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目前,我国使用的平转浸出器,大多数采用单喷淋方式进行。这种单喷淋的形式用于浸出200型榨油机预榨饼,粕中残油率基本可以达到要求。但现在一般油厂的预榨车间大多采用202型预榨机,饼中含油比较高,使浸出工序负荷增大。如果继续采用单喷淋形式,浸出后粕中残油较高。我们分析了造成粕残油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现在一般用户的平转浸出器大都采用固定栅底,栅底板间的间隙一般在0.7mm~0.8mm,混合油过滤速度快,即浸泡时间短。2 预榨饼含油高,一般菜籽预榨饼中含油率为16%~18%,而且饼块颗粒大,物…  相似文献   

2.
乙醇溶剂浸出菜籽饼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菜籽饼为原料,用95%的乙醇作溶剂,通过改变浸出次数、原料坯厚、原料水分含量、固液比4个因素,在浸出温度78℃,每次浸出15min条件下对菜籽饼进行浸出,对浸出粕中的残油率进行检测分析,得出乙醇浸出菜籽饼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次数9次,原料水分含量2.4%,原料坯厚0.50cm,固液比14.0.得到的菜籽浸出粕中残油率为1.53%,蛋白质含量为45.84%(N×6.25,干基),单宁含量为1.4%,植酸含量为5.12%,硫甙含量为2.77mg/g.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油脂工业战线上广大职工,在一九六一年油脂生产上采取了新工艺——溶剂浸出法提取油脂,不仅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也为国家增产了大量的植物油脂。油莱饼经过浸出法提取油脂,菜籽粕的干粕残油率一般在1.0%左右,历年来都用于郊县作肥料。郊区农业生产贯彻“八字宪法”方针,应用浸出粕作肥料各种作物逐年获得丰收。浸出法的菜籽粕:呈赤色,颗粒形状,在使用上很方便,它不象过去的菜籽饼那样成园饼状,使用时还要粉碎加工。一九六四年初夏,正值油菜籽加工季节,油脂战线上广大职工,为增产油脂大力推广浸  相似文献   

4.
齐玉堂 《中国油脂》1997,22(3):29-30
探讨了采用回榨工艺处理高水分菜籽的生产方法。通过试验,采用回榨工艺压榨高水分菜籽时,可使预榨饼的残油有效降低且预榨饼成形好,保证了入浸料的性质,浸出后粕中残油由2%~3%降到了1%左右。  相似文献   

5.
卡诺拉(canola)菜籽油的双相溶剂浸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卡诺拉(canola)菜籽浸出工艺中,应用己烷(C6H14)含5% (v/v)H2O与0.08% (w /w )NaOH的CH3OH醇作溶剂浸出生产优质粕和油脂。报道了C6H14—CH3OH/H2O/NaOH,粕—己烷以及粕—CH3OH/H2O/NaOH—C6H14 体系中Canola油的平衡数据。己烷和极性相间油脂分配效率高,可提供较大的传质推动力。CH3OH相的存在由于破坏细胞结构,可提高油脂浸出。该工艺证明CH3OH/H2O/NaOH 替代CH3OH/H2O/NH3 浸出不理想,可回收油籽中93.5% 油和油粕中91.8% 的蛋白质,而应用CH3OH/H2O/NH3 作溶剂,油脂和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96.8% 和94.0% 。应用NaOH处理虽然简单但只能除去50.2% 的芥子甙,并且一些油脂被NaOH水解,使工艺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浸出法制油是以6号溶剂油与溶剂,将各种油籽和饼中的油脂提取出来的一种新方法,能使现在的饼中残油率8%以上降低到1%以下,从而提高油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浸出油厂的关键设备是浸出器,浸出器的结构、性能好坏与植物油料、饼粕浸出效  相似文献   

7.
左青  崔纪超 《四川粮油科技》1999,16(4):10-10,56
讨论在30℃和0.9-2MPa下用丙烷在15t/d罐组式出器逆浸出大豆。脱脂豆粕残油1.1%,水分8.2%,水溶性蛋白45.8%,粕中氮溶解指数86.6%,吨料耗溶5kg。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预榨菜籽饼膨化,整理入浸物料的性状,解决了进口油菜籽加工中许多问题。结果表明:预榨饼直接浸出的粕残油在1.3%~1.5%,湿粕含溶为25%~38%。通过膨化后浸出的粕残油降至0.6%~1.0%,湿粕含溶降至15%~20%。提高了出品率,降低了蒸汽消耗。  相似文献   

9.
米糠膨化浸出制油工艺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米糠膨化浸出制油工艺中间试验。表明了米糠膨化作为米糠浸出制油前处理工艺,是目前国内外米糠制油的先进技术;膨化后的米糠,水分降低30%左右,解脂酶活性得到了有效抑制,贮存性大为提高;用6#溶剂浸出,毛油得率平均为17.5%,出油效率为95%~97%,出率为85%~87%,溶剂损耗平均为4.5kg/t.料,粕残油平均为1.3%左右。本文分析了影响米糖膨化的诸因素与较佳工艺条件,表述了米糠膨化浸出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由现行浸出溶剂与浓度为91.1%wt的乙醇,按照一定配比构成的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对大豆具有良好的油脂浸出能力,可以作为现行浸出溶剂的替代溶剂在现行的浸出条件下使用。混合溶剂的组成在己烷:乙醇溶液=7:3—5:5(重量比)的范围内是合适的,以6:4为最佳。按最佳配比构成的混合溶剂在浸出温度为55℃,浸出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浸出大豆,可使残油率降至0.69%,其浸出效果优于现行浸出溶剂。  相似文献   

