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因缺乏科学合理和统筹安排的水资源调控,当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造成多地区不断加重的水事矛盾。文章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响应联系,研究生态视域下的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提出了能够支撑生态脆弱区的适宜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下的水资源需求。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陆河流域有限的水资源承载了过多的人口及经济活动,使水循环过程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受水控制的生态系统,带来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石羊河流域是西北内陆干旱区典型的水资源紧缺区域之一,是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人口最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流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使得进入下游民勤绿洲的水量逐年锐减,致使下游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衰退、绿洲萎缩,进而引起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盐碱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危及当地人们的生存.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转化规律及其农业节水调控模式,对于深刻认识该区域水循环演变的过程和机制,确定合理的绿洲灌溉农业规模,促进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改善脆弱生态环境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西北干旱内陆区其他流域也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内陆河水资源加剧短缺,水情矛盾冲突显著。文章针对特定流域生态环境的需水预测和多手段调控技术,结合流域实际资料,通过时间和空间尺度等方面上对水资源进行调控,最终达到流域水资源的均衡使用,实现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果对解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发展不平衡的内陆河地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是世界性难题。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的区域用水远远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短缺及开发利用不可持续问题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挑战。近年河西内陆河流域开展以用水总量控制为目标的多项措施,初步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肖素君  崔荃  张霞 《人民黄河》2001,23(8):32-33
我国西北内陆河地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呈典型的荒漠生态环境特征,加之人类过度经济活动挤占了生态用水,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针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特点与水资源、水利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十五”期间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水利建设规划中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以使内陆河片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石羊河、黑河、塔里木河为例,说明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的不平衡,并由此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建立流域内水量平衡系统,协调内陆河流域的用水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干旱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生态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用水效益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内陆河流域基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度量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考虑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多次转化、多次重复利用的特点,将计算单元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嵌套在水资源转化模拟模型中,实现模拟模型与优化模型的耦合。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为例,获得了流域水资源在不同区域间与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间的合理分配方案。为探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黑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较大的内陆河,横跨山地,盆地和沙漠三大地貌类型区,水资源匮乏,用水矛盾尤其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本文围绕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析了现状条件下的供需平衡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未来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本研究在对流域现状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自主创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理论与方法,运用水资源模拟分析技术,研究提出了流域治理的总体思路和布局及措施;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节水型社会建设及水资源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同时在流域综合治理层面首次提出流域初始水权制度框架,为规范流域水资源利用秩序、为公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节水农业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地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已严重超载。本文分析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讨论了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即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关键”、把握“三大环节”、构建“四大保障”、实施“五大转变”、建设“六大工程”;最后提出了流域节水生态农业发展的“五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探讨适合长江流域特点的水量分配研究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英  杨永德 《人民长江》2007,38(8):88-90
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存在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自然灾害频繁、城市需水增长快、供求矛盾加剧、水污染加重、用水效率低下等水资源问题.三峡水库的建设运用,外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打破了长江原有的水平衡.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调配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其重要,了解流域本身的水资源特点和问题,研究河流生态用水,分析不同功能、不同区域的水量分配额度,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量分配方案,是水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保障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维护河流健康发展的需求和根本.对适合长江流域特点的水量分配研究框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年楚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了年楚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对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并提出了年楚河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方法和主要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供水量,同时加大节水力度,才能保障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流域内降雨稀少,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灾害,用水矛盾尤其是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用水矛盾突出。本文围绕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水资源利用及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着手,探讨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爱河是丹东市境内最大的河流,流域内水资源丰富。通过流域水资源平衡分析,其水资源利用率很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将会大大增加,从爱河流域调水是经济可行的。规划于2025年前后在爱河流域分别建设张家堡、龙湾、三湾水利枢纽,使爱河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9.6%。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澧水流域水资源的基本情况、流域规划方案及水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合理有序开发流域梯级项目、充分发挥流域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综合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松辽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松辽流域用水现状和需水预测.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将成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面对松辽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流域初始用水权分配是实现战略举措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水权制度建设和水市场建立的起步工作。松辽委适时组织开展了流域初始用水权分配专题研究.并在霍林河与大凌河流域进行了初始用水权分配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开发利用程度,超采及开采潜力区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荒漠化,沙漠化扩大;灌溉等盐渍化有所扩展,草场退化等环境问题;建议根据水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制定合理开发规划,量入为出,以供定需。以系统观点整体规划流域上、下流的供水;规划管理必须确保绿洲的安全用水和生态用水,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内陆河流水量演变与河流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与水量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基于内陆河流水量遵循增长—顶峰—衰退—消失过程的演变规律和延时变化关系,分析了河流水量演变中各主要指标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结合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因水量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提出了评价河流健康状态的水量演变指标判别标准,结果表明: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分别处于病态、不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9.
流域梯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域梯级开发可使河流所蕴藏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涉及的总问题极其复杂与深远。本文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从流域梯级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提出流域梯级开发对环境影响的分析与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