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步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通信世界,使现有通信技术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机遇。那么,在通信技术领域中,交换、传输、接入以及整个通信网的发展前景将会如何呢? 一、交换技术将走向ATM与IP融合 交换技术一般分为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电路交换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其优点是时延小,因此适用于交互型实时通信,但由于电路利用率(约36%)及链路速率(64kbit/s)都很低,使其在数据交换和新业务的提供方面受到了限制,传统的电话交换技术属于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则是利用存储转发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周荔 《通信世界》2001,(6):35-35
随着我国通信事业的蓬勃发展,通信设备的水平正向世界先进水平接近。新增加的很多数据及视频业务,要求传输媒介具有高可靠性、适应性强、低时延等特性。因此,我国的一些通信骨干网采用了ATM交换技术。目前.这种技术标准较为成熟,ATM交换协议层的基本格式及定义相对稳定。ATM产品结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很多优点,利用其会聚功能可以快速、可靠地完成多种业务的交换和传输,为商业应用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5.4 ATM交换系统 ATM信元中承载的是宽带综合业务,因此信元交换应该是功能丰富、概念全新的一种交换技术。它应该像电路交换方式一样适用于电话业务,也应像分组交换方式一样适用于数据业务及其它业务。我们从改进分组交换、使其能满足实时性业务;或从改进电路交换、使其能满足灵活适配不同速率业务的两个不同角度出发,最终都发展到ATM交换。所以,ATM交换是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4.
4 帧中继技术4.1 帧中继(FR)技术概述 上一讲介绍的X.25分组交换网络对于提供低速数据传送是非常完美的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分组交换网络提供更高速率和更完善的服务。例如,目前LAN的业务速率已达到100Mb/s甚至千兆比,局域网需要高吞吐量、低时延的传输线路;局域网的用户信息具有很高的突发性等等。由于X.25分组交换的协议太复杂,导致分组通过网络的传输时延加大,其速率不能适应 LAN互连的要求。帧中继就是继X.25分组交换之后为适应这个需求,提出的一种新技术是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传真通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着重分析了在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上开通的传真通信,并引出了具有存储、转发传真报文功能的传真通信处理器(FCP),为使非分组的各类传真终端能在分组交换网上进行通信,又引出了传真装(配)拆(卸)系统(FAX-PAD)。  相似文献   

6.
郭芳  王茜 《通信世界》2005,(5):43-43
当今是通信网络技术不断涌现、通信领域日新月异的时代,本人根据工作中的实际经验,在此谈谈分组交换、帧中继和ATM技术在民航自动转报网中的最新应用。一、分组交换技术的实现原理分组交换是为适应计算机通信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通信手段,可以满足不同速率、不同型号的终端与终端、终端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间以及局域网间的通信,实现数据库资源共享,这也是新疆民航自动转报网使用的第一代交换网。分组交换是吸取了报文交换的优点,以分组为信息单位,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交换方式。分组交换网在民航系统应用的工…  相似文献   

7.
数据通信网络张旺兴数据通信是本世纪50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开发形成的一种通信方式。自它形成以来,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数据通信网络。本文将简要介绍分组交换数据网、数字数据网、帧中继及ATM的特点及发展现状。1.分组交换的概念分组交换也...  相似文献   

