通过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rDNA鉴定其为地衣芽孢杆菌,将该菌种应用于发酵酱渣研究,表明用液态发酵方式较好,当酱渣与玉米淀粉比例为1∶1时,获得的活菌数较多。对添加辅料元素进行正交实验优化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MgSO4为3g/L,MnSO4为2g/L,CaCO3为3g/L时,培养基中的活菌数最多,为6.55×109cfu/mL。  相似文献   

13.
日本酱油缩短发酵周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不同原料配比制曲,提高制曲质量。发酵前采用抽真空法使成曲与盐水充分混匀,发酵时高浓度盐水抑制细菌生长,从而可以提高发酵温度,缩短发酵周期,在酱醅发酵过程中,试验组的氨基氮含量比对照组要高30%~100%。  相似文献   

14.
研究建立了四种不同品牌酱油的配制酱油电子指纹库,建立的指纹库能够正确识别原酿酱油、配制酱油和劣质酱油.在市场上任意选取两种不知名酱油去验证建立的指纹库,这四种指纹库均判别一种为原酿酱油,一种为配制酱油,其中老才臣和龙菲黄豆酱油配制酱油指纹库还能准确判定此两种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日本酱油最初的酿造工艺是从古代中国传入,在日本发展出很多独特的工艺,酿造出最常见的浓味酱油、淡味酱油、溜酱油、二次酿造酱油和白酱油5种日本式酱油.在酿造过程中的制曲、装料、发酵管理、压榨、沉淀等工艺过程跟国内的多数酱油酿造工艺相似.因原料和工艺的差别,酿造出如二次酿造酱油及白酱油等独特的产品.  相似文献   

16.
酵母菌在酱油及酱类生产中能产生特殊的香味,是酱香的重要来源;在酱油生产中添加酱油活性干酵母,能使酱油中的乙醇和总酯的含量等指标明显提高,酱油品质显著改善;酱油活性干酵母作为一种活性干菌体使用、存储也非常方便.  相似文献   

17.
以豆粕、小麦及牡蛎酶解液为原料,采用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研发具有甜香风味的功能性牡蛎酱油,并将其与对照酱油的感官品质、氨基酸含量及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牡蛎酶解液添加量为25%时,牡蛎酱油的氨基态氮含量达1.2 g/100 mL。牡蛎酱油较对照酱油在海鲜风味方面更为突出,同时在鲜度、香气方面以及整体评价也更佳。牡蛎酱油和对照酱油均鉴定出6种鲜味氨基酸,但牡蛎酱油的鲜味氨基酸含量(41.8%)高于对照酱油(40.5%);牡蛎酱油中牛磺酸含量高达36.7 mg/100 g,约为对照酱油的13.6倍。牡蛎酱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醇类、呋喃类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59.5%、20.7%,从而赋予其香浓而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利用新的酱油检测标准快速测定酿造酱油与合成酱油质量的方法,对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概述了食盐在酱油酿造中的应用和条件,以及对酱油的影响,体现了食盐在酱油酿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2-苯乙醇是酱油的特征香气成分,为研究其合成代谢途径并提高其在酱油发酵醪中的含量,从酱油发酵醪分离筛选到1株产2-苯乙醇酵母菌株30-2;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序和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菌株30-2为接合酵母(Zygosaccharomyces sp.);菌株30-2可以在高含盐(18% NaCl)培养基中生长,采用唯一氮源实验证明了菌株30-2主要通过艾氏途径,以苯丙氨酸为底物合成2-苯乙醇。菌株30-2添加至酱油发酵醪可一定程度降低发酵液还原糖含量,2-苯乙醇合成量达到40.95 mg/L,并可以抑制发酵醪产酸,对酱油其他理化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外加苯丙氨酸后2-苯乙醇含量进一步提高到对照组的14.7倍;显示出菌株30-2在高盐发酵调味品风味改善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