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石蜡为芯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相变储能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pH、复凝聚反应时间、芯壳比、交联剂用量等对微胶囊包覆率及包覆效率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重分析仪对微胶囊的形貌、化学组成及热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优工艺条件下(pH=4.5,复凝聚反应时间20 min,芯壳比1.5∶1,交联剂用量2 m L)制备出的微胶囊粒径2030μm之间,包覆率为52.84%,包覆效率为56.27%。壳聚糖/阿拉伯胶壁材对石蜡起到保护作用,使其耐热性提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复合凝聚法,以广藿香精油为芯材,壳聚糖(CTS)和阿拉伯胶(GA)为壁材,制备了广藿香精油微胶囊。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用量为质量分数1%,芯壁质量比为1∶2,乳化转速为2 500r/min,复凝pH为5,固化剂用量为1.5g时,微胶囊包封率和载药量最佳,微胶囊球形规则、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10.5μm。  相似文献   

3.
以二氧化钛为壳材、石蜡为芯材、十二烷基硫酸钠为乳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相变储能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剂质量、乳化转速、p H、芯壳比、钛酸丁酯/无水乙醇比例对微胶囊包覆率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乳化剂质量为3. 0 g、乳化转速为1 000 r/min、pH=2. 0、芯壳比为1. 5∶1。微胶囊呈圆球形,粒径在80~90μm之间,微胶囊包覆率达到了69. 36%。利用FT-IR、XRD、DSC、STA和SEM对石蜡、TiO_2壳及微胶囊的化学结构、晶相、热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乳化剂、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4,5-二氯-2-正辛基-4-异噻唑啉-3-酮(DCOIT)芯材、甲醛为固化剂、冰醋酸(HAc)和氢氧化钠(NaOH)为pH值调节剂,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了DCOIT微胶囊。通过单因素试验法探讨了壁材浓度、壁芯比、反应时间、pH值、搅拌速率和乳化剂类型等对微胶囊的粒径、稳定性和包埋率等影响。结果表明:当w(壁材)=3%、壁芯比=m(壳层单体)/m(核层单体)=3、反应时间为2 h、pH≤4.5和搅拌速率为1 000 r/min时,相应DCOIT微胶囊的性能相对最佳。  相似文献   

5.
PVA/活性炭微胶囊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聚糖为壁材、活性炭为芯材,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了壳聚糖包覆的活性炭微胶囊,并将其与聚乙烯醇(PVA)复合,得到PVA/活性炭微胶囊复合膜。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手段确定了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并考察了微胶囊用量对PVA复合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用量为1.5%,乳化剂用量为1.5%,油/水相比为5:1,交联剂用量为1.0 ml,芯壁比为1:2时,可制备出成球效果较好的壳聚糖包覆的活性炭微胶囊;活性炭经壳聚糖包覆后可提高其与PVA的相容性,少量微胶囊的添加即可有效改善PVA复合膜的力学、阻隔等性能。  相似文献   

6.
康宁  刘长霞  范小振 《化工进展》2019,38(3):1509-1516
微胶囊化可以提高精油/鱼油的抗氧化性、储存稳定性和生物活性以及改善其气味。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成膜性和渗透性的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成为制备微胶囊的理想壁材。本文以壳聚糖基壁材为主线,结合不同成囊机理和方法对精油/鱼油微胶囊制备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不同种类壳聚糖壁材(普通壳聚糖、壳聚糖复合物及壳聚糖衍生物)和成囊方法(如喷雾干燥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交联法以及层层自组装法等)的优缺点。分析表明,改进成囊方法控制粒径和提高油包埋率;探寻无毒、高效的囊膜交联剂控制释放效率;合成新型的壳聚糖衍生物壁材提高功能性质,是壳聚糖基壁材包囊精油/鱼油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赵建勋  李宏颖 《应用化工》2013,(3):389-391,396
以环氧树脂为囊芯,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合成自修复微胶囊。考察了囊材和芯材的比例、反应时间、体系的pH、乳化剂的用量等因素对自修复微胶囊包覆率影响。确定了制备自修复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即囊材和芯材的质量比为10∶9,加入15 mL质量分数为4%的SDS为乳化剂,在pH低于4.0时持续反应3 h合成包覆率为69.9%的自修复微胶囊。  相似文献   

8.
以季铵化壳聚糖(QCTS)为壁材、腐殖酸(HA)为芯材,制备季铵化壳聚糖包覆腐殖酸(QCTS/HA)微胶囊。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胶囊的性能进行表征。以芯壁比〔m(HA):m(QCTS)〕、固化剂用量和搅拌速度作为单因素,探讨了微胶囊的最佳制备条件。并且对最佳制备条件下的微胶囊进行了形貌观测以及吸水和保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QCTS/HA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为:m(HA):m(QCTS)=3:1,固化剂用量为总质量的1%,搅拌速度为500r/min;与相同条件下未改性的微胶囊CTS/HA相比,改性后的QCTS/HA微胶囊包覆层表面孔隙结构比较完善,分布均匀,孔洞较多,具有更加优异的吸水和保水性能,其12h的吸水率和保水率分别高达348%和208%。 关键词:季铵化壳聚糖;腐殖酸;核壳结构;微胶囊;吸水性能,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季铵盐/维生素E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青  刘晓锋  杨卓鸿 《广东化工》2013,40(4):158-160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季铵盐/维生素E微胶囊。通过可拍摄数码生物显微镜观察整个微胶囊制备过程的形态,研究反应过程的工艺条件对微胶囊乳液的影响,得到工艺制备的最佳条件是:以吐温-80和司班-80(1:1)作为乳化剂,用量为0.6%,壁材浓度为1.1%,芯壁比为1:1.5,乳化搅拌速度为2000 r min-1;复凝聚反应pH为5.2~5.4,时间为30 min;交联固化pH为5.8~6.0,时间为150 min。得到的微胶囊粒径在5~10μm,产品的载药量23.4%,包封率为85.0%。  相似文献   

10.
明胶—壳聚糖微胶囊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以维生素E为囊芯的明胶-壳聚糖微胶囊化过程,考察了一些工艺参数(冷凝时间、冷凝温度、交联时间、交联剂用量、芯材比等)对微胶囊产率、维生素E包覆率、维生素E含量、微胶囊平均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微胶囊释放方式,以及改性明胶在微胶囊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