11.
刘大川  阎杰 《中国油脂》1998,23(6):7-10
用丙酮/己烷/水非均混合溶剂浸出冷榨棉饼提油和脱酚的最佳工艺条件,调节生胚的水分使冷榨棉饼含水13%左右,丙酮/己烷/水非均相混合液剂配比为:50/50/6(VV/V)浸出温度47℃,溶剂/饼=5:1(ml/g)浸出时间150min,在此条件下可使棉籽粕中残留的游离棉酚〈0.045%,总棉酚〈.61%,残油率〈1.0%。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异丙醇与不同烷烃组成的混合溶剂对冷榨脱皮菜籽饼浸提效果发现,环己烷的浸提效果仅次于正己烷,但从经济角度考虑,采用异丙醇和环己烷作混合溶剂对冷榨脱皮菜籽饼进行浸提研究.改变浸出料液比、异丙醇和环己烷的体积比、浸出时间和次数,在62℃的条件下进行浸出,对浸出粕中的残油率、浸出杂质进行检测,得出异丙醇和环己烷混合溶剂浸出冷榨脱皮菜籽饼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1,异丙醇和环己烷的体积比3:1,浸出时间60 min,浸提次数1次.粕中残油为0.74%,二次浸提粕中残油降为0.20%.  相似文献   

13.
万县地区桐子年产量曾高达一亿斤,一般产量在八千万斤左右,用压榨法榨过油的饼中残油率平均约为8%(湿基),以8千万斤桐子产量和40%出饼率(湿基)折算,每年的饼中油分损失达2560,000斤。 采取浸出法可把饼中的残存油分提取出来,粕中残油降至1%。因此如把全地区榨过油桐饼全部浸提一次,可为国家增产桐油两百多万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由现行浸出溶剂与浓度为91.1%wt的乙醇按照一定配比构成的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对大豆具有良好的油脂浸出能力,可以作为现行浸出溶剂的替代溶剂在现行的浸出条件下使用。混合溶剂的组成在己烷:乙醇溶液=7:3-5:5(重量比)的范围内是合适的,以6:4为最佳。按最佳配比构成的混合溶剂在浸出温度为55℃,浸出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浸出大豆,可使残油率降至0.69%,其浸出效果优于现  相似文献   

15.
新型拖链刮板翻动式(FEC CTM)浸出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一种新型拖链刮板翻动式浸出器,它为双层喷淋式,低料位,适合于粉末度偏大和水分偏高的料坯,且落料出粕平稳,出粕残油小于1.0%浸出时间40min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我厂采用预榨浸出工艺,加工加拿大菜籽的以下情况:降低粉末度,预榨饼成形,控制饼中含油≤15%,保持粕残油≤0.8%,溶耗3.7kg/t  相似文献   

17.
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浸出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由现行浸出溶剂与浓度为91.1%wt的乙醇,按照一定配比构成的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对大豆具有良好的油脂浸出能力,可以作淡现行浸出溶剂的替代溶剂在现行的浸出条件下使用。混合溶剂的组成在已烷:乙醇溶液=7:3-5:5(重量比)的范围内是合适的,以6:4为最佳。按最佳配比构成的混合溶剂在浸出温度为55℃,浸出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浸出大豆,可使残油率降至0.69%,其浸出效果优  相似文献   

18.
1浸出器整体结构的设计 依据生产需要及配套设备的限制,新浸出器设计加工能力定为:浸出大豆200t/d,适应入浸水分8%~12%,粕残油达到1%以下.湿粕含溶剂量小于35%.采用固定栅底,要求结构合理、运行稳定。在适用于大豆坯浸出的条件下也可浸出菜籽预榨饼。此研究项目除完成浸出器的通用设计外,重点研究解决固定栅底的结构设计和浸出器的传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浸出器是菜籽压榨浸出过程中的关键设备,为尽可能地降低生产过程中粕残油,分析了调试过程中关键化验指标及对应的操作条件,确定了利用箱链式浸出器对压榨后菜籽饼进行浸出的最佳操作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入榨水分为3.0%~3.5%,浸泡时间为75min,浸出温度为58℃,液料比为0.60~0.65(体积比),可获得最低粕残油为0.94%。此外,生产过程中箱链式浸出器运行稳定,料层高度与运行速度均可实现自动化控制。  相似文献   

20.
秋葵籽加工工艺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秋葵籽经破碎后进行浸出,浸出温度50℃、溶剂比1:1.5、水分7.52%、逆流浸泡120min,粕中残油降至0.31%。毛油经过精炼,游离棉酚含量降至0.00246%。油脂经色谱分析,脂肪酸构成合理,是一种优质的油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