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可步行性是建成环境支持和鼓励行走程度的综合性指标。目前,国内尚未开发和应用一种本土化的对可步行性进行测度的方法。首先,在研究总结国外可步行性测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宏观层面的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再利用街景图像识别技术,建立微观层面的可步行性测度方法,从而实现对不同空间分析单元进行可步行性的测度。进而,利用SPS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可步行性与居民步行特征之间的相关性,验证其有效性。最后,根据可步行性测度方法的有效性检验结果,对大连市行政街道的建成环境进行可步行性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的可步行性呈现中部地区高,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选取大庆市设施布局、路网形态各异的老龄化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可步行性展开研究。宏观与微观层面建立社区可步行性综合测度模型,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的测度评价;中观层面应用步行指数的方法对设施分布及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步行性综合测度模型和步行指数可以较好的反映社区的可步行性;土地利用多样性、路网结构方式、设施分布及步行环境质量等因素都影响社区步行友好水平。建议:对于社区规划:构建合理路网结构,增加社区用地多样性,打造良好步行环境,提升老年人步行舒适性和愉悦性。对于建成社区:调整现有道路空间,优化停车空间和停车方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测度方法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居住区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居环境空间,但车行优先理念指导下的“封闭社区”模式为城市发展带来困境;存量发展导向下,城市形态向步行优先转变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在构建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步行需求层级基础上,探讨一种全面、便捷的可步行性环境分析方法。以回龙观住区为对象,分析内容分为住区规划与街道设计2个层面,共7类因素,前者侧重客观物质环境,包括土地利用多样性、道路连通性、日常服务设施可达性;后者侧重主观步行环境体验,包括安全性、连续性、舒适性、愉悦性。方法上,通过测绘、POI下载、问卷等多种手段获取源数据;借助GIS重点分析日常服务设施可达性,采用李克特量表获取步行满意度。得到结论:住区规划层面,回龙观土地利用与道路联通特征对步行出行的支撑力度较低;设施整体可达性良好,但地铁、医院、公园、文化健身设施的可达性差。街道设计层面,整体步行环境满意度较高,与道路物理设施建设相关的环境因素满意度高于涉及城市管理与设计的环境因素。两个层面的研究均显示,步行环境在空间上不均衡,表现为西优于东、内优于外。 相似文献
6.
7.
从“威尼斯步行”到“一平方英里地图”——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两个起于威尼斯的研究入手,通过动态视觉体验和城市形态学的研究途径,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可步行性从定性到定量进行探讨.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有渗透性、视觉丰富性、活性界面、机动交通流量和易读性.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成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模式和健康成长,正确了解街道环境因素在儿童出行活动中的作用并建立有效的环境品质评价框架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空间的重要步骤。该文通过文献研究厘清儿童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愉悦性等方面的建成环境影响因素,阐释了可步行性研究方法、测度工具及微观环境要素在研究儿童群体环境评价中的有效作用,挖掘可步行性在儿童活动需求方面的内涵,从而构建了步行行为需求的底层框架,结合建成环境影响层次和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建立了由4项准则、10项目标以及30项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儿童友好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框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绿地具有生态、景观和社会等多种服务功能,是健康城市环境的关键因素。街道绿地影响着步行环境的质量,是衡量步行舒适性的重要指标。绿视率为从人本视角量化绿化环境的描述因子。针对当前可步行性评价较少考虑步行环境这一问题,在步行指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基于路网、兴趣点、百度街景等大数据,以步行指数表征街道功能,以绿视率表征街道环境,对街道可步行性进行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中心城区进行实例研究,对比综合评价方法与步行指数评价方法,探讨其与人口活动数量的关系,并探索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州市中心城区内的街道可步行性平均得分为58,街道可步行性较好,其中支路、住宅类街道的可步行性最高;整体上,综合评价方法与人口活动数量的正相关系数为0.313,较步行指数评价方法提高0.018;不同交通等级的街道绿化环境对可步行性有不同的影响,支路的绿视率水平与可步行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13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