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朱爱青  张冬梅  许文  骆美  罗玉兰 《园林》2024,(1):127-134
以合肥市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选取三种典型绿地,包括一般绿地,滨水景观绿地,建筑、小品及道路等人造硬质景观绿地,拍摄搜集三类绿地实地照片,采用SBE法对其进行评价打分,并利用Matlab软件中“多元数量化模型”功能构建合肥市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三类绿地相应的景观结构质量模型,为后期公园景观优化提出参考性建议。结果显示:一般绿地中,色彩数量对森林公园一般性绿地景观美景度的贡献最大,达28.5%,其他景观要素的贡献率排序为景观自然度>绿视率>郁闭度>树群轮廓线>树种组成数;滨水景观绿地中,总体协调性对景观美景度的贡献最大,达25.5%,其他景观要素的贡献率排序为植被覆盖率>景观自然程度>层片结构>树木栽植方式>驳岸类型>水的类型;人造硬质景观周边绿地中,景观自然程度对公园硬质景观周围绿地景观美景度的贡献最大,达24.6%,其他景观要素的贡献率排序为树木栽植方式>生活型构成>人工景观风貌>空间结构。基于三类绿地景观美景度模型分析结果,建议后期公园景观优化应注重增加植物色彩数量,营造不同色系植物水平和垂直结构组合的自...  相似文献   

2.
卢月  宋莉萍  王洁宁  张洁 《园林》2023,(10):133-140
采用美景度评价法对济南地区海棠群落景观进行评价研究,结合层次分析法筛选影响海棠群落景观效果的景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海棠群落景观美景度量化解析,建立美景度评价模型及预测模型应用,以期为未来济南乃至山东地区海棠群落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济南地区海棠群落广场景观美景度最高,道路景观美景度最低,夹道景观美景度标准差值最大;海棠群落景观美景度评价模型为Y=5.41+26.728X53+34.038X23+21.129X13-35.598X14;模型显示空间类型——垂直空间、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结合——多因素、植株线条——弯曲、空间类型——覆盖空间4个景观要素是影响济南地区海棠群落景观质量的主要因素;城市绿化可选择植物线条飘逸弯曲且有一定枝下高度的海棠覆盖场地空间,与亭廊置石等多种景观要素相结合营造多样的广场景观,后期可根据上述要素在海棠群落景观营造中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3.
居住区绿地的美景度评价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美景度评价是景观评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此方法分析居民对居住区绿地的景观偏好对今后的居住区绿地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背景的5个测试群体在居住区绿地审美方面存在普遍一致性,2个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的相关性较其他各种类型的人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在诸多影响因子中,水体,尤其是具有动势的水景形式是一个影响美景度评价的重要因子;冠幅是影响美景度评价的又一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景观区景观美景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景观区的美景度,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并选择专业群体对其校园景观进行评价分析,通过数据处理得到量化的景观美景度值即SBE值,并选取地形、植物、水体、园路、建筑及小品和山体背景六种景观要素作为影响美景度值的影响因子,通过SPSS22.0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对SBE值影响的显著性依次排列为植物、园路和水体,据此提出了几点东湖景观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严寒城市的居民进行冬季公共开放空间景观使用的问卷调查,运用SPSS20.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严寒城市居民冬季参与户外活动的7个影响因子,分别为外部环境因子、文化活动因子、人群特征因子、美景度因子、空间形态因子、内部舒适度因子、设施完善度因子。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因子提出严寒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冬季景观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韦璐  黄清俊 《园林》2022,(6):125-134
在公园城市的建设中,上海公园绿地数量和面积一直在逐年增加。选取6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和照片拍摄为主要形式进行资料采集,采用美景度评价法和语义差异法对122名不同背景的普通居民和30名专业人士进行景观评价,运用SPSS26.0软件分析数据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得出结论:(1)普通公众与专业人士审美具有一定相似性,两者同时认为含有水体且景观要素和谐丰富的景观美景度较高;(2)根据建立的景观质量评价模型,吸引力(0.458)、景观和谐度(0.239)、景观丰富度(0.416)会对美景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其中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层次感、色彩感、空间感、吸引力、特色感、植物多样性、植被显著度、景观和谐度、景观丰富度可以解释美景度94.4%的变化原因。研究可为推进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桂阳县乡村景观为对象,采集8个乡村典型样地的72张景观类型样本照片,通过SBE评价法得出桂阳县乡村景观美学价值。结果表明,桂阳县乡村景观美景度值为1.98,公众对该县乡村的景观质量反应良好;从不同景观类型分析,桂阳县乡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资源较为丰富;从不同景观要素分析,桂阳县乡村建筑景观美学价值最高,设施景观反应值最低。桂阳县各乡村之间存在的景观美学差异性,为桂阳县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景观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8.
