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为探索适合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开发技术,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在分析现有4种地热开发方式技术特点、存在问题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中盆地中深层地热的最佳开发方式:西安、咸阳等地以换热开发为主,对单井直采开发方式予以限制;对渭北溶岩地热区,以采灌结合为主;对秦岭山前裂隙地热区,以单井直采为主,适当补充回灌井。  相似文献   

2.
《地质装备》2011,(5):8
不久前,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在滨海新区选取三处地热利用系统进行孔隙型热储地热回灌井建设,回灌量和回灌持续性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孔隙型热储回灌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攻克。近年来,在地热资源开发工程中,天津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在地热资源回灌管理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2010年地热资源年回灌总量达到753万立方米,其中新审批地热利用  相似文献   

3.
地热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部分区域地热开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地热尾水回灌形成可持续循环利用技术是目前遇到的突出难题,在砂岩地层回灌尤为困难。汾渭盆地的地热能源较为丰富,已经形成了规模开发,咸阳地热WH1井首次进行了砂岩回灌尝试,获得了施工及回灌等相关数据。对砂岩地层尾水回灌进行了试验,积累了施工经验,为后继施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国内地热回灌模式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热资源开采模式、回灌模式、回灌井成井工艺等方面对我国地热回灌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莫家庄—孙家寨地热田属低温地热资源温热水,主要用于理疗、温泉洗浴、采暖、农业温室等,热水各项有害成分排入北川河后,对河水产生污染很小.热水井在开发利用中应重点集中于管道除垢和防腐蚀两个方面.实施地热尾水回灌可使地热资源得以永续利用,达到地热尾水的零排放,应根据"一热多用",实施梯级开发.  相似文献   

6.
于雪鸥  王宏  杜峥  柴浩 《中州煤炭》2023,(2):30-37,45
河南省东部新生界沉积盆地新近系—古近系形成巨厚的砂岩、泥岩孔隙、裂隙型热储层,是目前河南省地热开采的主要目的层。采用Tough2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回灌率下温度场变化、抽水井出水温度降幅与抽回灌井间距关系,氯离子运移距离与回灌率关系以及热储背景压力水头降幅与不同回灌率工况关系。研究可为地热对井采灌提供示范,为地热资源开发、保护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们对中深层砂岩型地热资源开发越来越重视,集中开采逐步成为常态。在集中式砂岩型地热井井群部署过程中,井距、井网不仅决定地热井多年后温度和水位变化,也影响着地热项目的寿命及经济性。文章以冀东曹妃甸新城2.3×106 m2地热供暖项目为例,研究了集中式砂岩型地热开采井网优化。在研究区地热勘查的基础上,利用采灌试验确定地热井开采量为100 m3/h、回灌量为80 m3/h。采用数值建模优化地热采灌井井距为450 m,地热采灌井井网按交错式排状部署。采用多井先导试验验证地热井开采量、回灌量的合理性,并制定地热井采灌运维制度,实现100%自然回灌。利用井群多年采灌生产数据建模,预测热储渗流场水位与温度变化。为规模化地热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地下热水资源较为丰富,多为低温地热资源。省内地下热水主要有隆起断裂型、沉降盆地型两种类型,分析其地下热水的特征、热储、热源、导热导水构造、排泄、形成机理等,在此基础上,将隆起断裂型分为变质岩式、岩浆岩式、背斜式、向斜式等四种成矿模式,将沉降盆地型分为裂隙孔隙式和裂隙岩溶式等两种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9.
滨海新区分布大量可改造的油田废弃井。通过分析研究区3口废弃井成功改造实例,结合区内地热赋存特征,探讨油区地热资源集约化开发保障措施。区内采用的“一采两灌”开发模式获取了回灌井瞬时回灌量最大64m3/h、稳定回灌井60m3 /h的试验参数,建立了石油井改造采灌示范工程,对今后滨海新区油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射孔目的层为新近系馆陶组Ⅲ段,预测改造后的石油井水温度55~70℃,单井涌水量50~80m3/h,能有效地实现采灌平衡,保证地热资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0.
滨海新区分布大量可改造的油田废弃井。通过分析研究区3口废弃井成功改造实例,结合区内地热赋存特征,探讨油区地热资源集约化开发保障措施。区内采用"一采两灌"开发模式获取了回灌井瞬时回灌量最大64m~3/h、稳定回灌井60m~3/h的试验参数,建立了石油井改造采灌示范工程,对今后滨海新区油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射孔目的层为新近系馆陶组Ⅲ段,预测改造后的石油井水温度55~70℃,单井涌水量50~80m~3/h,能有效地实现采灌平衡,保证地热资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杨伟光 《建井技术》2009,30(5):3-6,42
阐述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结合中煤第一建设公司科技创新情况,介绍了煤炭基建施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谋划与部署的具体内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SMA超弹性及减隔震器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影响SMA超弹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超弹性本构关系,总结了SMA超弹性阻尼器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种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及作用机制,布置方式和优化设计等,展望了SMA在减、隔震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岳云 《同煤科技》2012,(4):48-49
从投稿方式、审稿方式、作者群3方面,探讨了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移动变形等值线图是描述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分布的主要途径,但其绘制方法比较烦琐。为了克服该方法的不足,开发了VB和Surfer接口程序,将其绘图功能集成到地表移动变形预计应用程序中,实现了等值线的自动绘制,为预测结果的正确分析提供可靠的基础图件。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不仅减少了编程量,而且提高了作图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煤矿井下锚索规格普遍采用φ15.24mm和φ17.8mm,在地质条件复杂和地压大的条件下,锚索常出现拉断现象。为保证巷道支护稳定和安全,研制出φ18.9mm和φ21.6mm大直径锚索,使锚索最大承载力分别比φ15.24mm和φ17.8mm锚索提高12%和38%。对大直径锚索的研制以及对配套锚具和施工机具的研制进行了表述,同时对煤矿井下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工程投标报价方法的分析 ,对工程投标报价改革的方向及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影响SMA超弹性性能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超弹性本构关系,总结了SMA超弹性阻尼器在工程振动控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种阻尼器的减、隔震效果及作用机制,布置方式和优化设计等,展望了SMA在减、隔震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周义礼 《煤炭技术》2002,21(2):23-26
通过对选煤厂生产性质及工艺特点的比较与分析 ,深刻地阐述了大中型选煤厂集散式监控系统的设计内容与构成 ,系统配置及其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案例的剖析,提出了地应力、瓦斯压力是煤与瓦斯突出发生、发展的动力,而煤体(或岩体)的坚固性则是起阻碍突出发生的力。总结了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教训,提出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发生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丁海强 《煤炭技术》2006,25(11):87-88
风水沟煤矿通过科技创新,对煤炭运输及选煤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了煤仓旋流输送器、博后筛,对矿井和选煤厂主要运输设备进行了更新和改造使煤炭选运能力、块煤产率及煤炭分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内涵增效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