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朱青 《云南建筑》2014,(3):34-38
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好”?这是每位建筑师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尽管各位对好建筑的认知不完全一样,但任何一个建筑师在设计开始的时候都想做一个好建筑。要弄清楚什么是好建筑,我想应让我们先回归建筑的本质是什么?在人们的眼里,建筑是一个个提供给人们生活的场所,它应该是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地:建筑同时也是组成城市的一个个城市符号,它展现了城市的特色,人们通过它来了解城市的文化与历史。  相似文献   

2.
法国萨瓦省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公共工作室期间这是我在尚贝里市建筑与城市规划工作室做建筑师时设计的第一个项目。这也是我做的第一项基于现代建筑和城市之间关系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李昭君  朱晓琳  潘天佑  傅筱 《建筑技艺》2012,(1):141-143,140
设计的开放性是建筑师的职业本能,但开放的设计环境至关重要采访者:我们注意到,大多数媒体谈到对长兴电视台的看法时,都认为它颠覆了人们对于广电建筑的传统认识,作为建筑师本人,您怎么看?又是如何让业主接受这种"颠覆性"设计的?傅筱:所谓的颠覆可能就是说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实际上这是结合了长兴的城市特色与电台功能的城市设计项目。用"颠覆"这个词,我觉得有点夸张,因为一个作品不是光靠建筑师个人的本领,建筑师个人是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和规划之间有野蛮的冲突,这种冲突消解了"立体空间"。于是,城市中形成了在规划与建筑之间一种类近于模糊的"灰空间"。像在罗马这样的城市里,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也分量出了一种暧昧的"灰空间"。在规划以及在建筑之间,我们作为建筑师可以做什么?规划是为了能够满足政府的大利益,或者是大格局上的一些问题,而建筑是满足一些很具体的功能性的事情。公众的公共空间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得到一种包容和满足?我认为,这么多年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建  相似文献   

5.
<正>赖军:说到天大的建筑教育气质,我认为是严谨务实,就像我们的校训——"实事求是"。我发现现在很多在一线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都是天大毕业的,因为天大的学生都特别务实。我们老开玩笑说:"天大建筑毕业的基本都是做总建筑师、总工的多,做院领导的少。"所以我觉得天大更务实。天大的设计风格比较朴实、规矩,它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这样,在设计上也显得更纯粹。像清华可能更强调理念,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再比如同济,因为地处上海,所以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对市场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地考虑项目的落实和运营。  相似文献   

6.
新=亲近     
正从事建筑设计这个行业整整十一年了,期间大部分以一名战士的状态在工作,从一个项目跳到另外一个项目,从一个城市跑到另外一个城市,很少有时间安静下来思考这十一年我到底有没有"新思想"?UED跟我约稿时要求我作为年轻建筑师发表一些"新思想",但是我迟迟无法提笔写,因为当我问自己:"我有新的思想吗?我的新思想是什么?"的时候,我的脑袋一片空白。说实在,我打心底里不认为我有任何新的思想,所有的思想都是来自于国内和国际同行的前辈们,正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我也在想什么是建筑思想?它对建筑学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我模糊  相似文献   

7.
平心而论,我是很幸运的.从业的这十几年,恰逢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阶段.身处深圳1这座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资本与效率主导的市场背景之下,我们这些建筑师的设计业务伴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大潮可谓风生水起,如火如荼.而与此同时,在亲历了十余年来数以百计的设计项目之后,我常常在反思,这一座座我们参与塑造的“速生城市”,未来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它们与那些由时间和故事积淀而成的典范城市相比,将会是怎样的一种苍白?从急功近利到乏善可陈,难道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必须经历的城市发展路径吗? 建筑应当为城市创造厚度,无论物理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 我以为,从建筑师的角度,当以敬畏之心对待城市,因为我们的建筑会成为后世对于一个城市认知的载体,也是其中的人们对于城市生活记忆的裁体.我们今天在基于对未来的思考上构划建筑,而在更久远的未来,它终会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成为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质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讲,建筑师在创造未来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一个城甫未来的历史,在增加着它的“厚度”.  相似文献   