孙皓蕾  吴威 《山西建筑》2022,(6):129-132,166
道路景观的改造提升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升道路绿化美景度,通过美景度评价法、科学量化景观因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对道路整体绿化影响程度较大的景观因子,据此为道路绿化的改造提升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杭州江干体育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SD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对体育中心景观设计进行了游客评价。选取4类要素共22个评价因子,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在研究区域内随机选取100位游人为调查样本,通过他们在体育中心内的主观感受进行计分评价,回收有效问卷92份。结合统计数据,结果表明:在选取的22个因子中,人们对植物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参与度、整洁度、愉悦感评价较高;而对空间紧凑性、空间丰富度以及幽静感评价较低。基于游人对江干区体育中心景观评价,得出体育中心景观设计存在的欠缺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屠荆清 《风景园林》2017,24(11):113-117
本研究以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法研究,从空间组成方式入手,研究不同使用者对不同空间类型的需求。使用者的活动类型主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大类,空间组成则以空间封闭程度、景观要素为切入点,对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当活动转化方向,从竞技型动态活动到休闲型动态活动,到锻炼型动态活动,到社交型静态活动,到非社交型静态活动时,空间封闭度逐渐增加。使用者人数以及类型较多的空间往往有以下特质:1)有焦点;2)收拢型的空间形态;3)有一定的开阔度;4)有一定的遮荫。景观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了解空间组成对使用者行为的影响,有利于景观设计者对空间配置的进一步改善,运用各种景观要素营造出更多适宜不同使用者的多功能空间。这方面的研究可运用于景观设计中,成为景观设计者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城市公园滨水绿地景观与公众偏好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评价法结合图像语义分割、灰色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福州市西湖公园、左海公园等36个典型城市滨水绿地进行了研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问卷访谈获取公众审美评价,并利用图像语义分割技术实现要素量化分解,以此展开城市滨水绿地美景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PSPNet模型对城市滨水绿地的分割精度为88.8%,适用于该场景类型的分析;2)美景度模型结果显示具高贡献率的5个主要因子依次是商业设施(27.8%)、视觉复杂度(25.8%)、植物生长状况(10.8%)、植物层次(10.4%)、铺装形式(8.4%),商业设施和视觉复杂度对美景度产生负向影响,植物生长状况、植物层次、铺装形式则正向促进公众审美感知;3)高美景度评价(SBE)得分场景特征为:绿视率为30%~50%,蓝视率为2%~10%,铺装比例为15%~30%;低美景度评价(SBE)得分场景最突出特征为商业氛围浓厚(4.19%)。所得结果可为后续滨水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及管理提供客观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
梳理日本风景认知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揭示日本景观保护体系经历了名胜、风致地区与美观地区、国立公园与风致保安林、历史风土、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景观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城市历史景观等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时期使用的关键语汇、技术手段反映了在民族意识觉醒和世界潮流的影响下,日本对风景的认知在不断进化发展。正是在认知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日本的景观保护制度才得以持续更新与进步。然而,因风景认知本身的文化根源所导致的问题与差别依然存在,日本未来推进景观保护工作和完善保护体系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3.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can guarantee the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user groups, especially the vulnerable one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justice of urban green landscape.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park user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Through the three-level data coding and analysis, a model consisting of eight main categories (i.e. site conditions, site usage, independent mobility, supply-demand matching capacity of space and facilities, interference and limitation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broa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lace identity) which cover 30 influencing factors to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shows that park users evaluate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upon their observation of site conditions and usage, and their ow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while the latter is affected by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to passive exclusion and active ex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design exclusion. The disparity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urban parks would lead to users’ different emotions and feelings about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model helps clarify the path and key factors of inclusiveness evaluation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justice.  相似文献   

14.
