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侘寂美学表达的是一种波澜壮阔而又宛若星辰的美,是一种宁静而致远的意境,教人珍惜和舍得的智慧,也是一种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侘寂来源于中国的禅宗,是禅宗中最重要的思想内核之一。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城市景观的部分实例,析出了其中侘寂美学的意象特征。因此认为,现代城市景观的设计者,虽未必了解侘寂美学的概念,但侘寂之美已经影响和渗透到其作品之中。  相似文献   

2.
“侘寂”来源于中国禅宗思想,在古典园林中通过朴素美来体现,在此以玛瑙寺为例,对侘寂美学理念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3.
"侘寂"美学作为日本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识,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空间艺术设计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文章在理解"侘寂"美学本质的基础上,以"侘寂"美学理论为指导依据,研究了如何通过营造视觉、听觉、触觉这些知觉方面的空间感官体验,使空间具备以质朴、幽静、寂廖为特征的"侘寂"之美以及感动人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侘寂"是日本审美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日本审美意识发展过程则可以深入对"侘寂"美学精神内核的理解.从绳文时代至室町文化时代,在日本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等各方面影响下,日本美学的发展历经了由原初审美意识中无常观到平安朝时代"物哀"审美意识,再到室町文化时代"侘寂"审美意识的蜕变,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日本人对自然完全的接纳和依存."侘寂"美学隶属于独特而宝贵的日本美学体系,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或许可以同样为我们所借鉴,去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崭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建筑幽玄     
幽玄作为日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可能不具备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方式,但是作为东方美学倾向的表述,它解释了东方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与创作对象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并通过笔者实际参与的项目窥见“幽玄”这一东洋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同时分析传统美学意识在诸多领域的繁衍中的偶然与必然以及这一东方美学概念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环境调控的建筑营造动机,揭示传统日本民居在建筑与气候、形式与能量层面的关联性;归纳、提炼日本民居中的可持续技术策略,从气候界面、空间形态、材料构造与场地景观方面,构建日本民居之于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形式范式与环境调控的理性逻辑,与日本文化中"侘寂""无常"的感性美学相呼应;其中蕴含的气候应对机制与形式生成法则,为从建筑学的自主立场探索可持续建筑发展构建知识库。  相似文献   

7.
目的不在于去重复以往别人对贝聿铭建筑设计理念的过多描述,而是意图系统地去解读他的建筑哲学思想.认为必须从他的成长背景来探寻其思想形成的路径,并且借用"尚中"这一哲学概念来诠析其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使中西文化融贯、古今共生的过程,最终得出一个普适性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建筑和结构设计如何交互一体,在符合建筑意向、空间美学的同时做到结构经济合理,一直是建筑设计、建造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议题。文章通过混凝土仿古建筑设计实践,探讨结构与建筑融合共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审美是个体经验、认知、情感的表达,伴随愉悦过程的发生。先进的文明具备更多样包容的审美观,通过审美,人们表达对周遭事物的态度。生态建筑在推崇光怪陆离的造型,挑战工程奇迹的同时也应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正如“侘寂”追求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警惕生态建筑审美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文章通过对生态建筑审美的探究,颠覆对生态建筑审美的旧有观念,引导人们对生态建筑美学再认识;在梳理生态建筑审美趋势过程中,厘清若干关键问题,在建筑设计美学上提倡设计师独立研判,希望就树立积极生态建筑美学观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正初见既下山·梅里,是在初秋,清晨的日照凛冽温柔,光线自万里而来,越过松林、清泉与雪山,投射在雾浓顶这个小小的村庄,最后抵达我们的庇护所。陶制的瓶瓶罐罐散落在酒店大厅、餐厅、图书室和客房浅灰色的背景里,日光为棕褐色的陶罐描绘上阴影,我们注视着光线与静物之间的进退变化,便拥有了画家的眼睛。往往是这样,巧合中隐含着必然。对于主理既下山·梅里的设计师谢柯和创作了梅里店内画作的谢蓓来说,最终留给大家的"wabi-sabi"(侘寂)印象,皆由团队多年的美学素养修炼得来,也是对于东方美学的向内探索。这种静谧与朴素之美恰是我们心灵的写照。正如宗白华先生说,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  相似文献   

11.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代建筑创作是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建筑美处于技术美、艺术美两集合相重叠的区域,它是建筑物的外在形态、内部空间及其给人以愉快感受的因素。本文通过剖析建筑美的概念、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探讨了现代建筑技术的特征以及表现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实例阐释了现代建筑创作中技术与艺术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吴小钦 《福建建筑》2014,(12):32-34
建筑艺术之美是基于一定的创造规律及形式美法则而通过恰当得体的方法产生的。研究形式美法则,探寻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是建筑艺术走向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建筑艺术形式美法则,梳理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和各种流派、风格嬗变过程,旨在为建筑艺术形式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及设计借鉴。文章篇末也对当代审美价值的变迁及科学观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3.
建筑美学和建筑艺术是建筑学的重要分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是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在建筑设计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调研对象---酒店及餐饮建筑的建筑艺术性出发,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美学对于建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松茯  何颖 《城市建筑》2011,(8):111-114
哈尔滨建筑装饰映射出近代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和美学倾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实例的分析,以西方传统美学和语言符号学为理论基础,探析影响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建筑美学的研究历程中,人们不断的对建筑形式美的法则与运用进行研究。建筑是全世界人类进步发展的创造产物,也是人类时代的见证,建筑始终与艺术结合在一起,随着艺术观念的发展而发展。本文以美学的视角,从对称与均衡、比例与稳定、节奏与韵律等方面分析出建筑形式美之间的关系,浅析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以致达到使其更好的运用到建筑中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孙权  何颖 《华中建筑》2012,(7):16-20
哈尔滨近代建筑从一个侧面映射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和美学倾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建筑装饰是建筑之美的外在表现形态,其独特的感官价值不仅突出了建筑的艺术走向,而且也深刻表达了建筑的文化内涵。该文以哈尔滨近代建筑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存建筑装饰的调研和测绘,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以完形心理美学和知觉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从建筑装饰形态的表现力、装饰形式的感染力以及装饰文化的渗透力三个主要方面剖析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所引发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7.
建筑形态的变化与时代审美的转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形几何学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形态的研究,分形之美扩大了传统形式美的范畴,转变了人们对形式美的认识。作为拓展设计构思广度和深度的新方法,分形思维是建筑创作中新的设计思路,也是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又一蹊径。  相似文献   

18.
李宁 《中国建材科技》2017,26(1):104-105
在室内建筑装饰设计中,民间美术主体地位淡化。它所表达的原固有观念变得朦胧,民间美术不再以各种历史怀旧的形式出现,但并不否定它自身的历史价值,反倒借其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来作为背景语言,强调本应关注的现当代时尚,强化民间美术适应时代消费的需求。本文着重从装饰形式、设计思想、设计审美等角度阐述民间美术与室内建筑装饰设计的融合,并从民间美术对室内建筑装饰设计影响的角度浅析对现代室内建筑装饰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构成艺术在当代建筑设计、装饰设计等领域当中被广泛的应用。这种艺术审美方式主要是通过挖掘现有需要搭配的构成元素,并实现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形体关系的分析。通过借助构成艺术的表达方式,将可使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居住、生活要求。为此,在本文中作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事该领域的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分析基础上,对构成艺术表达美的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促使构成艺术与建筑装饰设计相互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