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据《风土记》载:“天正日(农历二月初一),南黄践长,是日始牙幼(幼儿)为饘粥,以养幼,俗尚以赤豆为糜,所以象色也。”饘(zhān)即指“稠粥”。《丹铅录》说:“孟子粥之食,又作饘。”《说文》曰:“粥,糜也。”可见我国古代二月初有令幼儿食赤豆粥的风俗。赤豆又名赤小豆,红饭豆等。其性味甘,酸平。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钙、磷、铁和叶酸等成分。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赤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日  相似文献   

2.
王俊奇 《烹调知识》2000,(12):42-42
冬至,古称“亚岁”。古时候每遇冬至,皇帝都要率三公九卿作“迎岁”之礼。《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都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冬至赤豆粥、黍米糕、冬至盘、冬至等不下数十种食品,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一种独特的月令食文化。 我国冬至与饮食文化的联系历史悠久。据《荆楚岁时记》说:“共工氏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人厉,畏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大意是说,共工所生三子,死后变为恶鬼伤人,因恶鬼惧怕红色,所以每年  相似文献   

3.
冬至食俗     
吃红豆粥 冬至日吃红豆粥的习俗,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经有了,据说是为了预防瘟疫。南北朝时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粥以禳之。”  相似文献   

4.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也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冬至盘、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相似文献   

5.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的饮食丰富多彩,到了冬至这一天人们常吃的有馄饨、饺子、汤圆。冬至肉、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6.
说“时食”     
“时食”,见于《中庸》“荐其时食”,朱熹有注;“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所谓“对食”,即:适时而食,顺应人体内部的生物钟的节律进食.古人云“不先时而食,不过时而食”.是很合乎现代饮食科学要求的.其实,“时食”还不限于“四时之食”,“适时而食”有两个含义:大而言之,指一年四季按节令安排食单;小而言之,指一月之内,一日之内饮食要适时.  相似文献   

7.
《礼记》说:“菊有黄华。”古人早就认识到“久服黄华(菊花)令人长寿”的功用。据《太清草木方》曰:“九月九日菊花与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神农本草经》对菊花的药用记道:“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这种古老的重阳服菊花长寿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重阳食“菊花粥”。如《老老恒言》记载说:“煮粥,菊花去蒂晒干磨粉和入……菊花粥养肝血,悦颜色,清风眩,除热,解渴,明目。”《遵生八笺》中说:“菊苗粥清目宁心,甘菊新长嫩头丛生叶,摘来洗净,细切,入盐同米煮粥,食  相似文献   

8.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馄饨、饺子、汤圆、狗肉、赤豆粥、黍年糕、酿酒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吃馄饨  相似文献   

9.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语见《论语·乡党》,是一条孔子语录。宋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注释说:“食以五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食气,即五谷之气,谷物营养价值之所在。“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我国古代重要食论之一,影响深远。 众所周知,我们民族自古以农立国,是种谷、食谷的民族。人们习惯地说自己是吃五谷长大的,吃饭长大  相似文献   

10.
《风土记》中有:“已具伏日食白粥”的记载。“具伏日”,即农历五月初五前后,这一食俗的由来与东晋政治家谢安有关。据说某年三伏日(农历五月初五),谢安在家喝热气腾腾的白米粥,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热,中书郎郗超看见后,赞道:“此乃君子所为。”从此谢安炎暑日“食白粥”被相传下来。甚至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把三伏日定为“谢安食白粥之辰。”白粥,是指不放任何药草纯米煮成的粥。诸如粳米粥、糯米粥、籼米粥、黍米粥等。所以“白粥”除了消暑解渴之外,它的食疗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本草纲目》说:“糯米、秫米、黍米粥[气味]  相似文献   

