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喷墨打印镓金属液滴撞击固体表面时会产生空气夹带,造成气泡沉积出现喷墨打印导线不互联现象,深入理解气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为消除气泡,提高打印导线互联性,本研究使用Ansys Fluent软件,采用VOF耦合水平集方法,建立了二维镓金属双液滴撞击固体铜基板过程的仿真模型,研究了水平壁面温度、双液滴间距、倾斜壁面角度、倾斜壁面温度等参数对金属双液滴撞击固体壁面形成气泡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水平基板,在不同基板温度下气泡的大小呈现双向变化,金属双液滴间距的增加更有利于液滴铺展。当金属双液滴间距S=D0-2.38D0时,有气泡形成;当S=2.38D0-2.5 D0时,液滴铺展出现断裂,且气泡随温度的增加没有明显变化;当金属双液滴间距S=2.6 D0时,随着温度的增加不再产生气泡,此时喷墨打印液滴表现出最佳精度,提高了打印导线的互联性。对于倾斜基板,使用参数韦伯数(We )和参数(K )表征金属双液滴形成的气泡,当撞击倾斜壁面韦伯数We>15、K>0. 035时,液滴会在固体表面上形成气泡;当We>16、K>0.04时,形成的气泡直径随壁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当15<We<16、0.035<K< 0.04 时,液滴出现铺展断裂,并且气泡直径随着壁面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当5<We<15、0.015<K<0.035时,液滴铺展断裂且气泡直径变大;当We<5、K<0.01时,液滴在基板形成的气泡消失,此时为喷墨打印液滴的最佳精度,可提高打印导线的互联性。该研究为优化喷墨打印金属液滴的工艺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有望在实际应用中消除气泡,进一步提高喷墨打印导线的互联性。  相似文献   

2.
《矿冶》2018,27(6)
广东某硫铁矿选矿废水COD偏高,达到220mg/L,采用酸改性粉煤灰作为非均相Fenton氧化法的催化剂对该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4,改性粉煤灰投加量20g/L,Fe<sub>2 </sub>投加量1.57mmol/L,H<sub>2</sub>O<sub>2</sub>投加量9.43mmol/L,反应时间为40min时,废水中COD的去除率可达92%以上,取得了很好的降解效果。该法能够提高H<sub>2</sub>O<sub>2</sub>的利用率,且反应时间较短,是一种有效的选矿废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镍层状氧化物LiNiO2具有高理论比容量和相对低廉价格,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之一。当LiNiO2正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时,其循环稳定性无法满足要求,需经改性后才能得以应用。采用固相法合成了Nb掺杂的层状LiNi1-xNbxO2x=0.005、0.01、0.015)正极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了Nb掺杂量(摩尔百分比)对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恒电流间歇滴定和交流阻抗测试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Nb元素掺杂量的提高,LiNi1-xNbxO2材料的晶格晶面间距逐渐扩大,一次颗粒尺寸逐渐减小。在LiNiO2材料中引入Nb5+离子,提高了LiNi1-xNbxO2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并通过稳定晶体结构,抑制了Nb掺杂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相变,有利于其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当Nb掺杂量为1%时,LiNi1-xNbxO2材料表现出较好的倍率性能,在10 C大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34.1 mAh?g-1;随着Nb掺杂量的增加,LiNi1-xNbxO2材料循环稳定性同步提升,当Nb掺杂量为1.5%时,LiNi1-xNbxO2材料经15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3.3%,远高于未掺杂LiNiO2样品的36.2%。表明,Nb掺杂可改善LiNiO2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为其在下一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质量检测与分析、夜视、生物组织成像、植物生长调控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宽带近红外光源在这些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通过荧光材料转换实现宽带近红外LED光源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u2-xAl4SiO12:xCr3+x=1%—13%)荧光粉。研究结果表明,CaLu2-x Al4SiO12:xCr3+荧光粉在423 nm的蓝光激发下,光谱覆盖了650—1000 nm范围,荧光粉的发射峰值位于752 nm,半高宽有167 nm。当Cr3+离子掺杂浓度为5%时,量子效率达到了60.9%。同时,CaLu2-xAl4SiO12:xCr3+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373 K时的发光强度为室温下的60.6%。此外,将CaLu2Al4SiO12:Cr3+荧光粉与蓝光LED芯片结合,制备成近红外LED器件,在450 mA电流的驱动下,近红外输出功率可以达到22.69 mW。因此,CaLu2-xAl4SiO12:xCr3+荧光粉在近红外光谱的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钐(Sm)性能优越,使其在核电中有一定的应用,而使用熔盐电解方法制备钐合金具有实际意义。在温度750℃,使用三电极,以NaCl-KCl作为电解质,SmCl3作为材料,运用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研究Sm3+在NaCl-KCl-SmCl3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Sm3+在W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是得到1个电子的过程,其电子转移表达式为:Sm3++e-=Sm2+,反应是准可逆反应,且没有发现其他电子转移行为;Sm3+在W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是以扩散为控制步骤,且Sm3+在NaCl-KCl-SmCl3熔盐体系中的扩散系数为4.045×10-5cm2/s。  相似文献   

6.
