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徽州传统民居的形式、功能等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生活的需要。为进一步获取住户对徽州传统民居的现代宜居性居住诉求,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徽州地区400户传统民居住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获取徽州传统民居现存状态,并依据住户的居住诉求对徽州传统民居现状问题进行总结。调查结果显示,传统民居在营造耐久、布局适用、自然环境、安全、经济、人力因素等方面均存在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魏江苑  王鑫 《规划师》2003,19(6):90-94
传统住区由于尺度小、生活设施匮乏、老化等原因,物质环境正日趋衰落,居民对传统住区的心理认同感正逐渐失去。为探求延续传统住区情感更新的方法,文章结合咸阳明城北大街区段的规划实证,提出传统住区的情感延续可通过重现住区肌理延续、发展传统住区的生活、改善设施、整治历史环境等方式获得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文献、现地调研、实例改造等方法,对湘西苗族传统民居内生活设施现代化适应性进行研究与改造。在不破坏民居平面结构、保留民居传统风貌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能源、加装现代化设施等,重点对民居的火塘和厨卫进行改造,着力提升居民生活条件。研究显示,经过改造后,传统民居能源利用得到了明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升,验证了此项更新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生活居住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形态和居住现状问题,从传统民居内部空间的功能置换和室内环境改善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适应性更新方法,以打造出高效、舒适、健康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5.
成都小通巷片区街道更新研究,是在封闭安静的居住型界面向开放、上住下商的混合型界面转变的背景下,探讨旧城居住区街道临街界面更新策略.此次更新的目标是尊重街道自发生长的需求,同时延续传统街头生活,保留场所精神.更新通过制定弹性的控制导则,一方面保留空间原型,另一方面建立街道界面秩序,并为自发改造活动提供创造余地,保持街道有机生长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砖箍窑是采用“加法”平地而起的窑洞形式,在渭北台塬量大面广,是当地村民喜闻乐住的传统民居。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砖箍窑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本研究以低技低价、延续文脉为原则,着力应对乡村老龄化趋势,以安全、舒适、多元的需求层级为序,分阶段提出砖箍窑的结构保护、空间优化、功能拓展相关更新策略与技术体系,实现砖箍窑民居的渐进式更新,为满足渭北窑居生活的现代化需求提供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17,(5)
基于近几年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老镇区和丁蜀镇古南街区的民居更新研究与实践,探讨综合运用功能策划、空间整合、辅助空间模块化等设计手段,以及光热环境的适度改造、建筑设备一体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民居功能与性能整体提升的策略。从而探索在延续历史风貌和空间形态的前提下,结合当代工具条件和地方传统营建经验的江南地区传统民居更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四大基本要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人的住房概念已由“传统的居住生存”转向“更新生活方式”。使“人、建筑、环境”三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筑要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要满足住户生理、心理双重需要”已是建筑设计界的共识。“以人为本”已成为设计人的思想原则。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是基于居民日常生活功能而形成的,以传统民居建筑和街道空间为载体的街区。因为记录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街区保护和活化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因为承载了独有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面临着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原有街区风貌和忽视街区居民生活需求的问题。原生态理念是重视地方社会生活记忆和人文环境延续的一种全面优化发展策略。本文以原生态理念对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活化研究,从物质环境到人文环境,提出整体规划、风貌完整、文化延续三大原则,并以新疆喀什高台民居为例,探索民族地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保护和活化的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10.
