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甲醛(POM)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可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仪器仪表、电子电气、建材、农机、轻工、办公设施等领域。1 国外生产消费情况 目前,美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均建有万吨级POM生产装置,世界总生产能力达66万t/a,是产量仅次于聚酰胺和聚碳酸酯的第三大通用工程塑料。 60~70年代POM消费市场主要在欧美;80年代前期,日本的消费量增长迅速,自8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的消费量增长放慢,而亚洲其它地区的消费增长很快。近几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地区POM的消费增长速度有所下降,而欧美国家仍保持一定的发展势头。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世界POM总需求量将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到  相似文献   

2.
综合     
《国际化工信息》2004,(5):46-46
今后20年,全球能源消费将迅速增长。预计2025年,全球能源消费量将比2001年增长54%。石油需求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天然气需求量将增加67%;煤仍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  相似文献   

3.
华欣 《河南化工》2011,(22):52-52
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4.8亿t标准煤,比2010年增长7%。由于美国能源信息署通常在6月份公布上一年的能耗总量,因此目前还无法准确比较中国能耗总量超出美国多少。国家统计局的公告称,2011年,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电力消费量增长11.7%。  相似文献   

4.
根据SKI咨询公司预测,全球己内酰胺(CPL)的消费量将以年均约3%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需求量将达到约400万吨/年。亚洲(不包括日本)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为5.0%,中国将是需求增长最快的推动者,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将高达7.0%,而美国、西欧和日本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均低于2.5%。  相似文献   

5.
《聚氯乙烯》2006,(9):47
据总部位于苏黎士的SRI咨询公司(SRIC)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预计今后几年全球氯乙烯单体(VCM)的消费量将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VCM新增产能将主要集中在亚洲和中东,这主要是受亚洲,特别是中国PVC产能和需求大幅增长的刺激。VCM的消费量将继续依赖于全球聚氯乙烯(PVC)工业的发展,这是因为PVC工业几乎占据了VCM全部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全球ABS供需严重不平衡。2002年全球ABS消费量为约420万吨,而全球供应量为630万吨。西欧仅占世界ABS总消费量的17%,约合70万吨。亚洲是迄今为止最大的ABS消费地区,2002年约占世界总需求的60%-65%。2002年全球需求复苏至增长5%-7%,亚洲增长得更快。欧洲增长约3%,北美需求增长接近5%。预计2003年的增幅相近,而今后的年均增长率将为3%-5%。ABS将继续处于PP和PC/ABS的夹击之下。预计在欧洲ABS将遭受来自PC/ABS的进一步侵占,因为目前此材料还未像在北美那样大举进入ABS应用领域。 ABS最突出的性质是在极端温度下的韧性和高抗冲强  相似文献   

7.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reedonia集团2月中旬预测,世界橡胶消费量将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到2011年将达到2630万t。中国橡胶消费量的排名在20世纪90年代大幅提升,并于2002年取代美国而位居第一。预期这种强劲增长势头仍将持续,未来中国市场将以9.5%的年增长率增长,到2011年将消费880万t橡胶,占世界橡胶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际橡胶研究机构(IRSG)在年度报告中指出,2005年全球橡胶消费量增长2078万吨,但年增长率(ACR)却下降到3.1%,为4年来的最低水平。除欧盟以外,全球所有地区都进入了橡胶消费量的周期性低迷时期。2005年,全球橡胶消费量的增长主要集中在亚洲/太平洋、欧洲非欧盟地区和拉丁美洲。其中,天然橡胶消费量为878万吨,增长5.5%,而合成橡胶消费量仅增长了1.3%。这一结果使得合成橡胶消费量在橡胶消费总量中的比重降至57.7%,为196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全球及各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生产和消费现状及基本特点,预测了未来油气储量、产量和消费的发展趋势.指出世界油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全球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稳定增长,供略大于需,未来消费量增长将略快于产量增长速度,供应将趋紧;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增长更快,且供略大于需,未来产量增长速度将高于消费量增长速度,供仍略大于需.  相似文献   

10.
聚苯乙烯(PS)树脂是重要的通用合成树脂之一,1990年世界总消费量为880万t,预计1995年将增长到1050万t。1990年美国、西欧和日本PS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4%、26%和15%,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25%、26%和14%。受80年代中期PS消费激增的影响,东欧、  相似文献   