第1期粉末冶金温压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李元元,肖志瑜,倪东惠,等(1)从ICTp看塑性技术的发展···················································……孙友松,章争荣,刘明俊,等(9)中铬合金耐磨钢的研发与应用··,···············,································……李卫,林怀涛,袁军平(15)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速广东钢铁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聪  王为振  常耀超  李云 《矿冶》2015,24(5):72-75
本文对采用SO2-空气法处理氰化渣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考查了反应时间、初始pH、CuSO4添加量及Na2S2O5添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浆浓度45%,初始反应pH≈10.5,CuSO4添加量0.37kg/t渣,Na2S2O5添加量0.5g/L,反应时间3h的条件下,可将调浆溶液中CN-降至0.01 mg/L,具有较好的除氰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邯钢现有生产所用的四种矿粉,配矿得到不同SiO2含量的球团矿,运用一系列的实验方案和检测手段找出邯钢球团矿最优的抗压强度和冶金性能下的SiO2含量,并探究了不同SiO2含量对邯钢球团矿的抗压强度和冶金性能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SiO2含量在3%时所生产的球团矿抗压强度最强,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球团矿的抗压强度下降,但试验所得到的球团矿均在2000N以上;SiO2含量在3%时,还原度最高,达到了83%,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球团矿的还原度下降;SiO2含量在3%时,低温还原分化率最大,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球团矿的低温还原分化率趋于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是太大;SiO2含量在3%时,软化温度最高,熔滴温度区间最窄,熔滴性最好,随着SiO2含量的增加球团矿的软化温度下降,熔滴温度区间变宽,熔滴性能变差。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结合固相烧结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复杂尖晶石结构(空间群为P4332)的Li2Mn1-xZnxTi3O8(x=0,0.1,0.5)负极材料。研究了Zn部分取代Mn对Li2MnTi3O8材料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Zn取代之后,Li2MnTi3O8材料的晶胞体积以及晶粒尺寸有明显的降低,然而颗粒大小却没有显著的变化。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Zn取代对改善Li2MnTi3O8材料电化学性能非常有利,在0.1C倍率条件下进行充放电, 50次充放电循环之后,Zn取代之后的材料放电容量为269mAh/g(Li2Mn0.9Zn0.1Ti3O8),298mAh/g(Li2Mn0.5Zn0.5Ti3O8),且都在第一次循环之后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1C倍率条件下充放电36次,材料的放电容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湿法炼锌废电解液在冷冻结晶除镁时会生成大量ZnSO4?7H2O和MgSO4?7H2O组成的结晶产物,采用中和水解法实现结晶产物中锌、镁的分离回收。根据配位化学热力学平衡原理,绘制了298K时Zn2+-Mg2+-H2O系热力学平衡图。结果表明:在pH为6.0~12.0范围内,锌离子优先沉淀析出;pH=8.0时,Zn(OH)2(s)的条件溶度积pKs=15.6,溶液中[Zn]T≤1.0×10-5mol/L。实验数据表明,在温度60℃、pH为7.0、反应时间80min的最优条件下,锌沉淀率达到100%,镁不沉淀;硫酸镁溶液经蒸发结晶得到MgSO4?6H2O,沉锌产物经稀硫酸浸出获得硫酸锌溶液和石膏产品。  相似文献   

11.