8.
《通信世界》2003,(10):55-55
近几年来,以软交换和分组交换(Packee Switching)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发展和部署成为电信业界最关注的热点。因为它所涉及的不是哪一项单一的电信网络技术,而是整个通信网络的未来构架和发展方向。因此,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标准组织以及业务应用开发商都积极投身于NGN技术研究和网络发展,并且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向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必将全面提升电信网络的智能以及业务提供能力,从而形成高性能、可盈利的电信网络新架构,大大增强电信网络作为全社会信息平台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经济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网络业务要求需要具备相应的数据传输交换技术与之相配套,因此,电路交换技术不能充分地满足各种新网络业务的需求,所以产生了交换技术,这些交换技术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业务需求。本文将主要围绕光交换技术在通信传输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ATM交换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新的交换技术——动态同步传输模式(DTM)。DTM是基于电路交换的宽带网络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动态地分配时隙。DTM将IP业务与电路交换下的语音通信融合起来,提供基于多播多速率信道的服务,可以充分利用光纤容量,大大提高现有电路交换系统的性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光分组交换以其大容量、高速化、无电磁干扰等优良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尽管目前对光交换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但随着宽带通信业务的发展和对光交换技术的深入研究,光交换技术将不断进步和完善。对光分组交换的特点及其与电分组交换的区别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两处比较典型的光交换结构,最后对几种光分组编码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数据通信及分组网用户的预测方法,通过预测并结合四川省传输线路的分布及各地的经济情况,讨论了省分组网的网络结构与交换设备容量配置,阐明了分组网适用的规程和与其它同的互连方式,提出了四川省分组交换数据网组建方案及设备选型建议,并指出了分组交换网的新技术与新业务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3.
3 分组交换技术 3.1 分组交换概念 3.1.1 数据通信系统 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的通信属于数据通信,它的最大特点是业务具有突发性,但是对于实时性要求不严格,而对传输的可靠性要求却很高。增加调制解调器利用电话网只能解决低速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4.
赵建伟  王岁昌 《导航》2003,39(3):98-103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被称为2.5代(2.5G)移动通信技术,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本文通过简单介绍GPRS的技术特性,对比现行的GSM通信平台与GPRS通信平台在AVL系统中应用的优缺点,表明作为一种新型数据传输通信平台,GPRS将会很好地应用于AVL(自动车辆定位)系统中。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以软交换和分组交换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和部署成为电信业界最关注的热点。因为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哪一项单一的电信网络技术,而是关系到整个通信网络的未来构架和发展方向。因此,全球各大电信运营商、设备提供商、标准组织以及业务应用开发商都积极投身于NGN技术研究和网络发展.并且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通过发展NGN必将全面提升电信网络的智能以及业务提供能力,从而形成高性能、可盈利的电信网络新架构,大大增强电信网络作为全社会信息平台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今日电子》2005,(7):121-121
卓联半导体公司近日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研讨会,讨论采用其市场领先的分组网络电路仿真业务(CES—over—Packet,CESoP)技术通过分组网络传送电路交换通信的情况,并演示了该技术在以太网有线、无线和光设备上的运行。  相似文献   

17.
电路和分组交换的抗干扰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军事信息在现代战争中作用的不断提高,以扰乱或破坏信息传送为目的的通信干扰的作用和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通过对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在被干扰的情况下在物理层、链路层、信令和协议,以及通信业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出在强干扰模式下网络保障性能大体一致,但是在某些条件下反应的特性分组网络略强。最后指出通信系统本身技术体制的选取是其抗干扰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子商情》2005,(7M):22-22
卓联半导体公司将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研讨会,讨论采用其市场领先的分组网络电路仿真业务(CESOP)技术通过分组网络传送电路交换通信的情况。卓联专家将演示该技术在以太网有线、无线和光设备上运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信市场的飞速发展及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需要提高网络的“互操作性”、“可扩展性”、“可靠性”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其中基于IP的包交换技术无疑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交换技术之一,同时有可能会成为取代电路交换技术成为新网络交换技术,来帮助我们实现由于目前网络发展中新增的多种新兴业务的承载需要,  相似文献   

20.
<正> 当代的通信技术是先进的数字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结合。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可用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综合化、个人化以及“全球一网”来表述。 通信业务不断发展,新业务层出不穷。除传统的电话业务外,还有数据、文字、可视电话、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EDI)、传真、智能用户电报、可视图像、会议电视等业务。 通信网由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终末端设备和网控管理设备等主要设备(包括软件)构成。因此,本文将分别阐述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微波通信、移动通信、数字程控交换和终末端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使读者了解世界通信技术的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