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利 《丝绸》2003,(1):51-51
大豆纤维是以大豆蛋白质为原料,经湿法纺丝制成的再生蛋白质纤维,纤维的性能类似羊毛,厚实挺括、悬垂性好、手感柔软、光泽柔和、吸湿性好,由它和蚕丝混纺的交织物不仅保留的丝织物的风格,同时解决了易出汗渍和水洗后出折皱的问题,服用性能更好,是理想的高档面料。1 试验 材料:大豆纤维/蚕丝(50/50的原坯) 药剂:H2O2,NaOH,Na2CO3,Na3PO4,Na2SiO4(36°Be′)肥皂,氧漂助剂,精练剂,复合酶,洗涤剂,渗透剂 工艺流程:预处理→精练→氧漂 设备:松式平幅连续精练机 测试方法:白度 DSBD-1数字白度仪 …  相似文献   

2.
采用环氧氯丙烷与三乙胺对端氨基超支化聚合物进行改性,制备部分端基为季铵盐的超支化聚合物(HBP-QAC)改性剂,并对蚕丝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讨论HBP-QAC用量、Na2CO3用量、温度及时间对改性蚕丝织物活性染料无盐染色性能的影响。得到较佳的改性工艺:改性剂HBP-QAC用量5g/L,Na2CO3用量1g/L,温度50℃,时间40min,浴比1∶50。测试结果表明:改性蚕丝织物采用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可获得与未改性蚕丝织物常规染色相当的K/S值和染色牢度。  相似文献   

3.
莫代尔/牛奶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活性染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对莫代尔/牛奶纤维混纺针织物染色.通过测试染料的上染率、固色率、K/S值、强力和色牢度,探讨染料类型、染色工艺、染料用量对染色的影响;并优化了Cibacron FN型染料的染色工艺条件:Na2SO440 g/L,Na2CO312 g/L,固色温度65℃.  相似文献   

4.
大豆纤维与竹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染色工艺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大豆纤维与竹纤维(50/50)混纺针织物的酶精练和漂白工艺.分析了温度、时间、助剂用量、浴比对染色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确定大豆纤维与竹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染色工艺为:Cibacron FN染料2.0 g/L,元明粉20 g/L,碳酸钠13 g/L,温度70℃,时间60 min,浴比1:10.另外,还分析了生产中常见的疵病,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顾东雅 《针织工业》2014,(10):48-51
采用汽巴克隆FN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对菠萝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进行染色,测试并分析了染色温度、元明粉用量和纯碱用量等因素对染色织物K/S值和上染率的影响,同时测试了菠萝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的染色牢度。结果表明,菠萝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FN型双活性基活性染料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元明粉用量为40 g/L、纯碱用量为12 g/L、染色温度60℃、染色时间50 min、固色温度80℃、固色时间为30 min;染色后菠萝纤维与棉混纺针织物具有较好的耐摩擦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水洗色牢度。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豆纤维的特性,对大豆纤维棉针织物进行染整工艺试验。探讨双氧水、碱剂、温度及水质对前处理的影响;通过筛选染料、选择助剂及用量,对染色工艺进行优化。经过大生产实践,总结出大豆纤维棉针织物大生产工艺条件,前处理:H2O230g/L,纯碱2g/L,温度90℃;染色:采用活性染料,元明粉80g/L,纯碱25g/L;后整理:温度控制在120℃以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无盐染色助剂HBP-ECH对蚕丝织物进行改性,研究了HBP-ECH质量浓度、Na2CO3质量浓度、温度和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及改性蚕丝织物无盐染色效果。试验结果表明,HBP-ECH改性蚕丝织物用活性染料无盐染色,可达到常规染色的K/S值,且染色后色牢度较好,色光变化小。HBP-ECH对蚕丝织物合适的改性工艺为:HBP-ECH质量浓度为8 g/L、Na2CO3质量浓度为1.5 g/L、改性温度为60℃,时间60 min,浴比1︰50。  相似文献   

8.
据《纤维科学》1984年第6期报道,日本通过对蚕丝针织物的原料加工、编织工艺、织物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指出:蚕丝针织物具有手感好、光泽柔和、售价高等特点,但其  相似文献   

9.
探讨双氧水对牛奶纤维针织物的漂白工艺,以织物白度、织物顶破强力为评价指标,优化了双氧水和还原剂漂白的工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维纶基牛奶纤维双漂工艺,发现双氧水→二氧化硫脲漂白法效果最佳。通过分析活性染料、酸性染料、毛用活性染料、阳离子染料、分散染料等染料对维纶基牛奶纤维的染色,并与羊毛、丝绸和大豆纤维的染色性能作比较,初步探讨其染色性能。  相似文献   

10.
大豆纤维针织物导湿透汽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其  冯勋伟 《纺织学报》2001,22(3):148-150
通过对大豆、丙纶、涤纶、锦纶、腈纶和蚕丝针织物进行毛细效应,润湿面积以及透汽性试验,通过多项指标综合比较,发现大豆纤维针织物有较好的导湿性和奶好的透汽性。  相似文献   