11.
海外     
亚太地区(远东和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但不包括成熟的日本市场)聚氨酯(PUR)得到快速的增长。在UTECH亚洲1995年国际展览会上,工业界专家对亚太地区PUR消费量的中期预测为年增长7~12%,到2000年,消费量估计至少为150万吨,将占全球消费量的1/5。1994年该地区需求为115万吨,而1991年仅为62.5万吨。  相似文献   

12.
据报导,美国和欧洲对液化天然气(LNG)的需求量最早在2015年前将超过亚洲的消费量,全球的LNG需求量在2030年前将增加2倍。  相似文献   

13.
市场观察     
全球天然气消费将超过煤炭消费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了《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根据预测,203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将翻一番,今后10年将会超过煤炭消费量。《展望》认为,大部分天然气需求的增长来自电力行业。由于天然气具有的环境优势、较低的资本成本以及运营上的灵活性,新建的热电厂往往更青睐天然气,而不是煤炭。预计到2030年,全球天然气消耗量的近一半都将用于电力行业,并吸收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累计投资的60%以上。天然气储量能够从容满足全球需求的增长,是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开采速度…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近日预测,2015年亚洲工程塑料需求还将增长32%,达到1.45Mt,其中中国工程塑料消费量将达0.803Mt,日本为0.306Mt,韩国为0.138Mt,印度为0.103Mt,亚洲其他地区预计达0.102Mt。  相似文献   

15.
《煤化工》2013,(4):66-67
<正>——2013年天然气市场数据据国家发改委运行快报统计,7月份我国共生产天然气94亿m3,同比增长12%;进口天然气(含液化天然气,下同)47亿m3,增长35.1%;表观消费量133亿m3,增长16.9%。前7个月,天然气产量681亿m3,增长9.4%;天然气进口量294亿m3,增长26.1%;天然气表观消费量948亿m3,增长14.5%。  相似文献   

16.
《化工中间体》2003,(5):33-33
世界阻燃剂年总消费量已达105万吨左右,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分配为:欧洲33%,美国30%,亚洲(不包括日本)19%,日本18%。最近的市场调研表明,美国阻燃剂市场总量预计今年将增加为9.6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左右。日本近几年一般高分子添加剂的市场连续几年都在下降,而阻燃剂却略有增长,但2001年的同比增长进一步下滑。世界各地区的阻燃剂消费结构不同,欧洲用量最大的是无机系阻燃剂,而美国、日本、亚洲(不包括日本)消费量最大的都为溴系阻燃剂,美国和日本  相似文献   

17.
如果亚洲更多的国家政府规定使用清洁燃料,该地区的MTBE消费量将会明显增加。1996年亚太地区汽油消费总量为282万桶/日,今后将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以人均计,亚太地区日消费汽油0.042加仑,美国为1.3加仑。  相似文献   

18.
业内人士分析 ,目前用途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天然气产销量的增长 ,制约了天然气市场的发育。要增大天然气的消费量 ,必须扩大天然气的使用领域。 加快天然气汽车的发展速度。可以规定 ,在已建有供气管道的大中城市必须扩大天然气作汽车燃料 ,公交车、出租车、垃圾车等公益车辆必须以天然气作燃料 ,政府用车带头使用天然气作燃料。这样 ,既可增大天然气的消费量 ,又可以改变城市的空气质量。 发展天然气化工。天然气的化工产品主要有乙炔、甲醇、化肥、醋酸等 ,世界上 85%以上的氮肥生产是用天然气作原料和燃料 ,我国只有 20%的氮肥是以天然…  相似文献   

19.
国际肥料工业协会日前发布报告称,由于世界经济大环境以及农民对投肥风险意识的增加。2008~2009肥料年度,全球肥料消费量将下降2.2%,降至1.65亿t。2008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很多亚洲国家出台扶持农业的政策,使2007~2008年全球肥料消费量增加。全球需求总量估计增长了4.7%,达到1.687亿t(折纯)。化肥消费量方面,估计钾肥增加6.3%,增幅大于氮肥和磷肥(增加2.8%)。  相似文献   

20.
世界聚乙烯需求将年增5%据最新报道,今后5年世界聚乙烯需求将年增5%。瓶、杯、软管、塑料薄膜和管道用聚乙烯需求的增长将使世界聚乙烯消费量到2001年增加至近5000万t。发展中地区尤其是南美和亚洲增长最快。在应用方面,用于食品工业的卫生塑料包装对聚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