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岗课赛证训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围绕当前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训创”融通机制不明确、组织合力不足、实施效果难评估等问题,建议高职院校在厘清“岗课赛证训创”融通逻辑的基础上,依托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体系,强化多主体协同,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促进人才考核与评价规范化中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部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作经验,提出校企双元育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推进“三教”改革等解决路径,以期为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是提升高职教育成效的关键途径。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育人存在的育人目标与产业发展融合不深、课程建设与职业岗位对接不足、教学实践与技能竞赛结合不够、课程标准与等级证书匹配不足等问题。据此,从产教融合,建设岗课赛证融通育人体系;分层教学,优化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方式;师资建设,强化岗课赛证融通育人质量;健全评价,提升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效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4.
定向培养是落实产教融合各项政策的有效途径。在高职教育中,定向培养采用中国特色学徒制双主体培养模式,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定向培养过程坚持双主体育人,按照电力技术类专业岗位技能标准,根据培养单位实际情况,合理计划开展高校与企业双场所教学,校内校外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做到岗课赛证融通。  相似文献   

5.
职业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对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要求,及时将新技术和新规范纳入教学,将企业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教学,并结合实际情况,实时对专业课程和教学进行提质、改造和培优.还应立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教学改革,从"课岗对接、课赛融合、课证融通、课团衔接"等视角,探索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并在已有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培养内容和培养载体,为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高职院校可以在建立合理的“岗课赛证”融通组织机构、协调制度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岗课赛证”融通基础、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综合型“双师”教学团队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改革路径探索,提升高职教学管理能力,进一步优化高质量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岗课赛证”教学模式指导下进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研究,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实践研究,探索在“岗课赛证”教学模式指导下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技能大赛与实践教学融合,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文章将会计职业岗位能力、会计资格证书和技能大赛的要求与专业课程设置紧密对接和融合,重构了"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并实施“岗、课、赛、证、创”五融育人模式改革。采用成果导向教育(OBE)设计理念,将岗位能力要求、课程内容、技能竞赛、1+X证书、创新创业元素相互融通,从预期学习成果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提升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理念可以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阐述“岗课赛证”融通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重设的意义和作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可以通过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与“1+X”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机衔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有机结合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构建起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库,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校介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应与会计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和企业深入合作培养会计人才。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共建实习基地和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同时"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  相似文献   

12.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室三岗"工学交替,而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学做创联贯机制。知识通过学习,技能通过练习,思维通过实践而获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岗位能力分析,阐释融学做创于一体的"三室三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要义和理据,并侧重探究学做创联贯机制在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以期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3.
结合示范建设教学实践,通过对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设置理论与实践合一和"岗、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应不断提高的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大修顶岗、双元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高校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然而,部分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的"双创"教育模式至今仍存在若干问题,亟待得到解决与完善。由此,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通过分析和阐述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双创"教育模式的环境、课程、师资、教育对象等方面的目标特征,进而确定"双创"教育模式下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技能、国际化培养规格体现了中高职衔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拔尖人才培养提升了中高职衔接办学声誉。政府职能部门、中高职校、行业企业、国际著名培训机构等多元协同,通过"课证融通"实施高职学历证书、高技能证书双证齐全方能毕业的"双高证书"制度,推进设考专业获取国际通用职业技能证书等落实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高技能、国际化的规格要求;多元协同激励与指导学生参加省、全国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比赛、知识竞赛获大奖培养一批省市级、国家级学生技能标兵、创新创业明星、杰出毕业生,实现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合作互动备赛、备考,促进了教学相长,实现了"名师易出高徒、高徒促就名师"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引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制度设计与创新.测绘技能大赛与培养规格融合,更新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教学标准;测绘技能大赛与课程内容融合,优化工程测量"课证岗"融合课程体系,测绘技能大赛与日常教学融合,创新"学训练赛"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模式;测绘技能大赛与实训基地融合,搭建生产化工程测量综合实践实训教学平台;测绘技能大赛与教学团队融合,打造德技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从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当前高校大类招生背景下,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缓解我国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路径,同时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目前高校在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推动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新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培养新模式,打造"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双证制"与教学改革接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证制”的实施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把“双证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以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并以就业为导向,“双证融通,学做合一”,推行实战化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也成为摆在土木工程专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许昌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上的探索与实践,着重于从"一课双融"体系、提升专业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土木工程协同育人以及改革学生考核评价办法等五个方面对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工科专业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X证书制度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其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现状,提出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课证融通为重点的高职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以期引领创新"2+1"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着力重构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