11.
黑色活性染料对大豆纤维针织物的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纤维采用活性黑染料染色,其染料选择性、提升性、乌黑度和工艺条件对染色深度影响怎样?本文作者采用几只活性黑染料对大豆纤维针织物染色,比较了它们的提升性能和染色试样的乌黑度,讨论了染色工艺条件对染色深度的影响。结果是:采用Cibacron黑LSJ-N和黑W-NN染色,具有提升性能好、乌黑度高、耐洗和耐摩擦牢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波 《印染》2007,33(20):19-20
介绍了大豆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两步法前处理工艺。比较了大豆蛋白纤维/棉混纺针织物的传统染色工艺和使用代用碱的新型染色工艺。提出了生产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针织工业》2013,(1):72
根据蚕丝天然蛋白质纤维的吐丝原理,利用仿生学制成了高蛋白质牛奶纤维;研究了活性红LFG对牛奶纤维的染色工艺;通过对上染率和K/S值的测定,分析了染色温度、染色时间和碱剂用量对染色效果影响。最终  相似文献   

14.
选用三只L型活性染料安诺素黄棕L-F,安诺素红L-S,安诺素藏青L-3G用于蚕丝织物染色。探讨了染色方法、Na2CO3质量浓度、NaCl质量浓度、固色温度和时间对染色织物K/S值的影响,测试了染色织物的色牢度。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先酸后碱法用于蚕丝织物的染色,染色织物可获得较高的K/S值;当染料质量浓度为0.2 g/L时,最佳染色工艺为染色pH4,Na2CO31 g/L,NaCl 20 g/L,固色温度50℃,固色时间60 min左右,染色织物的耐洗、耐摩擦色牢度均在3级以上。  相似文献   

15.
苗志芳  李会 《印染》2007,33(12):13-15
探讨了牛奶蛋白纤维/粘胶混纺针织物的Cibacron FN染料溢流染色的工艺条件。试验得出的优化工艺为:染色温度70℃;保温时间60min;Na2SO4用量染浅色时8~13g/L,染中色时15~40g/L;Na2CO3用量染浅色时3~8g/L,染中色时10~15g/L。对染色中存在的白度不稳定、折皱、色光不一致,以及色花、色点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办法。大车试验结果表明,用Cibacron FN染料在溢流染色机上对牛奶蛋白纤维/粘胶混纺针织物进行染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杨宏林  张晓平  蔡再生 《印染》2006,32(22):11-14
测试了维纶基牛奶蛋白纤维的理化性能;探讨了双氧水漂白维纶基牛奶纤维工艺中各单因素对织物白度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以白度、强力和蛋白质流失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维纶基牛奶纤维的最佳漂白工艺:H2O2 10g/L,Na2SiO3 5g/L,Na2CO3 3g/L,温度70℃,时间30min。  相似文献   

17.
大豆纤维织物摩擦、弯曲和悬垂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通过对大豆纤维织物,棉织物,蚕丝织物进行摩擦性能,弯曲性能,悬垂性能试验,用具体数据分析,比较大豆,蚕丝,蚕蛹,棉纤维机物和针织物的摩擦,弯曲,悬垂性能,发现大豆纤维织物摩擦,弯曲,悬垂性能优于蚕丝,棉纤维织物,次于蚕蛹织物。  相似文献   

18.
《广西轻工业》2015,(9):101-102
对汉麻/棉/涤网孔针织物(Han/C/T)通过用碱处理、常规染色、预碱法染色,得出碱处理工艺能改善织物染色效果。经碱处理后,进行预碱法染色,织物染色效果改善明显。经正交实验得出优化工艺为染料2.5%owf,Na2SO4:30g/L,Na2CO3:10g/L浴比l∶50,90℃×50 min,接近纯棉织物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选用Lanasol染料对牛奶蛋白纤维进行染色,通过对电解质及固色碱的复配,探讨了牛奶蛋白纤维低盐低碱染色的可行性,并优化了染色工艺。研究表明,采用10 g/L复配电解质Na2SO4/K2SO4(质量分数比1∶1)和2 g/L复配固色碱剂NaOH/KOH/Na2CO3/K2CO3(质量分数比1∶1∶1∶1)染色的牛奶蛋白纤维,上染率和K/S值均与常规工艺相当,且减少了Na2SO4和Na2CO3的用量,纤维蛋白质损失少。  相似文献   

20.
对汉麻/棉/涤网孔针织物(Han/C/T)通过用碱处理、常规染色和预碱法染色,得出碱处理工艺能改善织物染色效果。经碱处理后,进行预碱法染色,织物染色效果改善明显。经正交实验得出优化工艺为:染料2.5%(owf),Na2SO4用量30g/L,Na2CO3用量10g/L,浴比l∶50,90℃×50 min,接近纯棉织物染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