美景度评价方法可探究公众对不同植物绿色空间视觉质量的喜好程度,为植物空间的营造提供量化的设计依据。以武汉市城市公园、校园植物绿色空间为评估样地,选择与植景设计相关的控制因子建立美景度评价数量化模型,拟合出SBE=48.373+30.201×F_1+38.150×F_2+16.611×F_3+11.703×F_4的评估方程,并根据因子重要性得出绿量因子空间开敞度因子色相因子冠幅因子的因子排序。  相似文献   

15.
张怡  裘鸿菲 《中国园林》2023,39(7):121-126
湖泊公园是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开展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量化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游憩空间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8个典型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爬取公园网络评论数据,利用LDA主题模型挖掘潜在主题,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情感分析模型,并对比问卷调查结果,探讨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感知差异。结果表明:湖泊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公众感知维度有休闲娱乐、审美体验、运动健康、社交互动、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主导服务类型是休闲娱乐和审美体验,而科普教育是最不易被感知的;公园可达性、周边文化建设、园内基础设施及自身特色是影响感知频率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和活动类型差异对感知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因此,未来湖泊公园的建设可在科普主题活动举办、特色湖泊文化景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并关注多年龄段人群需求,从而提升公园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6.
宋满珍 《安徽建筑》2007,14(3):24-25,28
水是园林风景的眼睛,有水的地方就有桥,无论是传统的古典园林、或是新建的公园及风景游览区,都有桥的身影.文章阐述了桥的概念与本质,归纳总结了园林中的桥的类型、功能和艺术美,并从园桥建构方面进行初探,旨在为设计出更具人性化和趣味性的园桥景观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英国国家公园与法国区域公园的保护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区是人类与自然在长期合作下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突出美学、生态和文化价值的乡村地区.英国国家公园将公园内的乡村景观视为国家利益,投入必要的管理资金和管理资源,采取自然保护、适宜的农场管理方式、严格的建设控制等举措,通过强制或经济补偿的方法保护乡村的文化景观.法国区域公园则指出了一条通过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景观保护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陈李波 《华中建筑》2008,26(3):169-171
城市景观依感知类型而言,可以分为城市视觉号观和城市非视觉景观。较之城市视觉景观主要注重城市景观所呈现的外在形式美而言,非视觉景观则更加重视城市景观所蕴含的内在的生活美以及市民个人的亲身体验。因此城市视觉景现和非视觉景观应视作城市蒂观互为彰显的两个层面,两者在我们对城市景观的欣赏与体验中处于同等地位,甚至在某些层面而言,后者更为重要与迫切。  相似文献   

19.
薛丽君  路毅 《山西建筑》2012,(32):231-233
对用"景观特色级区评价模型"研究公园景观进行探讨,得到莲花山公园各景观元素的特色等级和公园景观特色总级分,对数学结果进行分析,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公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历史名园提供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否能够满足现代游客的使用需求,成为历史名园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大数据多样本的视角,借助网络文本分析,通过7个知名旅游网站获取1 541条有效评论的情感分布、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以及分类词频分析,研究了福州西湖公园的游客偏好。结果表明:历史名园的旧时胜景对现代游客仍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相较于其他类型公园,历史名园的游客更倾向于慢节奏的活动方式,与历史名园所传达的文化气质相符;现有公园空间和设施难以负荷节假日时的大游客量。基于此,提出3点建议:(1)加强旧胜景宣传的同时,构建“新胜景”分摊游客压力;(2)串联周边文化景观,通过“大文化景观圈”导流;(3)加强设施维护与管理,以适应大的游客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