电解水制氢是一种清洁、高效和安全的技术,极具发展潜力的制氢手段。电解水制氢过程中,阳极析氧(OER)和阴极析氢(HER)动力学缓慢,需要较高的过电位突破能量壁垒,导致耗能较高。高效OER和HER催化剂的使用是提高电解水效率的关键,开发高活性、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OER和HER双功能电催化剂,可极大促进电解水制氢的产 业化发展。钙钛矿氧化物(结构式ABO3)电催化剂具有储量丰富、结构与成分易调控等优点,在电催化水分解制氢催化剂的研究中广受关注。钙钛矿氧化物的B位离子掺杂是增强其电催化活性的常见策略,合理选择B位掺杂元素的种 类和含量,不仅可调控钙钛矿氧化物的晶体结构、获得更高的催化活性,还可赋予其双功能催化性能。以La0.8Sr0.2CoO3-δ钙钛矿氧化物为原料,通过高价Mo离子掺杂,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了La0.8Sr0.2Co1-xMoxO3-δ(LSCM,x=0、0.05、0.1、0.2)系列钙钛矿材料,研究了Mo掺杂量(质量分数)对钙钛矿材料电催化析氧和析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少量Mo元素,不会改变LSCM的物相和微观形貌,但可有效提升OER和HER的催化活性,其主要原因是Mo掺杂改变了Co的价态、氧空位和晶体结构对称性。适量Mo元素掺杂对LSC钙钛矿氧化物的析氢和析氧性能均有提高,但随着Mo掺杂量增多,LSCM的OER和HER催化活性均开始下降。当Mo质量分数为5%时,La0.8Sr0.2Co0.95Mo0.05O3-δ(LSCM-5)具有最优异的OER和HER催化活性,在10 mA?cm-2电流密度下,OER和HER过电位分别为457和320 mV,Tafel斜率分别为89和32 mV?dec-1。本研究证明,B位Mo掺杂,对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析氢和析氧双功能钙钛矿氧化物电催化剂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亚氧化钛电极TinO2n-1(4≤n≤10) 具有环境友好、导电性好、耐强酸强碱、析氧电位高等优异性能,在电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领域中极具应用潜力。采用自制的亚氧化钛块体电极,研究该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及其对多种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的降解效能,并表征该电极的组成和表面形貌。结果表明:该块体电极为表面多孔结构,电极表层的主相为Ti4O7,电极的粗糙系数约为500,能为电化学反应提供较大的活性比表面积;同时,其电化学电位稳定窗口可高达3.6 V,电化学交换电流密度为4.606×10-2 mA?cm-2,均高于DSA电极(2.3 V和1.861×10-2 mA?cm-2);此外,该块体电极及DSA电极的电化学氧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过程均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且反应动力学常数k亚氧化钛=2.0 kDSA。利用亚氧化钛块体电极对多种工业废水,如垃圾渗滤液、金属冶炼厂的残余液等样本进行了降解处理,上述废液的化学需氧量(CODCr)去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表明该电极装置能有效地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13.
