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公共住房政策的一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弢 《时代建筑》1997,(3):41-44
安定社会的措施公共住房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并不只是兴建房子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安定社会的措施。在香港自从1953年12月的一场大火灾,烧毁了九龙石硖尾一带的寮屋区,使5万多的市民立刻变得无家可归。当时,香港政府采取了急救计划,兴建了一些安居的住所。从那时起,香港政府把公共住房变成了政府建设的计划。直至目前为止,香港的公共住房已照顾了半数的居民,解决了300多万人的居住问题。这也可说是世界上在公共住房方面数一数二的成就。试问,如果今天香港没有公共住房的设施,香港的社会绝不会有现在安定繁荣的景象。自1984年开始,…  相似文献   

2.
<正>香港楼市60年发展回顾香港政府介入住宅市场,由来已久。二战后,大量人口涌人,加上"九龙大火",导致20世纪50年代香港出现严重"房荒",迫使港府开始介入房地产市场,兴建"徙置住房",推行公共房屋制度。70年代初,港府又推出了"十年建屋计划",兴建公共住宅22万套,全部低价出售或出租,受益港人超过百万。80年代左右起,港  相似文献   

3.
曾艳 《现代装饰》2007,(2):25-25
Steve笑言自己每一步都是有计划的,1975中学毕业,人读香港大学建筑系,开始他的设计生涯,1978—79年于张刘建筑师事务所当建筑师助理,1981以优异成绩完成香港大学建筑学士学位课程,代表香港赴波兰参加国际建筑学生设计比赛,并获多项国际奖项。毕业后,1981—82年于王欧阳建筑师事务所当建筑师助理,并且在短短的时间内(1983年)获颁香港注册建筑师资格,在政府工作对于日后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因此1982-85年于香港政府屋宇署当测量师,其后1985—88年于其土集团任项目经理,  相似文献   

4.
应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工务局的邀请,建设部勘察设计司组织设计审查团于1999年元月11日赴港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在港期间,考察团分别走访了香港政府与工程建设管 理有直接关系的工务局、建筑署、屋宇署、水务署和香港建筑师学会及建筑师注册局、工程师学会及工程师注册局、测量师学会及测量师注册局。此外,还走访了香港顾问工程师协会、建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公屋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从1954年开始进行有计划的住房建设,到现在为止,已基本解决了房荒问题。本文通过详尽的数据,介绍了香港政府的居者有其屋计划、临时房屋计划的实施过程,以及建设中资金筹措、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香港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政府通过双轨制住房供应体系成功解决了广大市民的住房问题。香港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在解决中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问题及实现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宏观调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香港的经验可更深入的了解我国现阶段住房应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香港的社会公共住房被称为公营房屋,主要分为公屋和居屋两类:公屋是出租型公共住房,居屋是出售型公共住房。香港的公共住房覆盖面很广,且绝大部分是公屋,容纳了超过1/3的香港居民。政府的引导和措施对租赁性公共住房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政府免费拨地和向房委会注入资本,所以公屋租金一直能维持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3月27-31日,应香港建筑师学会邀请,中国建筑学会对香港建筑师学会进行了友好访问。在港期间,代表团出席了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坛和大奖颁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展览发布会等活动,分别与香港建筑师学会、澳门建筑师协会和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等进行了会谈,并与国内外建筑师代表进行了广泛交流。于3月28日举办的2015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学会与香港建筑师学会1994-1996三年合作协议中国建筑学会(ASC)与香港建筑师学会(HKIA)为增进相互了解与合作提高建筑师的职业质素与社会地位,经友好协商,拟在今后三年内,在以下方面进行合作:一建筑教育与评估:双方同意继续鼓励及推选建...  相似文献   

10.
《城市环境设计》2009,(11):124-127
香港科技园项目坐落于香港新界吐露港附近的白石角填海区,是香港特区政府在1999年确定的高科技投资项目。为此,香港政府全资成立了香港科技园公司(HKSTP),专职负责项目的筹划及兴建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住宅房型设计正在从“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方向迈进,着眼于“以人为本”的概念正逐步贯彻到设计工作中来。一个优秀的房型设计应该有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重视住户的灵活使用和可持续发展;保持合适的厅、室比例;注重厨房、卫生间的功能划分与面积分配;保持足够数量的储藏和阳台面积。改进、完善目前的住宅设计,逐步定型。做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同时,应不断开拓、探索新的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12.
罗意  许剑峰 《室内设计》2012,93(5):8-13
公租房自“十二五”成为建设重点以来,各城市都对其进行着大规模的建造。重庆公租房的质与量都走在全国前列,其建设量大、受众群体多、社会影响面广.在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公租房内部空间具有自身的特征,而该特征又影响着公租房设计的可持续性。本文从住宅适应性理论视角出发,结合重庆公共租赁房现状,揭示其内部空间适应性设计的必要性.从结构、套型、过渡空间和主要功能空间四个方面探讨公租房空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公租房内部空间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满足公祖房居住的多样性需求。  相似文献   

