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确提出生产发展、村容整洁和建立区域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理论及景观格局方法,对我国典型人地矛盾突出的农业—乡镇企业区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1996—2005年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沟镇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消长变化,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景观格局进一步协调,生态景观基质仍是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始终是景观中最大的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观动态控制、景观分层控制等乡村土地利用的景观协调方法。  相似文献   

2.
煤矿区土地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春花  杜培军  谭琨 《煤炭学报》2012,37(6):1026-1033
以徐州市西矿区2000,2005和2010年Landsat TM/E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采用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遥感影像进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土地覆盖变化分析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探讨了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地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近10 a来耕地始终占据矿区土地覆盖的主导类型,其次为建设用地,因此两者之间以及与其他类型的转化成为矿区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部分。未利用土地的土地覆盖变化幅度和年变化率最大,成为矿区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先增加后减少,水体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采矿造成地面塌陷导致积水的形成,林地面积前期变化极小,后期增加。2000-2010年间,矿区景观类型中的建设用地、耕地以及未利用土地经历了一个由大破碎度到小破碎度、再由小破碎度到大破碎度的过程,矿区内各景观的聚集度在2005年达到最高,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矿区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1995—2015年广州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讨空间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长,其余景观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面积减少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耕地、林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景观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花都、白云、黄埔、番禺和增城西南部;景观类型变化与高程、坡度、离地铁和主要道路距离呈反比,与离城市几何中心距离呈倒“U”型关系;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受离地铁距离的影响,草地变化主要受高程、坡度的影响,离主要道路距离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较大;景观类型在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下比单因子决定力下更易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矿区各期的土地利用图上的各景观类型进行面积统计,根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数据分析露天矿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根据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指导性的原则。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数学方法,计算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通过对土地景观类型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率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的研究,反映了露天矿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特点,同时在矿区土地复垦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技术、规划、资金、管理、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利于创建持续性的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安太堡露天矿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土地复垦的原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矿区各期的土地利用图上的各景观类型进行面积统计,根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数据分析露天矿区景观格局的变化,根据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指导性的原则。采用实证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数学方法,计算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通过对土地景观类型的总变化率和年变化率及景观类型的转移量的研究.反映了露天矿区土地景观类型变化的特点,同时在矿区土地复垦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技术、规划、资金、管理、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以利于创建持续性的矿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1987—2014年兖州煤田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兖州煤田部分矿区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1987—2014年矿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2003年以后景观破碎度开始增加,景观类型转化以耕地转向未利用土地、建设用地与水域,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为主要转化方式。地下高强度开采、地面复垦和工程建设是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采煤沉陷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幸丽  高均海 《矿山测量》2009,(4):57-59,63
在GIS支持下,以1993、2000和2007年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景观/斑块类型面积、斑块个数、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分维数、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蔓延度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标,从类型和景观水平对采煤沉陷区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南湖沉陷区在最近15年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设用地、耕地为主导的区域景观被打破,形成了以建设用地、水域、林地为主导的区域景观格局;开采活动和人为土地复垦是造成采煤沉陷区景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伊敏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伊敏矿区1975年、199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对其景观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伊敏煤矿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975—2010年伊敏矿区草地面积一直在下降,由1975年的87.99%下降到2010年的75.03%;工矿地面积逐渐增加,由1975年的0 km2增加到2010年的19.63 km2。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伊敏矿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连接性降低,景观中优势类型的面积比例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渐降低。1975—2010年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伊敏矿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升高,草地的生态风险指数最大,林地、工矿地、耕地、住宅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风险均有增加。草原区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邳州八义集镇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整理规划图为主要信息源,用南方CASS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运用斑块数量、连通性指数、破碎度指数以及耕地利用景观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了霍连高速公路建设对八义集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和耕地利用景观质量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景观生态保护型土地整理与复垦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1.
农村违法占地建房问题已经成为土地利用监管急需破解的难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查找对策、有效遏制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现象的发展势头,对于减轻耕地保护压力、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缓解用地矛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当前农村违法占地建房的几个特点,深刻剖析了出现大量违法占地建房现象的原因。结合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制度改革趋势,以及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提出了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积极引导农民改进建房模式、不断创新土地执法监察机制等破解农村违法占地建房难题的4项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开创土地整理工作新局面的大好时机。本文分析了当前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时代背景、经济条件和整理潜力,提出了应注意做好统筹规划、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试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启 《资源与产业》2008,10(5):28-31
总结了现阶段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背景,提出了土地整理能有效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村文明建设、改善农村“脏”、“乱”、“差”和农村社区民主管理等,为落实和完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提出应通过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整理规划、建立土地整理专项基金、加强土地整理的统一领导、注重土地整理的检查验收、加强土地整理法制建设等措施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王兰  侯敏  王金星 《资源与产业》2009,11(2):121-125
根据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11000地形图、土地调查数据等基础资料,从总体规划角度,建立空间资源区划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空间资源区划。以此为基础,结合规划区的城镇体系、产业现状、景观生态结构,进行空间利用区划,划分为城乡建设发展区、乡村畜牧业发展区、主导产业发展区与生态发展区。最后,通过城市增长理论与土地利用情况,对城市的空间扩张提出管制要求,充分应对城市空间发展导向问题,为锡林浩特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阐明了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必要性,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和水资源利用紧张度增加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土地整理对象、土地整理项目执行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土地整理项目中景观生态设计、土地整理项目后续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土地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优化对策,为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矿粮复合区农田恢复与污染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梅臣  胡振琪  刘爽 《金属矿山》2008,38(9):119-122
矿粮复合区农田恢复与污染防治,是中国当前土地复垦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几十年的土地复垦经验与研究进展,国家发展的需要,当前中国矿粮复合区存在的问题,提出矿区农田恢复工程与固体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环境质量影响方式,复垦农田景观格局标准和复垦农田生态立体集约化模式;针对农田恢复工程中机械使用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主要机械施工中应采取的环保措施;阐述了农田无污染充填与动态充填技术及环境保护要求,并提出复垦农田生态重建质量控制措施,以促进矿区农田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ESV的如皋市土地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基于ESV的LUCC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运用到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当中,并对其运行结果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如皋市1997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对比情况,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评价LUCC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如皋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贡献较大的有废物处理、水源涵养、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贡献率依次递减;与1997年相比,2006年如皋市ESV有所降低;园地、水域、沙地等未利用地的减少是造成整体ESV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2006年如皋市各镇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将其分为重要、 比较重要、一般地区3个等级,运用GIS空间制图功能,绘制如皋市土地生态分区图,为如皋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对北京市海淀区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的实施成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评价,提出在海淀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地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研究结论表明在海淀区新一轮规划中应坚持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城乡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基于1997-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联。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重庆市第一产业比重与农用地面积呈同质减少趋势;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但“一圈”与“两翼”地区两者的关联函数不同;二、三产业的边际城镇用地呈波动性递减趋势,说明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渐提高,但区域异质性明显。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发展呈现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应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调控土地利用配置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