〔采矿部分〕 扩‘·矿山技术经济、企业管理·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办好群采矿山 —冶金部副部长徐大拴在全国中小铁矿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摘要)·································……巩固老区,发展新区,开创群采矿山新局面...............................................................……本刊抓管理,上等级,把攀矿办成第一流现代化矿山企业·········-··········……攀枝花冶金矿山公司刘正和重视石灰石、白云石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碳点(CDs)在固态或聚集状态下荧光猝灭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机物复合的碳点固态荧光策略。以柠檬酸和乙醇胺为原料合成的青光碳点溶液(C-CDs)及水稳定性良好的氟铋钾(K0.3Bi0.7F2.4)为基质,在室温下通过共沉淀法复合制备C-CDs@K0.3Bi0.7F2.4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RD、TEM、FT-IR和XPS等表征手段,证明了C-CDs附着在K0.3Bi0.7F2.4纳米粒子上。此外,还研究了C-CDs@K0.3Bi0.7F2.4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C-CDs@K0.3Bi0.7F2.4纳米复合材料不仅能够在波长450 nm激发下发射出555 nm黄色荧光,而且在125 ℃下还能保持初始强度的55%,说明共价键复合的C-CDs@K0.3Bi0.7F2.4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该研究不仅为CDs基荧光粉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也展现了CDs在照明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室温铁磁性四方超结构Sr3ErCo4O10.5+δ多晶。用XRD、SEM表征1025-1200 ℃内7个不同烧结温度制备的多晶样品的结构及断面形貌, 1025 ℃时,Sr3ErCo4O10.5多晶结晶完成,出现杂相Er2O3;随烧结温度提高, (103) (215)超结构峰强度增大,杂相逐渐减少,Sr3ErCo4O10.5+δ晶粒长大、气孔减少、晶格完整性提高;1160 ℃时,超结构峰强度最高,杂相完全消失,有序化程度最好;随烧结温度继续提高,超结构峰强度降低,有序化程度减弱,颗粒表面出现Er2O3;TG-DSC表明多晶在1025-1200℃吸氧(δ)并逐步完成有序化,碘滴定进一步确定多晶氧化学计量比随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160℃制备多晶,300K电阻率~0.09 Ω.cm;多晶铁磁-顺磁转变温度(Tc)为332 K;M-H曲线进一步证明多晶具有室温铁磁性,并在332K时发生顺磁-铁磁转变。  相似文献   

16.
赵春 《矿冶》2020,29(6)
我国某铀矿山废水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废水中主要污染成分为铀,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铀,并进行了相关条件试验,条件试验内容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型号选择、树脂吸附、淋洗和合格液沉淀等条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该铀矿山废水中铀,工艺可行,处理后废水中铀浓度≤0.3mg.L-1,且废水中铀得到回收利用。试验用408(II)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吸附,用1M NaCl + 5 g.L-1 NaHCO3作淋洗剂进行淋洗,淋洗效果好;树脂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8 mg U.mL-1R,淋洗合格液中铀浓度峰值>20 g.L-1,贫树脂残余铀容量<0.5 mgU.mL-1R,沉淀回收得到的“111”产品达到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如植物工厂的快速发展对植物照明的需求不断扩大,发光强度高、热稳定性良好的深红色荧光粉是LED人工植物照明光源的关键材料。为研究Eu3+在CaLu2-xAl4SiO12基质中的发光性能,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新型CaLu2-xAl4SiO12:xEu3+x=0.1、0.3、0.5、0.7、0.9、1.1)荧光粉,通过多种表征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荧光性质及热稳定性能,并初步探究了CaLu2-xAl4SiO12:xEu3+在植物照明领域应用的可能性。通过XRD、Rietveld结构精修、EDS能谱和元素分布分析发现, Eu3+成功进入了CaLu2Al4SiO12基质中。荧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711 nm光的监测下,样品在280—500 nm范围出现了Eu3+的特征f-f跃迁吸收峰;在394 nm光的激发下,样品在550—750 nm范围出现了Eu3+5D0-7FJ J=0、1、2、3、4)跃迁发射,其最强发射峰位于711 nm(5D0-7F4)处,Eu3+的最佳掺杂量x=0.5;Eu3+的荧光寿命衰减曲线和荧光发射光谱,证明了Eu3+在CaLu2Al4SiO12基质中只占据一个晶体学格位;CaLu1.5Al4SiO12:0.5Eu3+荧光粉在423 K下的发射峰积分强度为室温下的91.75%,表明了该荧光粉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CaLu2-xAl4SiO12:xEu3+的深红色强发射峰位于711 nm处,与植物的光敏色素(PFR)吸收波段相吻合,表明CaLu2-xAl4SiO12:xEu3+是一种潜在的可用于LED植物照明的荧光粉。  相似文献   

18.