8.
正我喜欢思考城市。做为建筑师,如果我们要思考建筑,那么不妨也思考城市,思考座落于城市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的建筑。对在城市语境中进行操作的当代建筑师来讲,对建筑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城市的感知;对建筑的思考,也是一种以城市为背景的思考;而我们的建筑设计,则可以看作是对城市这个整体中某个部分的调整与更新,其操作深深地扎根于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环境。城市的语言赋予了建筑的语言,同时,城市也包容了建筑中的矛盾与差异、和谐与统一;城市在时间的背景中见证着建筑的生长与记忆。  相似文献   

9.
正当面对气候逐年变暖与雾霾日益加剧,在中美签署巴黎协议后,我们需要思考设计师可以做什么?我们奉行的绿色建筑或可持续设计对于能源利用的效力到底有多少?气候变暖、雾霾与建筑师、城市规划者有什么关系?这里华汇设计规划/城市设计总监黄文亮,从街区到城市解说作为一位城市设计者的思考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宋刚:我做老师的原因是我不太喜欢我本科所接受的建筑教育.我觉得当时的建筑教育容易陷入一个困境,就是太强调学生成为工程师,而缺少多元化的培养.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同的人对房子的感受,但是我们教育的单一使得建筑也变得单一,这也是我们目前缺少职业建筑师的原因.我希望我当老师后能给我的母校乃至中国的建筑教育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沈康:我不是对原来的建筑教育不满意,只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教建筑.我们接受的都是正统的职业教育,但我们现在不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只做设计的建筑师,希望能做更多和建筑相关的行业.但现在很多学生只愿意做建筑,其实做建筑的入径有很多,可以从各方面入手.建筑也不是一个定义,也有很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说说你们的设计理念吧.”这似乎是所有建筑师都会被问的问题,我是说,作为一名建筑师或一个设计事务所总体上的设计理念,不是具体到某个项目的想法.因为这个问题太难回答,所以由此我们开始想是不是所有建筑师都从一个清晰明确的理论体系出发、建立起自己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再把它应用到一个接一个的设计项目中?有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做设计呢? 事实上我们自己在面对项目设计的时候,很少想到设计理论,更多的是从场地、使用、材料、构造等等角度思考,经过一段对这些东西进行反刍的混沌阶段之后,“拍脑袋”得到一个设计的想法,再把它发展成具体的方案.有时候会感觉到就是这个方案了,也有时候会觉得它还不对,那就再重新思考看看.可以说这就是我们的设计方法,简单到也许不能称为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武清文博馆是天津市武清区重点的城市功能项目。项目于2010年由武清区政府委托华汇进行设计,并且由周恺先生亲自设计主持,笔者近年与周恺先生及其设计团队有多次交流,并共同查看施工现场,在文博馆投入使用之际,深感在这座建筑化繁为简的表达背后,蕴含的是建筑师对价值观的选择和对建筑本质的坚持,周恺先生对项目的思考和态度对广大年轻建筑师有着普遍的启发性,借此机会,撰文分享。  相似文献   

13.
正"地域社会圈"是山本理显先生在横滨国立大学大学院做教授的时候,和学生们一起思考的一个课题。这是一个研究住宅的课题,意即"改变居住方式,就是改变城市"。城市本身是由住宅和其他建筑构成的,如今的住宅于我们而言只是一个居住的场所,然而山本先生认为住宅并不只是单纯用作居住的空间,它是构成城市的非常重要的元素。"1户住宅=1个家庭"系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德国因战事许多住宅被毁坏,大部分劳动者身陷无家可归的境地。这就是当时建成的一个项目,一个名为路得维希·希贝尔塞默的德国建筑师设计的住宅。许多栋如出一辙的住宅建筑排成了一列,旁边是  相似文献   