赵颖 《福建建筑》2013,(7):39-40,100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更新地块的住宅设计中,着眼空间与形式的控制,在严格保护坊巷格局,严格控制仿明清建筑物特征的前提下,对坊巷内的生活模式居住形态做出具有延续性的传承与拓展,平衡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并解决现代家庭人口精简在传统民居模式下的使用方式。以维持三坊七巷真正的内在魅力,使它的生活方式得以稳定渐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赵琨 《山西建筑》2008,34(5):45-46
以上海的弄堂文化为背景,由罗西的集体记忆理论出发,提出在街区更新的过程中,延续原有生活形态的重要性,并对上海的历史街区更新状况提出思索,指出了欧洲历史街区保护方式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新天地”的开发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开发模式部分借用了“传统建筑保护”的样式,因此好评往往关注于它的室内外环境设计对“建筑形态保护的成功”以及体现出的“怀旧生活形态的魅力”。同样,对它的不足的评论也多见于“传统建筑保护”的不全面、不彻底。然而,“新天地”不是一个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在参与中我们体会到“新天地”是卢湾区城市更新与改造的必然发展,成功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关注生活形态的更新与重建,促进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使得城市真正获得开发与更新。这是个与我们已经习惯的思维所不同的开发项…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云南省楚雄市彝族民居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居现代转型设计中的两方面问题展开讨论,其一是传统居住形态与空间特征在新民居中的延续,其二是在设计中对新的功能需求与家庭结构的适应.首先,结合目前既存新民居的现状和设计探索提出本文的关注重点;其次,通过研究楚雄彝族传统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等情况,分析彝族传统生活影响下...  相似文献   

14.
民居的保护更新及其发展方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毅 《华中建筑》1998,16(4):126-127
居居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全球的发展则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矛盾所开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然而众多的保护实践只保存了民居的作为物质外壳的“表”,面未留住作为生活内容的“里”。文章通过对民居保护及更新的发展展望的探讨,试图提出民居保护更新及可持 几种方式及可能。  相似文献   

15.
黄晓通  叶步云 《规划师》2009,25(12):47-50
阳朔东岭片区竹筒楼建筑立面改造,以广西传统民居风貌为设计出发点和依据,结合语言符号学、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时代特征,将旧城区更新条件下建筑外立面改造设计与地域文化及民居文化有机结合,以屋面、披檐、窗楣、阳台为重点进行改造,使阳朔西街“小青瓦、白粉墙、青石板、木吊脚楼”的桂北民居风格得到延续和重塑。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传统民居的更新和改造过程中,对其景观环境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彝族传统民居改造中的景观利用,并对景观改造前后彝族传统民居院落物理环境的实测和问卷调查,证明了在新民居改造和更新中景观的合理利用对于提高民居居住环境质量、节省能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芮 《城市建筑》2023,(4):143-145
发展和保护传统民居是建筑文化传承的主要任务。高台民居是我国珍贵的维吾尔族传统居住建筑遗产,为了发展与保护高台民居,本研究从文脉着手,采用文献整理、网络调研等研究方法,探索高台民居的建筑生长脉络,总结其现状问题,如功能老化、业态单一、居住环境质量不佳、缺乏公共社交空间等问题,并分析传统民居建筑生长与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在遵循保留民族记忆、延续生活故事、传承特色文化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既能延续文脉,又能改善民生的发展与保护策略,以期为喀什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9,(9)
现代城市生活喧嚣而又紧张,人们在烦躁的情绪下长时间承受着高压生活给心灵带来的沉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依山傍水拥有自然好风光的乡村传统居住地产生了强烈的向往,而在这一情况的推动下,我们也将绿色设计理念的研究方向转向了乡村,乡村传统民居周围环境具有自然风光好,空气宜人景色优美等优势,如果我们能够依托于现代化房屋绿色设计理念对传统民居进行更新设计,那么相信其居住适宜程度一定会较之前有更大的提升,从当前的传统民居绿色更新设计意义上来讲,其对于相关地区的经济、生态以及传统文化建设均有诸多益处,所以本文我们将针对重庆市某县土家族传统民居绿色更新设计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传统傣族民居更新,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和提炼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材料和技术,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傣族新民居。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西双版纳傣族民居更新实践进行了简要总结,提出了在传统民居更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钱海峰 《城市建筑》2023,(20):18-21+32
甪直古镇民居多为传统明清建筑,构成古镇发展肌理的组合式院落,而主要街巷两侧则以零星、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民居建筑为主,少量商业建筑穿插其间,极具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特色。街、巷、庭院空间是展现居民生活最主要的方面,也是一个古镇的精华。古镇的保护开发除了要打造别具一格的古镇风貌、发展特色的商业旅游外,还应注重还原真实的古镇场景。本次规划通过整体保护、微循环式、功能调整、改善民生四大策略,传承甪直古镇文化,激活古镇有机更新,打造适宜居住的传统民居,实现“溯枕河人家,享水乡清韵”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