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强调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的原则。从接受美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对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探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如何再现童真世界:简单而生动、幽默而有童趣、充满想象。  相似文献   

2.
全球畅销书《哈利·波特》通过讲述小巫师哈利及其同伴与伏地魔的斗争,揭示了麻瓜(人类)与巫师的对立。作品所描述的伏地魔及其爪牙对非纯种巫师的迫害,与现实社会中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排斥“非公民”的现象具有惊人的类似。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这部作品,可以发现其人物以文化身份为自我,以其血统特征为镜像的创作特色。作品中的麻瓜和巫师的“他者”镜像的相互建构,使文学书写又迈入了一个新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将长孙无忌等人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与班固《汉书·艺文志》比较,从将小说作为子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说的创作主体、小说的政治与道德功能、小说与史的关系几个方面,分析了《隋书·经籍志》所体现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4.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描写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坏孩子”哈克贝利·芬这个美国文学形象。哈克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从实用出发,崇尚自由,对现代文明的喜忧参半等性格以及时刻不在移动变化的生活不仅属于哈克个人,而且也属于美国民族,体现了美国的国民特性。  相似文献   

5.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轮下》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碰撞与冲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酿成汉斯·吉本拉特不幸命运的教育体制的批判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6.
伊万·卡拉马佐夫是一个魔鬼型人物。他具有《圣经》文化传统中的魔鬼本质,但其人很复杂,单从《圣经》中的魔鬼学说出发并不能揭示其全部内涵。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伊万·卡拉马佐夫这一恶魔形象。从而揭示出伊万所代表的魔鬼形象不仅是一种恶和破坏力量,更是一种彻底的善。  相似文献   

7.
《序曲》和《在海湾》是20世纪杰出的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两部代表作。在这两部作品中,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用女性特有的意识和视角,给其中女性人物的精神世界予以特别的关注,展现了父权制价值观念下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陷入的无奈和迷惘的精神状态,进而揭示了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和女性之间疏离乃至冲突的不和谐关系,并在小说中对如何形成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网站www.jwutim.net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已于近日开通。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其众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用女性·情欲、婚恋·亲情、市民·家庭、上海·香港、乱世·苍凉、悲剧·生命、红楼·基督、镜子·月亮、通俗·现代等,九组“关键词”予以梳理和归类,由此,更加清楚地观照张爱玲研究中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他的作品《最后的一片叶子》中塑造了一个落魄老画家的舍已救人,自我牺牲的光辉形象。他所讴歌的仁爱和人性美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核心思想——“仁爱”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儒家思想的精髓“仁者爱人”同样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本文将用儒家经典来解析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一片叶子》中的仁爱并从中得出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11.
从前景化的视角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进行比较,再现原著前景化特征的程度,探讨了前景化对风格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戴·赫·劳伦斯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关注机械文明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道德和物质压迫对两性关系的束缚。探讨了作家的早期生活、价值取向、道德观及女性观对其创作思想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海登·怀特庞大的历史诗学体系建构,引起整个人文领域的关注。历史学领域对其历史诗学理论的研究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反历史”、“非历史”和“思辨的历史”。文学与诗学领域对海登·怀特历史诗学的研究还处于基本评介阶段上。在叙事学领域,海登·怀特历史诗学被称为“颠倒实证主义的隐喻叙述主义”,怀特本人被当作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和史学性元小说家。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大卫·科波菲尔的忠诚善良的保姆辟果提、怪僻善良的姨婆贝西和温柔善良的妻子艾妮斯三位女性的性格入手,分析了她们的善良给大卫·科波菲尔的成功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祥瑞事件,比其中《魏书》和《蜀书》所记要多,主要原因是吴国的统治者信奉祥瑞,他们借祥瑞来宣传自己的君主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6.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幽默诙谐的悖论隽语,展示了王尔德在英语运用方面的独特天赋,蕴涵着王尔德对"美"的本质的探索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激。  相似文献   

17.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网站www.jwutim.net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已经开通。欢迎广大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浏览指导。  相似文献   

18.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网站www.jwutim.net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已经开通。欢迎广大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浏览指导。  相似文献   

19.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网站www.jwutim.net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已经开通。欢迎广大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浏览指导。  相似文献   

20.
安贝托·艾柯的阐释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阐释的无限与有界。阐释的无限开放性集中体现在20世纪60年代艾柯的《开放的作品》这一知名学术著作中。艾柯将欣赏者和接受者置于重要地位,提倡接受者对作品的阐释过程应积极参与。然而。随着德里达、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等解构主义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批评方法的激发,在阐释实践中读者阅读文本的权利不断扩张,呈现出了“无限衍义”的情形。针对此现象,艾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明确提出应该为文本阐释设定某种界限的理论,力图为阐释寻找一种合法的界限,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