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韩传峰  施卫星 《工程力学》1997,(A03):234-238
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本文桉相关似关系设计制作了三个结构完全一样的钢筋混凝土三层框架模型,分别采用基础隔震,层间隔震和基础固定三种形式,在模拟地震振动台上同时进行抗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可以大大延长结构基本周期,减小结构加速度反应50%以上,结构层间位移反应很小;层间隔震结构中,层间隔震层的反应放大,从而减小了以下各层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郑丽 《中国科技博览》2012,(34):164-164
水利工程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熟知并掌握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原理及设计要点是关键前提且颇具现实意义。着眼于从理论层面为水利工程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提供一定指导,探讨了基础结构的隔震设计原理、设计要点以及验算要点。  相似文献   

3.
杨飏  欧进萍 《工程力学》2007,24(7):140-145
将电流变智能阻尼器与叠层橡胶隔震垫相结合,形成新型电流变智能隔震装置,对结构进行智能隔震控制。首先,进行了新型电流变智能隔震装置的设计,推导了转动电流变阻尼器控制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电场强度和装置剪切变形之间的函数关系,实现了拟限位型和拟摩擦型的隔震装置模型;然后,针对电流变智能隔震控制的特点,提出了摩擦控制的判别规则并给出了计算公式,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最后,对应用电流变智能隔震装置的单自由度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的隔震装置对结构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限制了隔震层变形的同时不增加隔震层的加速度,控制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4.
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于核电厂的设计和建造,不仅可以实现上部结构和内部设备、管道的标准化设计,缩短设计和建造周期,提高核电厂建设的经济性,而且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裕度,有效抵抗超过设防烈度的地震动。为此,该文分别采用传统橡胶隔震支座和厚层橡胶隔震支座,制作传统水平基础隔震模型和三维基础隔震模型,结合油阻尼器控制核电厂结构的地震响应。通过振动台试验和数值模拟,对比了隔震模型和非隔震模型在时域和频域的地震响应。研究表明,在水平方向,两种隔震结构的水平加速度相对于非隔震结构均可以降低约50%;在竖直方向,三维隔震结构的楼层反应谱峰值向低频2Hz~3Hz移动,避开了设备和管道的主频率范围10Hz~20Hz,即可以实现设备和管道的竖向隔震。同时,试验和分析均证明对隔震层附加约为15%的水平阻尼比,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并使水平楼层反应谱峰值减小约50%。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建筑结构基础隔震计算,分析了结构基础隔震设计计算中所应该考虑到的一些细节因素和问题,介绍了具体隔震计算中应如何考虑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多层基础滑移隔震结构进行了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隔震层偏心和隔震层抗扭刚度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隔震层刚度偏心比隔震层质量偏心对基础滑移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较大;隔震层的抗扭刚度对隔震支座位移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增大隔震层的抗扭刚度可减小隔震支座的位移;当隔震层中隔震支座均匀对称布置时,基础隔震偏心结构的地震反应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一个九度区框架结构综合楼的设计总结,阐述了现阶段利用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进行基础隔震设计时,上部结构常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隔震技术是指通过采用隔震装置来尽可能的将结构或构件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震地面运动或支座运动分离开来,大火减少传递到结构中的地震力和能量,这是抗震由被动走向主动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随着研究的深入,隔震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建筑结构的抗震与加固设计中,本文简要阐述了隔震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理论、控制方式及经济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多维地震作用下隔震梁桥结构振动特性和隔震效果,隔震支座两水平正交方向力-变形关系以及竖向性能等,对方形铅芯支座隔震连续梁桥结构模型进行了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在水平单向、双向及水平双向和竖向同地输入地震波时,对桥梁模型结构桥面和桥墩顶部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以及隔震支座两水平正交方向力-变形关系和竖向力反应等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若干对桥梁隔震设计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北川发生了八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在为死者哀痛之后,我们不禁进行反思,我们能做些什么以减小类似事件再发生时带来的损失和伤害。作为一名从事建筑工程类专业的工作者,希望能利用自身所学,对减少地震给建筑物带来的伤害做一些构想。本文通过多隔震结构设计的原理以及隔震装置的介绍,指出在隔震结构规划和隔震结构设计上的注意事项,为房屋隔震结构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瑶 《硅谷》2010,(8):118-118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首先要求建筑物能持续支持自身重量,其次能够通过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延性来吸收地震输入的能量。