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描述了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在我国东部沿海某待建核电厂址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大气弥散试验。主要实验包括百米气象铁塔四个高度整年风、温逐时观测;地面风场、海陆风及内边界层的观测与分析;湍流与扩散参数测量;风洞模拟实验等。在现场实验基础上尝试提出了计算滨海核电厂址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新模型,此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区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又提出了一套估算事故冲洗因子的确定论模式与概率论模式。讨论了事故工况下,内边界层对事故剂量的影响及冲洗沉积剂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在我国东部沿海某拟建核电厂址进行的大气扩散试验的概况和主要结果,包括现场试验和风洞模拟实验。现场试验主要有:百米气象铁塔四个高度整年风、温逐时观测;地面风场、海陆风及热内边界层的观测与分析;SF6示踪试验与湍流测量等。在现场试验基础上尝试提出了计算滨海核电厂址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区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热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综合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胡二邦  陈家宜 《辐射防护》1999,19(5):321-332
本文在某待建滨海核电厂厂趣现场野外实验基础上提出了计算该核电厂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计算模型。此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差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热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模型中所需要的各类参数,包括在1995,1996年间在该厂趣野外大气试验中获取的百米气象铁塔4个不同高度上的风,温逐时三维联合频率;湍流测量结合风洞实验获取的离岸流与向岸流的扩散参数。  相似文献   

4.
田湾核电厂址污染气象与扩散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1997-08至1999-08在田湾核电厂址进行的污染气象与扩散特征的实验观测和研究在百米气象铁塔的10m,30m,70m,100m四个高度安装了风、温探头,进行了两年的逐时观测;分析了中尺度风场的一般特征、海陆风个例及其出现频率;对热内边界层进行了实验观测并给出了热内边界层高度拟合公式;描述了风洞模拟及其主要结果,应用1997年夏、冬两次的塔层湍流测量数据资料和1997年度10次中性天气的示踪实验结果,给出了该地区的各类天气的扩散参数σy和σz。应用上述实测资料估算了该地区的年均大气扩散因子和非居住区边界事故概率大气扩散因子。  相似文献   

5.
参照当前国内外导则给出的估算事故扩散因子的模式,推荐了一套考虑内边界层影响的估算核电站事故概率扩散因子的模式,并尝试提出了一套估算事故冲洗因子的确定论模式与概率论模式,根据我国东部某待建滨海厂址的实测气象资料,分别估算了事故概率扩散因子、事故后各时段的冲洗因子(确定论模式)、事故概率冲洗因子以及相应的各途径剂量。计算表明,①该模式估算的事故概率大气扩散因子是常用模式估算的5.9倍,②对事故后0~8h的剂量言,确定论给出的冲洗沉积外照射剂量是相应的干沉积外照射剂量的5.50倍,保守概率论给出的上述比值为9.56倍(考虑内边界层影响)和56.7倍(不考虑内边界层影响),现实概率论给出的比值为1.93倍(考虑内边界层)和11.4倍(不考虑内边界层影响)。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核素大气扩散模型中,基于示踪实验获得的经验扩散参数依赖于具体的实验条件,在事故条件下,由于风场、大气湍流、地表状态等与实验条件存在差异,经验扩散参数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扩散过程。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以以经验参数为先验值,使用实际观测数据对其进行实时动态修正。本文基于遗传算法,建立动态修正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得到4种适应度函数对修正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观测误差设置不同权重的适应度函数修正效果更好。在此基础上,使用Kincaid实验数据集进行模型预测能力的验证,结果表明,使用遗传算法对拉格朗日扩散模型中的扩散参数进行修正,可明显提高扩散模型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为××工程大气质量评价而进行的污染气象学调查,包括污染气象要素的调查和统计;大气扩散实验和风洞模拟实验。讨论了海—陆界面气流特性的跃变对低层大气混合特性的影响。实验期间观测到陆面动力边界层对扩散参数的影响。在风洞内定量复现了这种影响。介绍了在海岸线建厂时大气质量评价所用的扩散因子计算方法。本文所用模式和参数是稍偏于安全的。适用于污染效应与浓度的时间积分直接有关的工业污染,例如核工业的放射性污染。  相似文献   