14.
<正>建筑设计是个服务行业,需要承担很大的责任,需要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我希望现在正在学习建筑学的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我们现在关注的经常是"实验建筑",但这并不能代表主流建筑,建筑是国家的一个支柱产业,"实验建筑"不能支撑起整个建筑产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专业的进步,不在于几个先锋作品,而在于积累。建筑师不用在乎媒体的指向和追捧,应该踏踏实实做建筑师该做的事。即使不在舞台中央,即使无人喝彩,我们也要干好自己的该干的事。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行业内的口碑很好,可谓是名门正派。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设计》2016,(10):233-235
UED:您从事建筑业已经25年了,往西南地区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您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可谓家学渊源.请您谈一下,在刚从事这个职业的时候,您对建筑的认识是什么样子,和现在又有什么不同.郑勇:我从事建筑行业的这20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中国城市建设目前正慢慢趋于饱和,它将会是怎样的一个进程还不清晰.中国建筑发展经历了很多变化:最开始大家接触的项目规模都很小,建筑面积为一万、两万平方米的就是不得了的大项目了;现在项目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建筑面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平方米的项目人力投入还没有以前大.设计也有很多变化:最开始的小规模项目由我们自己来设计,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项目就会请外部建筑师参与.如今,中国建筑师已经逐渐开始独立完成一些大项目,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相似文献   

16.
<正>UED:作为巴塞罗那的首席建筑师,对巴塞罗那建筑的理解是什么?瓜里亚尔特:以我自身的经验来举例,巴塞罗那城市中的建筑被倾注了极大热情。我认为建筑是一种造福社会的途径,在历史上塞尔达的总体规划为我们定义了何为"卓越"。所以我想让项目向文化历史致敬,让这种对"卓越"的追求在社会的不同层面都是可见的。另一方面,巴塞罗那的建筑总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对策。世界上一些其他城市的建设总是围绕着几座标志性建筑,但当经济陷入僵局,造价高昂的项目便难以为继,城市就再无出色建筑可言。  相似文献   

17.
正"技"与"艺"让人们了解到建筑的美,同时也是每一个建筑师密切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源于技,达于艺"是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设计的最终目标。本期专题约请行业内的一线建筑师,在实践中深入思考二者的关系,表达出务实、创新的设计态度和精神。在岭南地区的机场航站楼和体育场馆项目中,设计师将大跨度建筑与气候环境、地域条件、传统庭园、城市关系等方面结合,选择与建筑形态相适应的结构体系、表皮构成和建筑材料,通过合理的构造节点,最终  相似文献   

18.
韩冬青 《建筑师》2006,(2):20-20
中国建筑师应该是世界上每年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我感觉崔总大概是中国每年亲自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因此他也应该是世界上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而尤其难得的是他可以将每个设计都控制得很有质量,建成的完成度很高,这对中国巨量的建筑和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认为值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建筑师学习。  相似文献   

19.
ID+C能给我们能释什么是“城市组”吗? 潘:(笑)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解释。首先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公司开办之初,我们接到的任务绝大多数是室内设计,可我们并不是单纯地做“室内装饰”,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先进行剖析、理解。进而根据功能需求列建筑空间的不足做调整,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空间,接着再进行适当的装饰,因为我们定位自己为“室内建筑师”而非单纯的“室内设计师”。第二个层面是我们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的理解。一个建筑存存于城市当中,总会存不同程度上以各种方式影响甚至改变城市,严格来说,设计建筑的同时也设计了城市。我们在做一个建筑或室内空间的设计时。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甚至支配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使用方式。反过来,城市空间又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思路与走向,比如功能的定位、平面的安排、形式的塑造等,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是这样.我们把建筑作为城市的一个有机分子,也意识到设计师对城市所应负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筑师应该是世界上每年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我感觉崔总大概是中国每年亲自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因此他也应该是世界上设计项目最多的建筑师。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而尤其难得的是他可以将每个设计都控制得很有质量,建成的完成度很高,这对中国巨量的建筑和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认为值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中国建筑师学习。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是他当年几十个设计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