主要分析结构减震控制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基础隔震技术发展,指出组合隔震体系比传统隔震体系有更好的隔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概括了隔震技术的原理及隔震体系的基本特征,介绍了我国现行的隔震技术规程,探讨了隔震技术的优越性,一些设计施工注意事项,说明了隔震技术极具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隔震技术是一种新的抗震减灾技术,隔震又分为基础隔震和层间隔震。本文首先阐述了底部柔弱结构在城市中应用的普遍性,针对这种结构在地震时的破坏情况,分析了将层间隔震技术应用于底部柔弱结构,减少其地震响应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将底部柔弱结构进行了隔震和不隔震的内力对比,表明:在底部柔弱结构中应用层间隔震技术,在底层及二层之间设置隔震层能明显降低结构各层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保证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分段隔震结构与相邻结构连接耗能的新型混合被动控制体系。与单一的减隔震体系相比,这种新体系将隔震与阻尼器耗能结合在一起,对不同频域地震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通过振动台试验输入不同频域的地震动,研究了分段隔震结构中间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隔震效果的影响。最后将有限元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长周期地震波对隔震结构的位移、加速度的影响相较于其他频域地震动更为显著,会使隔震支座超限的可能性增大;中间隔震层位于结构竖向靠中部位置时结构整体动力响应最小;混合被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解决高层减隔震结构目前所存在的位移超限、结构整体倾覆等问题,对不同频域地震波激励下的结构响应均有更为优越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反应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卫星  李正升 《工程力学》1998,(A03):115-120
基础隔震结构具有基本周期长,隔震层变形大,临界阻尼大的特点,规范反应谱没有给出该类结构的设计方法,为了简化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方法,便于工程的推广和应用,本文针对基础隔震结构长周期,大阻尼的特点,计算拟合了结构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并给出了反应谱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减隔震的技术原理、减隔震装置的力学特性、桥梁结构的震害及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对提高桥梁整体抗震性能及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为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钢管混凝土短柱支座基底隔振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王焕定 《工程力学》1997,(A03):113-117
本文对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了伪静力试验研究,由此确立了短柱支座的恢复力模型。采用高阶单步地分析了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分析比较隔震与未隔震相同结构的地震反应,验证了钢管混凝土短柱支座的隔震性能,隔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核电站安全壳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建造运营期间必须要得到保证,尤其是对于强烈地震和飞机撞击等超设计基准事故。基础隔震作为一种能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地震响应并防止结构破坏的典型隔震措施,在未来的核电站设计建造中备受关注,因而在核电站隔震系统的建造设计时应考虑大型商用飞机撞击的影响。该文基于CPR1000核电站安全壳,在底板下侧布置了不同型号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从结构的隔震率(DAR)、最大水平位移和加速度反应谱,对安全壳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的隔振性能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采用荷载时程法以A320商用飞机撞击荷载为例进行飞机撞击核电站安全壳的分析,着重从飞机撞击后的振动衰减过程的振动特性以及飞机撞击诱导振动的加速度反应谱的分析结果对具有隔震构造的安全壳振动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种新型钢滚轴隔震支座进行研究,分别设计制作了一组钢滚轴隔震支座和一组摩擦摆隔震支座,并完成了某两层钢框架的固结、纯滚轴隔震、滚轴+MR被动阻尼器混合隔震和摩擦摆隔震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各模型在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10 g、0.20 g的3条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钢滚轴隔震支座的隔震效果优于摩擦摆隔震支座,纯滚轴隔震模型和滚轴+MR被动阻尼器的混合隔震模型均可降低结构加速度反应56.1%~80.8%,且合理的优化混合阻尼隔震体系的阻尼值可使隔震效果更佳。同时,采用MR阻尼器的混合隔震模型较纯滚轴隔震模型可降低隔震层位移反应58.7%~87.4%,且随着阻尼值的增大其控制效果更好。因此,将新型钢滚轴隔震支座与阻尼装置配套使用的方法有效可行,在充分发挥滚轴隔震支座隔震效果的同时避免了结构隔震层位移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于隔震层位移过大或隔震沟间距设置不当会造成偏心隔震建筑结构与周围挡土墙发生碰撞。合理评估扭转耦合效应及碰撞效应对偏心隔震结构损伤性能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了单层偏心隔震结构弹塑性侧扭耦合分析模型,并基于Park-Ang损伤指标定义了上部结构的损伤。以近断层地震和远源长周期地震动作为输入,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单层单向偏心隔震系统进行损伤性能评价。对相关重要参数进行了地震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设计地震动相比, 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考虑碰撞效应的结构损伤值较高,如果间距设置不当甚至会造成结构损伤失效。上部结构及隔震层偏心会对结构损伤产生不利响应。合理设计隔震沟间距可以保证隔震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出现失效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