8.
核事故大气扩散的多风扇风洞设计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时,需用大气扩散模型对核事故后果进行环境评价,而模型的准确性可通过风洞实验进行验证。为了提高风洞实验验证的准确性,克服被动风洞对边界层模拟的适应性差、调节复杂等缺点,本文将结构抗风中的多风扇技术引入到核事故大气扩散模拟研究中。通过设计10(行)×8(列)多风扇风洞,搭建了带风速反馈的风机阵列主动控制系统,对D类稳定度下边界层风速廓线特性进行了风洞模拟。本文实现了石岛湾核电厂址的风速廓线的快速模拟,且模拟精度较高,验证了多风扇风洞技术对大气边界层模拟的可靠性,为核电厂址大气扩散风洞实验提供了新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
参照当前国内外导则给出的估算事故扩散因子的模式,推荐了一套考虑内边界层影响的估算核电站事故概率扩散因子的模式,并尝试提出了一套估算事故冲洗因子的确定论模式与概率论模式,根据我国东部某待建滨海厂址的实测气象资料,分别估算了事故概率扩散因子、事故后各时段的冲洗因子(确定论模式)、事故概率冲洗因子以及相应的各途径剂量。计算表明,①该模式估算的事故概率大气扩散因子是常用模式估算的5.9倍,②对事故后0~8h的剂量言,确定论给出的冲洗沉积外照射剂量是相应的干沉积外照射剂量的5.50倍,保守概率论给出的上述比值为9.56倍(考虑内边界层影响)和56.7倍(不考虑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年7月~8月在广东碣石湾地区的近海和远海两个观测点的小球探测气象资料,分析研究碣石湾地区夏季污染大气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以东南风和西南风为主导风向,观测期间出现了海陆风、热内边界层现象,但出现频率均较低,因此对大气扩散影响不大。混合层高度统计发现,内陆观测点混合层高度略高于近海观测点。  相似文献   

11.
胡二邦  王寒 《辐射防护》1992,12(1):62-68
本文介绍在核电厂事故应急局地实时剂量评价系统中应用的拉格朗日烟团模式及相应的参数。对烟团轨迹考虑了事故期间风向、风速的变化,采用有效扩散参数以考虑烟团迁移期间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干沉积采用源耗减模式,湿沉积采用冲洗系数方法,还考虑了放射性衰变及烟团部分穿透混合层的修正。鉴于我国在建核电厂皆位于沿海地区,文中还给出了内边界层条件下烟团公式的处理方法。对于实时剂量评价,主要考虑了烟云浸没外照射、吸入内照射和沉积放射性核素外照射三种照射途径。最后,以秦山核电厂为例估算了 PWR1事故的环境影响,给出了部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气环境研究若干领域的动态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大气环境中若干研究领域的动态与进展,内容包括“欧洲示踪实验计划”;符合指数d的概念,IAEA等开展环境迁移模式有效性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扩散参数的不确定度和其对扩散因子的影响;海陆风环流的实验观测与分析;不同地表干,湿沉积,再悬浮参数及其实测值,事故评价中的大气扩散,天气取样技术,事故冲洗因子计算模式及有效扩散参数。  相似文献   

