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结合隧道火灾发生发展的特点及火灾烟气的反应机理,提出了一种用PDF模型进行非预混燃烧模拟的方法,介绍了PDF非预混模型在隧道火灾烟气湍流反应中的应用,分析了烟气对人类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有毒烟气 ,开展对火灾烟气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气体毒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各种建筑材料在火灾条件下的毒性 ,长期以来在如何评估火灾烟气的潜在危害和如何用实验方法得到精确数据方面一直存在争论。本文重点探讨国际上在该领域中常见的一些毒性评估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烟气向远距离处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灾产生的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的火灾案例中 ,远离火源处因烟气毒性而致死的情况非常普遍。关于烟气中肪物 ,尤其是 CO是如何向远距离处的迁移问题 ,着重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火灾烟气毒性研究领域关于烟气向远距离处迁移规律研究的一些进展 ,结合目前的实际研究 ,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火灾产生的烟气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在很多的火灾案例中,远离火源处因烟气毒性而致死的情况非常普遍。关于烟气中毒物,尤其是CO是如何向远距离处的迁移问题,着重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在火灾烟气毒性研究领域关于烟气向远距离处迁移规律研究的一些进展,结合目前的实际研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地铁站台细水雾抑制烟气有效性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典型地铁站台烟气的运动规律,分车厢门始终处于打开状态和车厢门初始关闭、3 min 后打开两种工况,通过模拟实验对细水雾抑制地铁站台火灾烟气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工况1起火3 min后烟气对人员疏散造成不利影响,细水雾喷放后烟气毒性下降,对人员疏散不构成威胁.工况2起火3 min后车厢内整体温度高于工况1,细水雾喷放后烟气毒性大幅降低,对地铁人员逃生较为有利.结果表明:细水雾对火灾烟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细水雾对地下空间的抑烟、防毒和降温功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火灾中,燃烧烟气和毒性气体的吸入是阻碍人员疏散和造成火灾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实验室尺度下模拟火灾发展并评估燃烧烟气毒性的危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了国内外实验室尺度的采用流经试验评价材料燃烧烟气毒性的标准,分析了各标准间的异同及优劣,并对我国材料燃烧烟气毒性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解释别墅建筑发生火灾时火灾的蔓延发展和有毒气体的运动,采用大涡模拟(LES)的方法对别墅火灾发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拟有无水喷淋情况下各楼层火灾烟气运动和毒性气体的流场变化情况。考虑到水喷淋促使烟气量产生的情况,详细分析并对比了有无水喷淋两种工况下烟气运动和毒性气体质量分数的变化。通过分析结果中的烟气速度、密度和CO质量分数等数据,对火灾中提高人员逃生几率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1前言建筑的火灾危害或风险分析为建筑内人员提供安全状况奠定了基础。由于多数火灾人员伤亡是因吸入烟气,所以在这些分析中着重考虑人员抵抗毒性火灾烟气的潜能。估算对生命状况的危害首先从此类因素着手:如烟气对人的毒性大小、烟气的产生和迁移的速度以及人员穿过烟气的行走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完成的“有机建材烟气毒理分析”课题是针对我国火灾发生次数越来越多,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惨重,火灾时化学建材发烟及产生的毒性气体致人死亡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的现实,经过5年的认真试验与探索,建立了一套新的材料防火性能的分级体系,提出了复合材料不燃性评估方法,并开辟了一条新的材料燃烧烟及毒性气体评价体系,即烟气毒性浓度指数体系。该课题的研究,为减少火灾中烟及毒性气体对人类的危害作出了贡献。“有机建材烟气毒理分析”课题完成  相似文献   

10.
