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某煤矿工作面回采巷道沿空留巷为例,分析了沿空留巷后工作面前、后方巷道表面位移以及巷旁支护体的承载与变形规律,并对巷内锚杆的载荷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留巷前以及工作面回采影响期间巷道顶板、两帮及支护体是稳定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推广沿空留巷技术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贺西矿近距离煤层采空区下回采巷道布置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贺西矿3403工作面运输巷、尾巷与3号层工作面巷道内错1个巷道宽度,运输巷、尾巷局部地段破坏严重,返修率高,严重影响正常采掘衔接.通过现场观测、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贺西矿4号煤层工作面新掘巷道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济宁二号煤矿九采区93上02工作面轨顺沿空留巷期间及留巷后下一个工作面回采期间对巷道连续的矿压观测,结合工作面各种矿压显现特征,掌握了巷道留巷前、留巷中及留巷后顶板活动规律及变化情况,为留巷期间的顶板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郭家河煤矿特厚煤层回采过程中邻空侧巷道变形严重,以1305工作面回风巷巷道变形为工程背景,开展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巷道围岩变形观测和采动应力场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深入1303采空区,回风巷侧巷道变形速度增大3~5倍;相比于运输巷回风巷侧支承压力峰值深入工作面及巷帮实体煤距离均减小,应力集中系数可达3;1305工作面回风巷巷道大变形是采动应力、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侧向顶板结构等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针对巷道变形原因提出侧向顶板深孔断顶爆破和小煤柱护巷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矿9#煤特厚煤层9-704综放工作面动压巷道在本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出现变形量过大难以控制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变形实测等手段对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动压煤柱应力分布和动压巷道变形进行研究。极限平衡法表明在该条件下动压巷道护巷煤柱宽度不应小于24.5 m.数值分析表明,煤柱宽度大于26 m时能够较好地控制煤柱的应力及变形,最终确定该动压巷道护巷煤柱宽度为26 m.现场实测表明,动压巷道变形过大的原因在于护巷煤柱留设宽度过窄。动压巷道护巷煤柱宽度的计算必须考虑煤柱沿相邻工作面采空区方向及本工作面方向塑性区的宽度。该研究对类似条件下动压巷道护巷煤柱的留设宽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沿空留巷巷道支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现平  宋艳华 《河北煤炭》2010,(3):29-30,43
沿空留巷巷道的支护是保证前进式开采工作面正常安全回采的前提,文章通过对留巷巷道支护设计的逐步改进,在不断探索中摸索出了留巷巷道的支护技术,保证了前进式开采工作面的顺利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炮处理综采工作面巷道三角区悬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运输巷和回风巷三角区顶板由于工作面巷道煤柱支撑易产生悬顶,威胁工作面安全生产。通过利用二氧化碳炮在综采工作面巷道三角区悬顶处进行预裂爆破试验,有效解决工作面巷道三角区悬顶问题,消除了顶板突然垮落产生飓风和压出有害气体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大采高工作面跨石门巷道开采过程中的生产安全,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大采高工作面跨巷道开采的力学模型,并定义了工作面与石门巷道之间的安全岩柱厚度;根据分析结果设计了石门巷道的支护方式和工作面跨巷道开采的进度安排,同时对开采过程进行了矿山压力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安全岩柱厚度由工作面底板破坏深度、石门巷道顶板破坏高度和承载岩柱厚度3部分组成,石门巷道的分区段加固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支护成本,大采高工作面跨巷道开采过程中的支架工作阻力没有发生异常变化,表明石门巷道加固达到了预期效果,实现了大采高工作面跨石门巷道的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9.
侯大海 《采矿技术》2021,21(1):48-51
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护巷煤柱留设造成煤炭资源损失的问题,以长平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护巷煤柱的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小煤柱护巷原理,设计了6 m小煤柱的配套巷道支护方案,并进行现场实测。实践表明:在工作面采动之前,矿井巷道顶底板的变形量基本小于10 mm,在工作面采动过程中,巷道顶底板的最大位移量为450 mm,监测数据表明,小煤柱护巷以及配套的巷道支护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沿空留巷技术推广过程中部分留巷变形严重,无法继续为下一个工作面服务。通过对留巷工作面侧巷帮采用掘进机扩帮、全断面拉底维修,满足了巷道回采需要,缓解了矿井采掘接续紧张问题,为切顶沿空留巷巷道快速维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