11.
人们饮食习俗中通常所称的“素食”,本应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由习惯使然,人们常将根、茎、叶、果实称作:“菜”.说“吃菜”,听来顺耳,因为一日三餐,莫不用之,大家都很熟悉.但说到“吃花”,一般人却不可理喻,甚至莫名惊诧.其实,多数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都是可以入馔为食的.为什么花的食用性往往为一般人所忽视呢?大概有如下原因:一方面花乃色美味香之物,其主要功能是点缀生活,供人观赏;另方面,许多花要结实,去花则无果,所以一般不常以花为食,“食花”不为一般人所理解便在常理之中了.然而,“食花”作为一种饮食习俗,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例.据典籍记载,我国以花为食的传统饮食习俗,古已有之.早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咏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同时,又在其《涉江》中吟唱:“登昆仑兮食玉英,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有人说,屈原在这里吟咏的“餐落英”、“食玉英”是为了“益增其贞洁”(见胡文英《屈骚指掌》),是为了抒发自己高洁的情趣,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是否真要吃“落英”“玉英”,尚待考证.但从侧面我们不难看出:战国时人们早已认识到花是可食的,而且“食花”是一种超乎寻常的高雅享受.在我国,具体提倡食花的据说最早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人类是怎样生活发展的呢?一、狩猎生活 上古的人为了生存,是以狩猎禽兽鱼虫为食,生吃。有首《弹歌》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见《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抓住禽兽茹毛饮血,还需果木草实充饥。《淮南子·修务训》说:“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时候,人们生食禽兽肉,人口增多,禽兽不够吃,只有以谷、麦、黍、稷、菽为食,开始了农业生产。陆贾《新语·道基》说:“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人类发展到神农时代,仍无烹饪可言,如《礼记·礼运》说的“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只是生活向多样化发展。“饥则求食,饱则弃余。”(《白虎通义·号篇》)  相似文献   

13.
初夏冷蒸香     
“冷蒸”是江苏南通的一种初夏时令小吃,它又名麦蚕,古人称其为碾转、连展、撵转、麦青等,是在农历四月大麦初熟季节,取灌浆饱满且趋成熟的麦穗,在除去麦芒和麦壳后,下铁锅文火翻炒,再用石磨磨成的条形食物.立夏时节吃冷蒸,可以起到防止疰夏的功效. 冷蒸大约起源于宋代,陆游在《邻曲》诗中便有“试盘淮连展”之句,据其自注“淮人以名麦饵”,说明冷蒸(即连展)是淮河流域人们对麦制食品的称呼.明代的宫廷也食冷蒸,《明宫史·火集》记载:“(明宫四月二十八日)取新麦穗煮熟,剥去壳,磨成细条食之,名曰稔转.”  相似文献   

14.
据《五行书》记载:“十月一日,取大枣去皮核,于文武火上翻覆焙香,合米煮粥,食之去疾。”大枣甘温,益气生津,补脾和胃,治胃虚食少,脾虚便溏,还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大枣味甘,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久服轻身延年。”《圣济总录》记载:“补益大枣粥,治中风惊恐虚悸,四肢沉重,大枣七枚,青梁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枣取一升半,去津,投米煮粥食之。”清代的陆以恬在《冷庐杂识》卷五中说:“医家谓枣百益一损”。又按《脏气法时论》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可见用梗米与大枣煮粥还有补肝的功用。十月正是秋风落叶、阳气渐衰、肝气内变之时,又气候干燥,人们常会出现口干鼻燥,干咳无痰等燥热病症,老年人更容易出  相似文献   

15.
吴门(苏州)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这里不仅山青水秀,风光旖旎,而且汇南北烹食之术,在“吃”上,积下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春节期间,最讲究吃.吴门旧俗,从冬至节起,就开始吃年饭了.当地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是日家家要吃“冬至夜饭”饮“冬酿酒”,农村则多食“冬至团”.腊月廿四夜,食“谢灶团”之风由来已久,今天,“谢灶”之说  相似文献   

16.
“瓜果生冷宜少食,免致秋来成疟痢。”吃了生冷不洁食物,容易闹肠胃病,我们的先人,对此早有所知。《黄帝内经》说:“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吃得太过油腻,变生痈疮疗,也不是闹着玩的。又说甜食、咸食、酸食、辣食、苦食吃得太偏了,往往弄出各自相应的毛病,也给五味偏嗜的朋友,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三月份的重要节日当推“上巳”节。古人以十日为“旬”,一月约30天,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所谓“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指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之水,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相似文献   

18.
馓子古今谈     
麻油馓子,在古代又称寒具、环饼、油浴饼、膏环……寒具——方便面的始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馓子,为什么古人要称它为寒具?原来,所谓寒具,一如“农具”、  相似文献   

19.
传说,当年神农遍尝百草,尝出莱类甚多,已收入《神农本草经》之中。明代的李时珍用自己独道的眼光和严谨的科学方法,把天下可食之莱都写进自己的《本草纲目》里,说这些非但是菜,更是药物,可以医治人类的疾病。由于蔬菜、粮食、水果等食物与其他草木一样,都有各自的“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甘、  相似文献   

20.
冷面小史     
谚云:“冬至饺子夏至面”,我国夏日食冷面之习,由来已久,究其“身世”,始于东汉末年,而在魏晋期间逐渐形成了民间食俗.在《魏氏春秋》上已有伏日食汤饼的记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六月伏日进汤饼的记载,何谓汤饼?即今日之面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