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向宁  江朋雨  吴英 《新食品》2007,(33):60-61
在白酒行业,没有一个板块的白酒像安徽酒那样以惊人速度崛起,也同样没有一个板块的品牌像部分徽酒那样成败转头成空。究竟是什么原因成就了上世纪甚嚣尘上的双轮池、种子酒、老明光、沙河王?又是什么原因让老明光与沙河王跌至破产边缘?当口子、高炉家、皖酒王、迎驾贡成为新世纪的宠儿时,沙河走进了资本大鳄浙江嘉得莱的视线之中。浙商将带给老沙河什么新活力呢?记者决定前去探个虚实。  相似文献   

2.
徽酒发家史     
向宁 《新食品》2007,(7):22-23
徽酒的发家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白酒营销史。正是基于“营销”二字带来的巨大现实利益,徽酒的战略模式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向宁 《新食品》2007,(7):24-25
经过营销洗礼的徽酒,实际上打的不是持久战,而是一场资源消耗战,这导致徽酒逐渐陷入“亚健康”危机之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刘彬 《新食品》2007,(10):14-14
作为中国白酒最活跃的板块之一,徽酒的不断探索创新,对白酒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业内有一些声音认为徽酒的营销技术优势被消解,品牌力不强,徽酒整体面临下滑危险。不可否认,现在有些徽酒成长路上受到了相当的压力,甚至有下滑。但是,我们认为,徽酒的成长基因仍然领先于行业。在现在和未来,徽酒必将对白酒行业的现在及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晋育锋 《新食品》2008,(23):22-22
近日,经与安徽省酒业协会联络沟通,河南省酒协组织省内16家白酒骨干企业主要负责人,组团前往安徽五家白酒企业考察参观。零距离接触徽酒,他们的变化让笔者打开了又一面天窗。笔者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徽酒了。徽酒的这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变化。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6.
肖竞 《新食品》2007,(7):36-37
尽管徽酒企业自身已开始承认重营销轻品牌存在的不足。但终端依然是白酒市场竞争的核心战场,徽酒的营销思路依然需要坚持。当然更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7.
向宁 《新食品》2007,(7):25-27
营销尤其是终端营销的先人一步,成就了徽酒。但随着终端竞争形势的变化,徽酒在品牌等层面的相对落后,过去的终端营销模式成为了吞噬徽酒发展后劲的黑洞。徽酒的底牌已然开始失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彭伟  邹番 《新食品》2011,(17):122-125
曾几何时,徽商广泛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甚至日本、泰国、葡萄牙等多个国家,其商业资本之巨,从业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可谓名噪一时,称雄中国商界数百年。而白酒行业素有“东不入皖,西不入川”之说,充分体现了徽酒在本地市场的强势。按道理说,徽商与徽酒的结合,应该可以无坚不摧,成就一批大商名贾。但事实是,运营徽酒的徽商中,没有出现一个像北京朝批、浙江商源、银基贸易、河北桥西这样的超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侯林辉 《新食品》2006,(17):17-17
终端营销经过几年的混战,2000年,徽酒军团在区域市场的崛起成为业界的亮点。分析它们成功背后的行业因素,是认识徽酒军团为什么做得风生水起的捷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新食品》2014,(17):38-48
有不少人认为,此轮白酒行业的大调整就是一场关于渠道的调整,对渠道掌控力强的酒企对市场的控制力就强。放眼全行业,终端掌控力强的企业受到此轮调整的负面影响相对较低,尤其在渠道运作上具有领先性的徽酒板块更表现出异于其他白酒板块的超强韧性,口子窖、古井贡、金种子、迎驾、宣酒等企业的销售业绩都表现得相对稳健,少数企业甚至稳中有升,都表现得相对稳健。  相似文献   

11.
《新食品》2008,(14):25-26
按照进攻的方式分配营销资源,长于攻而短于守,长期缺乏新的竞争力量,营销创新遇到阶段性瓶颈,导致徽酒呈现集体沉闷。  相似文献   

12.
彭伟 《新食品》2014,(3):76-77
2014年伊始,安徽省内白酒市场即已笼罩着硝烟味道。2013年中,于行业调整大势及省内各品牌势力范围重划的作用之下,徽酒一二线品牌新品频出,新一轮的争夺与求存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3.
彭伟 《新食品》2013,(19):159-159
2013年,整个白酒市场受一系列风波事件的困扰而略显萧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河酒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市的历史名酒却在此时逆势而归,凭借老品牌的历史积淀与创新的思维在徽酒阵营中率先扛起“打造新派徽酒”的大旗。  相似文献   

14.
2010年,迎驾贡酒稳扎稳打,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销售业绩位居安徽白酒界之首、全国白酒行业十强,连续十四年位居六安市第一利税大户称号,在强手如林的徽酒阵营中脱颖而出,被媒体界称之为徽酒中的“隐形冠军”。人们不禁要问,迎驾凭借什么取得了快速发展,超越了竞争对手?  相似文献   

15.
彭伟  张奇峰 《新食品》2012,(15):68-73
在白酒行业内素有“东不入皖,西不入川”的共识,究其原因,“西不入川”是在于川酒数量众多且品牌强大,市场空间十分狭小,除商超等少数渠道外,外来品牌几乎无法进入;而“东不入皖”则是因为外来品牌慑于徽酒地产品牌强大的终端拦截术和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即便是在全国市场上所向披靡的川酒,在安徽白酒版图上也是弃重就轻。  相似文献   

16.
肖竞 《新食品》2007,(7):29-29
实际上,最会“卖酒”的徽酒,在营销上一直就存在不足,并没有因为终端的发展变化,对其长期以来坚持的以酒店为中心的终端营销模式进行相应的变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刘彬 《新食品》2007,(7):27-28
徽酒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长期重视的营销,缺乏系统整合、缺乏适时创新,其实只是重视了营销4P之中的个别要素而已。[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彭伟 《新食品》2013,(10):86-88
市场的下行并没有让徽酒企业调整相应的营销策略,仍然采取高举高打的市场策略,妄图以阶段性战术手段实现对省内竞争对手的打压。但是。市场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的考题已然呈现。  相似文献   

19.
朱玉增 《中国酒》2005,(5):32-35
徽酒,即安徽的地产酒,虽然对于徽酒的起源我们还无从考证,但徽酒在中国的地产酒系中地位却跻身前三甲。  相似文献   

20.
以白酒为载体的中国酒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白酒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白酒工业旅游的新兴旅游业态。在比较借鉴国内白酒企业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上,从案例企业工业旅游的资源条件、开发现状及前景等方面,分析与探讨了徽酒工业旅游在开发战略起点、形象依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不足,并提出徽酒企业在加速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形成区域旅游圈、扩充徽酒工业旅游内涵、进行文化产业融合等建议,以期为徽酒酿造生产企业的主题工业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