13.
利用WRF数值模式和CALPUFF扩散模式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分析研究某沿海厂址大气扩散参数,并通过现场示踪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和模拟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CALPUFF扩散模式无论从扩散因子数量值还是分布范围上,与现场示踪试验结果均能保持较好的一致性,CALPUFF扩散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当地大气扩散实际特征。通过与P-G和IAEA扩散参数比对得出,CALPUFF数值模式结果确定的厂址大气扩散参数符合大气扩散特征的一般规律;在考虑厂址实际下垫面和流场特征情况下,CALPUFF数值模式确定的扩散参数整体较P-G扩散参数偏大,其扩散参数值能较真实地反映该地区气载污染物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核事故后果实时评价系统中,拉格朗日烟团模型作为大气扩散模型得到了广泛应用。大气扩散系数是影响烟团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提出一种动态修正拉格朗日烟团模型的大气扩散系数的自适应方法,以提高放射性核素浓度分布计算的准确性。该方法利用观测的核素浓度数据、气象数据和源项释放数据,以最小二乘法实时地对大气扩散系数进行了估计。使用大气扩散模型验证工具MVK中的Kincaid实验数据,将动态大气扩散系数自适应修正方法与传统的以Pasquill-Gifford(P-G)曲线为基础的方法相比较,结果表明,大气扩散系数自适应修正方法能提高拉格朗日烟团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胡二邦  张怀德 《辐射防护》1997,17(4):249-259
本文介绍在一址多堆的秦山核电厂址,通过气象相关实验,应用已有的秦山一期(或二期)厂址的整年逐时气象观测数据来估算待建厂(秦山三期)正常工况下的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1995年9~10月在秦山一期、二期、三期3个厂址同步进行为期21d的低空风观测实验,建立了风向、风速相关矩阵。提出了应用相关实验结果估算三维联合频率及混合释放情况下的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计算公式及各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与此同时进行了平衡球飞行试验、风洞模拟试验及低探观测,提供了计算年均大气扩散因子所需的秦山三期厂址的扩散参数与混合层高度的实测数据  相似文献   

16.
《核动力工程》2015,(6):45-50
建立含空气的蒸汽在竖直圆管自然对流条件下外表面冷凝传热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到部分蒸汽未到达交界面发生液化形成雾,强化传热,对自然对流传热系数进行修正;计算冷凝热导率时,积分算法中考虑混合气体的密度在扩散边界层内的变化。结果表明:96%的预测结果与Dehbi实验结果的偏差在15%内,与Anderson实验结果的最大偏差为16.8%;将本文模型与已有模型对比,新模型相对另外2种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核电厂正常运行或发生核事故时,会向大气释放一定量的放射性气溶胶,研究气溶胶在复杂下垫面的大气扩散特性对实现气载流出物辐射影响的准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高斯烟羽或烟团模型被广泛用于大气扩散评价中,模型中的扩散参数描述了气溶胶受湍流作用扩散的强弱,需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如平坦、丘陵下垫面进行校正。本文针对典型下垫面开展了气溶胶大气扩散风洞实验,采用激光粒子图像扩散参数估计方法,针对释放源高度不同的多组工况,统计分析了竖直截面内高分辨率的气溶胶浓度,根据高斯分布估计了下风向烟羽的上下边界及垂直方向扩散参数。结果表明:烟羽经过山体会出现整体抬升现象,这将导致山体后近地表浓度有所下降;烟羽经过山体前后出现浓度中心线两侧浓度分布不均现象,远离山体烟羽轨迹回归类高斯分布;释放源高度小于山体1/2高度的烟羽经过山体后轨迹趋于一致。高斯模型在丘陵下垫面适用度有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涉及排放条件、气象条件、下势面条件以及污染物性质等方面的有关参数和修正方法进行充分的分析,确定有关参数和修正方法对年均大气弥散因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各个模式参数和修正方法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各不相同,其中混合释放方式和风随高度的变化等因素很显著,其他一些因素如复杂地形、扩散参数、稳定度分类方法、热内边界层等的影响基本上在2~3倍之内。而通常人们比较关注的因素(如扩散参数、气象资料获取率等)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工程项目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的角度来看,应合理制定或适当简化这方面的评价程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1979年6月—1980年12月在长江中游丘陵地区进行的一组大气扩散示踪实验的主要结果。描述了实验场址风场与温度场的特征,给出了由实验测定的大气稳定度分类,水平和垂直扩散参数以及各个方位的年均扩散因子。  相似文献   

20.
闫政  吴信民  邓磊  张叶  郑勇明  杨亚新 《核技术》2011,34(3):193-198
本文通过运用蒙特卡罗模型对放射性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对不同边界层条件下的核事故早期烟羽在近地面高度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稳定条件下高架源释放形成的污染面积最大.蒙特卡罗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核事故早期烟羽的演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