Inconel 718高温合金是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核心材料,其表面通常制备有铝化物涂层,起到提高抗氧化和热腐蚀性能的作用。理解铝化物涂层的高温氧化行为,是提高部件抗高温氧化能力的关键。采用化学气相沉 积(CVD)技术,在Inconel 718高温合金表面制备了铝化物涂层,在大气环境、950 ℃条件下开展了恒温氧化测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X射线能谱等手段,研究了其高温氧化行为,并与Inconel 718高温合金进行对比。结果表明:In-conel 718高温合金表面制备的CVD铝化物涂层,其表面粗糙,具有双层结构。外层为富含Ni和Al元素的β-NiAl层,平均厚度为14.1 μm,内层为富含Fe和Cr元素的σ相与富含Nb、Mo和Fe元素的Laves相共存的互扩散层,平均厚度为5.9 μm 。恒温氧化后,Inconel 718高温合金表面氧化生成了Cr2O3膜,而CVD铝化物涂层表面氧化生成了α-Al2O3膜。Cr2O3膜和α-Al2O3膜的生长都遵循抛物线型生长规律,Cr2O3膜的生长速率常数为0.86 μm?h-1/2,α-Al2O3膜的生长速率常数为0.15 μm?h-1/2。此外,观察发现Inconel 718 高温合金发生了内氧化,而 CVD铝化物涂层未出现内氧化,两者氧化行为差异的原因在于CVD 铝化物涂层中的β-NiAl相,其氧化生成均匀、连续、致密的α-Al2O3 膜,阻止了内部金属发生进一步氧化。本研究揭示了Inconel 718高温合金和CVD铝化物涂层的抗高温氧化作用机理,为Inconel 718高温合金用高抗氧化性CVD铝化物涂层的制备及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合成稳定高效的纳米酶代替传统天然酶是目前酶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采用适合大规模制备的溶液共沉淀法,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种稳定的单斜相α-Ag3VO4纳米线,其长度约为40 μm、长径比可达80(40 μm/500 nm)。同时,研究了单斜相α-Ag3VO4纳米线类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该纳米线具有广普的类氧化酶活性,对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邻苯二胺(OPD)、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三种底物均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另外,系统研究了pH、反应时间及催化剂和底物浓度对单斜相α-Ag3VO4纳米线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酸度有利于体系双电子转移过程的进行,钒酸银纳米线的类氧化酶活性与催化剂和底物浓度正相关。利用经典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了α-Ag3VO4纳米线催化TMB氧化的动力学参数和基本规律。研究发现,其米氏常数(Km)为0.69 mmol·L-1,最大初始反应速率(Vmax)为1.8×10-7 mol·L-1·s-1,纳米线可以有效吸附并活化溶液中的分子氧,真实氧化剂为超氧自由基和单线态氧。在抑制酶促反应模式下,探索了α-Ag3VO4+TMB体系作为传感平台定量检测生物小分子的能力,结果发现该系统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响应,检测限为6.9 μmol·L-1。基于钒酸银纳米线的类氧化酶活性,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灵敏地检测抗坏血酸的比色法。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表面粗糙度的基板显著影响其溅射膜层的微观形貌、电阻以及残余应力,同时其本身的制备成本也相差甚远。选择表面粗糙度适合的基板,能够在保证产品性能良好、可靠性高的同时,兼顾生产成本的有效调控。基于实际生产考量,通过磁控溅射工艺制备两种Ti、TaN功能薄膜,系统性评估了表面粗糙度大范围梯度(Ra=20—1000 nm)变化的氧化铝基板对溅射膜层的影响,包括镀膜前后表面粗糙度、室温电阻率以及电阻温度系数(TCR)。结果表明:当基板表面粗糙度Ra<350 nm,镀膜后Ra无显著变化;当Ra>350 nm,随着基板Ra增加其镀膜后Ra显著降低;不同于Ra,镀膜后功能薄膜层Rz明显低于基板值;Ti、TaN薄膜电阻率,随基板Ra的增加而增大;TaN功能薄膜TCR随基板Ra值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负偏明显并保持在-500×10-6—-550×10-6-1 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