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针对传统正交相干检波方法存在镜频抑制比、数据吞吐率小以及硬件设计资源消耗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相滤波和简化加法器图结构的数字正交相干检波方法,此方法在有效改善系统正交相干检波性能的同时,提高了数据吞吐率,节省了系统实现的硬件资源。理论仿真结果和实际工程应用都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Bessel插值的数字正交相干检波器镜频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叙述了两种插值方法实现数字正交相干检波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信号流程,重点讨论和比较了两种方法的镜频抑制效果并做了相应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对于数字正交相干检波的工程实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毫米波雷达中频采样与正交检波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丽  李兴国 《现代雷达》2007,29(10):80-83
现代雷达普遍采用相参信号处理,而如何获得高精度基带数字正交I、Q检波是整个系统信号处理的关键。文中阐述了雷达直接中频采样的原理,综述了几种常用的正交相干检波方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数字中频接收机的工程实现办法,该数字接收机具有较大的动态范围,较高的I、Q输出精度,采用的是带通采样法进行单路中频采样,数字滤波法进行数字正交相干检波。介绍了传统模拟接收机的不足和数字接收机的优点,讨论了两种数字正交相干检波方法,研究了带通欠采样的原理;根据本课题的技术指标要求进行了设计工作,设计了中频放大电路和AGC控制电路,进行了AD采样和数字相干检波部分的设计工作。结果表明,两路信号幅度的误差≤0.5%,相位的正交误差≤0.5°,满足了设计指标要求,技术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模拟接收机。  相似文献   

5.
正交相干检波是雷达、声纳和通信等系统中为数字信号处理提供高质量的正交信号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研究直接对中频信号采样,并利用Bessel内插将一路中频数字信号分解成两路正交数字信号,从而实现数字正交相干检波处理,同时给出了CPLD实现方案,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发射数字多波束天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继凯 《无线电工程》2005,35(5):39-40,58
介绍了数字波束形成和发射数字多波束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对阵列天线的权值产生进行了论述。讨论了采用单波束叠加方法时波束之间的相互影响。给出了仿真结果以及对16单元直线阵发射数字多波束天线原理样机试验验证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交相干检波的多相滤波法及其CPLD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交相干检波保留了信号复包络的所有信息,因而在信号处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文研究了数字正交相干检波的多相滤波实现方法并给出了基于CPLD的专用IC芯片设计,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高性能信号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雷达数字波束形成器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介绍了一个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器的原理、组成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实验结果,验证了一些关键技术,表明数字波束形成(DBF)技术可提高雷达天线性能。  相似文献   

9.
对采用T/R组件的数字波束形成(DBF)雷达进行了研究,实现数字波束形成三种很重要的技术,即相位检波技术,多波束形成技术和自适应的波束形成的技术,为验证这些关键技术我们研制了一DBF阵列测试设备,文中就几种技术及测试设备的数据进行了介绍。要实现高的数学波束形成性能,必须以很高的精度将天线单元人号变换为数字信号,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中频直接采样相位检波同特制大规律集成电路结合使用。多波束形成技术应  相似文献   