在基于大涡模拟算法的FDS平台上,采用以网格为计算方法的Herbing社会力模型对防护工程火灾烟气特性及人员疏散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防护工程发生火灾时,烟气会沿着走廊蔓延,烟气的毒性作用以及对能见度的降低,会阻碍人员疏散,加大火灾烟气威胁。消防喷淋系统对人员疏散极为重要,减缓了烟气前锋扩散速度,降低了人员疏散过程中受到的烟气毒性作用。随着相邻防护门间距加大,人员疏散危险性加大,设计时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防护门距离。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不同条件下几种典型烟气生成量的计算方法,为建筑火灾中防排烟系统设计与建筑内烟气流动规律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火灾中生成的烟气对人员逃生和身体的损害,人员在火场中正确逃生方法即采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的方法。运用试验研究方法,选用多种试验样品,采用烟气毒性和烟密度两种试验研究了该逃生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述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建筑物火灾烟气流动性状预测》的主要研究成果。介绍建筑物火灾烟流数学模型及其应用软件,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体火灾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在高层建筑火灾试验塔上测试了典型门、窗不同开度时的流量系数。该系数可用于火灾烟气流动预测计算,也可用于压送风量及一般建筑通风换气计算。同时,运用建筑物火灾烟气流动性状预测计算软件,分析了门窗开度及流量的系数对火灾烟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就火灾中的死亡人数而言,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火灾中的烟气。目前已经有很多种模型来描述火灾中的烟气毒性危害,如CO随机模型、FED、FEC和N气体模型。所有这些模型都不能反应真实火灾中烟气浓度的时空变化。根据真实火灾中的烟气危害度,选取人员的呼吸率、人员在火灾中的逃生路径、特定建筑中的烟气浓度场分布等三个对于人员致死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初步建立一个新的“RRC”动态模型来描述火灾中的烟气毒性危害,并通过算例展示了模型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of exhausting smoke through passive roof openings and the influence of smoke on personnel in the tunnels, full-scale fire experiments in tunnels with roof openings are carried out, which were rarely reported in the previous references. The data of smoke propagation, smoke sedimentation, velocity field and temperature field are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the smoke longitudinal propagation laws,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calculating backlayering distance is built. The Kurioka model and the built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validated by those experiments. All the experimental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be further applied for 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s, and bench-scal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ose full-scal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can also be used for directing tunnel fire research, which afforded scientific gist for fire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road tunnel with roof openings.  相似文献   

17.
浅谈防火电缆的类别、特性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论述了阻燃电线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低烟低卤阻燃电缆及耐火电缆的类别及其特性,并介绍了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10年来,纤维增强聚合物FRP(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简称FRP)已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然而FRP材料的耐火性能极差。对FRP材料火灾(高温)下性能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综述与分析,包括FRP材料的热工性能、高温下FRP材料的力学性能、FRP材料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及FRP材料燃烧性能的研究等,指出了火灾下FRP材料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不同类型的阻燃体系制备阻燃细木工板,通过建材难燃性实验炉、建材烟密度仪、建材毒性试验装置等燃烧性能检测装置及万能力学试验机等理化性能检测装置进行测试,筛选出适用于细木工板的阻燃体系。试验表明,水基型阻燃剂FR-W能够对细木工板起到较好的阻燃效果,达到阻燃B1级要求,但由于木材本身特性,产烟毒性只能达到ZA3级;在保证低甲醛含量的前提下,水基型阻燃剂的加入会对细木工板的浸渍剥离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Fire Safety Journal》2005,40(2):99-119
A novel hybrid fire model combining the traditional field and zone modeling approaches to simulate the fire smoke propagation in a multi-storey build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 the hybrid model, the field model is used to model the fire smoke movement in rooms with complex fire-induced airflow where the two-layer zone assumption of the zone model is not valid, e.g. in the room of fire origin. The zone model is used to model the fire smoke propagation in the rooms/corridors where the hot smoke layer is well stratified and the smoke movement can be reasonably simulated based on the two-zone concept.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hybrid fire model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interface treatment between the field model and the zone model is presented in detail. In addition, some examples highlight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hybrid model to simulate the smoke propagation in a multi-storey building are also presented. The hybrid model provides a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fire smoke propagation and consumes less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in comparison to the full zone and full field model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