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庄旭 《广东建材》2008,(3):116-120
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建筑文化,受到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在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深化。本文介绍和讨论了在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并存的萌芽时期,在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岭南建筑风格的融合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在建国以后至今融合了西方先进建筑文化使岭南建筑成为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岭南建筑的系统成形及鼎盛时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别处--浅谈2003年消费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廉毅锐 《建筑师》2005,(2):66-71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有相当影响的价值观,产生于二战之后的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消费主义带有了个性化的选择特征,符号化、象征化成为了消费文化的突出表现。符号价值与符号价值的映射被媒体对应编码,商品不再只是以实物状态表现,使得现今的消费有了复杂的寓意和暗示;在中国,消费主义也进入了建筑领域。不止于广告媒体和楼书的语言宣传,编码的能指范围深入建筑设计领域。过度追求奢华,强调外形的震撼力,去文脉的新文化主张,提供戏剧化的复古主义和欧陆生活欲望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在2003年迎合消费文化的一个响应动作,一再反复。在消费文化给建筑的积极影响一面之外,其痴迷于表达差异的特点对于城市文化多样性和真实性也有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琼宇 《山西建筑》2005,31(19):19-20
阐述了消费主义及其特征,从消费主义文化出发,评价了当代西方受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产生的新的建筑现象,探讨了新世纪建筑学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角度出发,对消费主义与奇观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梳理,初步探讨现代化都市的整体面貌与建筑的关系。进而分析消费文化对现代都市建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华霞虹 《时代建筑》2010,(1):124-128
1992年以来,消费主义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主导文化,社会整体的消费梦想构成建筑实践的主要动力,从而引发当代中国的建筑狂欢。通过剖析消费梦想的三方面内涵:"身体的快感"(物质)、"身份的想象"(社会)和"价值的颠覆"(精神),文章指出与之相应的建筑狂欢主要表现为:"狂喜的建筑"、"最大差异的建筑"和"越界的建筑",这是建筑业的活力之源,但也造成资源浪费、社会隔离和文化失序等危机。文章最后提出,中国当代建筑师需要在不可回避的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寻找契机,旨在创造具有日常性、当代性、地方性、多样性和原创性的建成环境,构筑"世俗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消费时代,所谓的消费主义和大众视觉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当代建筑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将从建筑的“商品化”和“表皮化”两个层面,分析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浅析了当代新中式建筑设计风格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民族特色以及现代设计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合,尝试探索兼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特色的新中式建筑风格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8.
消费文化中的建筑艺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文化支配权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变化主导作用和文化建构意义,探讨它对建筑文化艺术的影响。消费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文化现象,是我国入世后建筑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应以全球化的眼光正视建筑的消费主义倾向,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消费文化造成的建筑文化的物化和庸俗化以及对建筑文化意义的销蚀。  相似文献   

9.
该文尝试解析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中国都市中,建筑批评所出现的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剖析当代建筑批评现象。并依据对于当代建筑批评狭义与广义的讨论将消费文化中建筑批评方法由表及里分为趣味批评与社会文化批评,探讨大众消费文化场景下建筑批评的不同方法,及其对当今建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百年回首,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经历过光荣,也饱受失意。随着西方文化在近代军事、经济和宗教等力量作用下传入中国,中西方建筑文化由相遇到冲突、选择,使中国传统建筑秩序失之平衡。虽然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秩序在文化整体上有着更多的相似,但具有革命性的现代建筑文化则需要打破一切,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形式,还包括相应的政治、经济、生活、价值观念等。正因如此,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一直处在传统与创新、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双重困扰之中。这样的文化危机时代,也正是历史的转折时期,天将降大任于当代建筑师,建构中国建筑新文化和新秩序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要求。 1、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确定 在当代的时空背景下,对中国建筑文化进行确定,显得异常困  相似文献   

11.
建筑是民族和文明的个性体现,渗透于文化发展脉络之中,是一部石头史书。中国传统的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现代的建筑则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西方的现代建筑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本刊在此介绍几种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供读者学习赏读。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传递和经济的开放,带来了建筑的交流,也为技术的分享提供了可能,同时技术进步也带了建筑形体和建筑风格的革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或许是文化的“侵袭”。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都应该基于本国的建筑发展脉络,了解西方建筑发展的过程,从过程中提取我们所需要的元素来指导设计实践。本文以苏州“伦敦桥”为例,详述了这一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3.
张妍 《山西建筑》2004,30(16):57-59
介绍了消费主义时代的建筑行为,从理解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出发,并以后现代主义为参照,探讨了消费文化与大都市面貌及建筑的关系,指出建筑师如何保证建筑行为的适当性,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马武定 《规划师》2008,24(11):5-9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的以消费主义为特征、以消费社会为其统一语景的全球文化网络正在形成,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正被解构和重组,不同的城市文化具有各自的核心价值,不同的城市文化精神决定了不同的城市空间。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景下,我国城市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中国城市文化精神与西方消费主义的结合正创造出一种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新文化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5.
《建筑师》2015,(5)
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城市由工业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对建筑的迪斯尼化现象进行了观察与批判。系统地归纳了当代中国城市建筑迪斯尼化的三个特征:建筑主题化与混合美学、建筑商品化与消费体验、建筑私有化与社会控制;围绕建筑的美学原真性与公共性,批判性地评述了关于建筑迪斯尼化现象的正反两面的理论争辩。由此揭示了在消费主义的"双面性"作用下城市建筑的"复杂"和"多义",为客观理性地理解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本质提供了思辨框架。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建筑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维.  DO 《世界建筑》1999,(1):62-65
本文叙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建筑形象演变过程及各时期建筑风格特色,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了东西方化对俄罗斯建筑形象演变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着自己的古老的文化,五上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但由于学习西主先进科学技术,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我们建筑创作所采了牟态度是:寻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汇点,把握好当今建筑创造的大方向,探索建筑创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兰州城市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及与中国其他城市的相同之处,探索性地分析了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演变与形成。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统计,发现兰州建筑风格的演变与形成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这些影响因素对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演变与形成所起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兰州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发展趋势及今后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期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多元性与建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 《中外建筑》2000,(1):25-26
本文作者从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文化的多元性特点,在论述文化的多元性对建筑发展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建筑面临的多元文化影响的问题,并建议深入分析当代中国文化的多元特征,从建筑的层次性出发探索不同类型的建筑发展的不同道路。  相似文献   

20.
福州近代高校的校园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参照物。它藉由校园的空间形态及其建筑风格特征来形成特定的建筑语言,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结合,是西方建筑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实践来表达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该文从选址、规划、平面布局、结构技术和建筑风格等方面比较分析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福建协和大学的异同,探讨建筑设计背后的文化继承和转变,以及社会历史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