10.
低通滤波器法实现数字正交相检镜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涛  彭世蕤  胡林华 《现代雷达》2005,27(1):22-23,61
文中讨论了低通滤波器法实现正交相干检波的基本原理,深入分析了其信号的流程,对该方法中镜频的定义进行了明确的阐述,着重讨论了镜像抑制并进行了相应仿真,分析和仿真结果对于低通滤波器法实现正交相干检波的镜频抑制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龚文斌 《电子学报》2010,38(12):2904-2909
 低轨通信卫星大容量、终端小型化要求卫星采用多波束天线技术来实现高增益、宽覆盖.本文针对低轨CDMA通信系统,设计了具有近"等通量"覆盖的平面阵列多波束发射天线,该天线由61微带单元天线阵、61个发射射频通道和数字波束形成网络组成;数字波束成形网络对输入的16个波束信号进行正交化、加权处理输出61路中频信号,由发射射频通道完成上变频和信号放大,最后通过天线阵辐射出去在空间形成期望的16个赋形波束覆盖.文章详细介绍了天线的实现方法和试验结果,通过对16波束发射天线原理样机的测试,结果表明天线各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有效验证了天线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相干信号源自适应波束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张林 《雷达与对抗》2011,(3):23-25,30
介绍了常规自适应波束形成的一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期望信号与干扰信号相干时常规自适应波束形成失效原理,引入了空间平滑技术,给出了空间平滑技术去相干的原理和在自适应波束形成上的应用,同时给出了计算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一种直接对中频信号进行A/D变换,然后在数字域中对信号进行正交检波处理的新方法。由于是在数字域中进行检波,因而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正交检波信号,高保真、高效率地提取载波信号中的信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整机性能。最后还给出了一种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宽带数字阵列设计中,传统的窄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会导致带宽范围内不同频率的信号之间存在指向偏差。文章从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的原理分析出发,给出了基于子阵级划分的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子阵级宽带数字波束形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林澄清  赵修斌  张光景 《导航》2009,45(4):33-36
针对精密进场雷达(PAR)中频相干检波存在的缺点,采用中频采样和正交解调的方法进行数字中频信号处理改进。在Matlab中进行回波中频信号的模拟、平衡式相位检波和数字正交解调的分析仿真,最后结合高速AD9226和CPLD技术提出中频数字化的工程设计方法,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直接中频采样及数字相干检波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吴远斌  李景文 《电子学报》1994,22(10):105-107
在许多雷达、声纳和通信系统中,一般都需要将接收机的中频输出信号变换为正交的两路基带信号,即采用正交I、Q通道处理来进行检波,但传统的正交I、Q通道,由于两路模拟元器件本身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致使两路的正交误差大(2~3℃),幅度一致性差(0.5dB),大大限制了系统整机性能的提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正交相干检波方法,即直接在中频对信号进行A/D变换,然后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的办法进行相干检波,得到正交  相似文献   

17.
《无线电工程》2017,(9):73-76
针对大规模共形阵列波束形成问题,提出一种宽带信号数字波束形成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该波束形成流程主要包括子阵内和子阵间波束形成2部分。由地平坐标系中目标位置推导出子阵视线坐标系目标来波方向后,对宽带数字波束形成方法进行理论推导:子阵内通过幅相加权、子阵间进行时延补偿和相位加权。通过软件仿真和原理样机试验,充分验证了该方法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8.
雷达中频信号直接采样与正交相干检波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冬利 《现代雷达》2001,23(3):38-41
依据中频信号采样与正交相干检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直接对30MHz的雷达中频信号(带宽2MHz)进行采样来实现正交相干检波的方案,给出了计算机定点仿真及硬件实现结果.结果表明其指标比模拟电路提高了一个量级.  相似文献   

19.
对采用T/R组件的数字波束形成(DBF)雷达进行了研究。实现数字波束形成有三种很重要的技术,即相位检波技术,多波束形成技术和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为验证这些关键技术我们研制了一DBF阵列测试设备,文中就这几种技术及测试设备的数据进行了介绍。 要实现高的数字波束形成性能,必须以很高的精度将天线单元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中频直接采样相位检波同特制大规模集成电路结合使用。 多波束形成技术应用于雷达需采用超高速电路,我们具体采用的是Systolic阵方法。在Systolic阵中,通过控制各个波束的复数加权值就可形成任意和独立控制的多波束。 数字波束形成中易于应用自适应技术,具体使用的是采用了G-S变换方法的Systolic阵,该自适应电路已研制且在室外场地进行了测试。施放干扰信号,然后测量自适应处理前后的天线方向图,文中也给出了所测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中频正交解调仿真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型精密进场雷达(PAR)中频相干检波存在的缺点,采用中频采样和正交解调的方法进行数字中频信号处理改进。在Matlab中进行回波中频信号的模拟、平衡式相位检波和数字正交解调的分析仿真,最后结合高速AD9226和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技术提出中频数字化的工程设计方法,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