13.
郑松  李保峰 《南方建筑》2006,(10):74-76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在开窗上普遍忽视“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作者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并结合自己在夏热冬冷地区所作的大量实验和实践,对该地区住宅窗户设计进行了量化的分析.最后,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本文提出能够兼顾“夏热“和“冬冷“两种极端要求的住宅窗户的节能设计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及东亚地区,住宅生命周期呈短寿命型,大量处于设计使用年限内的住房被拆除,不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节约资源的原则.相当多的建筑被拆除是由于结构安全及其经质量问题所致,全面迅速地提高住宅品质是当务之急.住宅的全寿命高品质领先完整的住宅产业体系来实现,其中的住宅性能认定,既是住宅产品体系,又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制度.要总结和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制度,提高认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以促进住宅技术进步,提供全寿命高品质的住宅及准确的市场信息,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stimates an empirical model of new housing supply in Hong Kong based on the urban growth approach. The article introduces a new factor, space usage per person (SPP), to this model reflecting the quality of housing, the demand and supply aspects of the housing market, along with prices and other standard variables. SPP may also be used as a human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ndicator. Empirical result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that the introduced new factor exerts a strong positive influence on new housing supply, and that even a marginal change in the space usage pattern woul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housing supply. This suggests that non-price measures too should receive priority when estimating future housing development needs. Empirical estimates also suggest that a 10 per cent rise in real house prices leads to a 0.6 per cent increase in new housing starts and twofold rise in real house prices would increase the entire housing stock by 6 per cent.

  相似文献   

16.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based on craftsmanship. Quality control and assurance procedures applied in manufacturing cannot usually be readily applied in construction, where there are higher degrees of uniqueness in each project. One category of companies, industrialized housebuilders, is attempting to bridge some of the gaps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These companies prefabricate building modules for later assembly at the building site. Since they are wholly responsible for large parts of the building process, these companies have greater opportunities to control and improve quality in a more consistent way than ordinary construction companies. Thus, it could be hypothesized that the frequency and severity of defects should be lower in industrialized housing than in ordinary construc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presented here is to examine this hypothesis by measuring and characterizing defects in industrialized housing.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t two Swedish timber module prefabrication firms has been analysed through interviews, site visits and document reviews. Quality audits from three phases of the building process were compiled, analysed and categorized to provide statistical measures of defects in industrialized hous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se study companies are better in terms of product quality than conventional housing.  相似文献   

17.
回迁安置房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昆明市正在大力进行城中村改造,虽然从政策层面出台了不少有关回迁安置房的政策法规,但目前在设计层面还没有真正的举措,所以有关"城中村"改造中回迁安置房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设计只是关心指标是否达到,项目是否可以报规通过等硬性的指标,而很少有人关心到底适不适合回迁居民的居住与生活。该文通过对昆明市上东城回迁安置房进行现状调研分析并做出试验性改造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回迁安置房设计应该从回迁居民自身特点出发进行设计,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城市住宅建设进入新的高潮,十多年间在住宅设计观念,思想与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世纪之交的时期人们特别关注跨世纪新住宅设计。本文就此课题探讨设计观念,设计指导原则和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19.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新时代对社区规划的顶层设计指引,也是国外社区规划的魅力所在。国内的社区规划长期聚焦于对物质空间的刻画,但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居住环境品质关注度的提升,社区规划正逐步转型,但转型程度尚有待探索。以广州市早期及新建成的保障房社区为例,从居住环境品质的角度对规划实施成效及公众参与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保障房社区规划的制度设计与技术标准均有提升,规划编制与实施也更多地吸纳公众的意见。为社区规划的转型与社区共同缔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ree processes are examin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n equity of policies to privatise public housing in Hong Kong. These are changes in the inter-sectoral distribution of subsidies, changes in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and changes in access to public housing. It is found that housing subsidies have remained concentrated in the public rental sector, and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amenity of housing in this sector has actually increased.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has not sought to reduce eligibility for and access to public housing; the lengthy waiting list to join this tenure reflects increases in demand since the privatisation policy was introduced. Thus, unlike the experiences of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s policy to privatise public housing has not had a notably adverse impact on housing equity to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