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生物制药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国内已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制药专业,在专业建设和办学内涵上各有特色.以应用型工科高校——安徽工程大学为例,介绍了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保障、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经验和成效,为其他...  相似文献   

2.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亟需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改革,本文拟在此方面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根据专业实际与OBE理念的要求,我们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通过实施改革,建立了制药工程专业新型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有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然后结合黄淮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实际,从专业布局调整、培养方案优化、办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转变、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针对工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而以学科赛训为载体,“赛训一体”开展工科设计教育,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针对本校制药工程“赛训一体”的办学经验和优势,探索在制药工程人才“赛训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制药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在地方院校的实施,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州化工》2021,49(9)
《化工原理》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所讲授的基本单元操作内容对于本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梳理教学难题、提高教学质量等对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人才具有紧迫感。本文从课程内容、当前学情、师资队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科教融合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以闽江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为例,经过近4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学科平台、校企合作、科技竞赛、人才需求方面进行有效探索与实践。面临地方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性问题,通过师资队伍、平台建设、实习基地、培养成效等保障措施,逐步建立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从而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医药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7.
张媛媛 《广州化工》2023,(15):140-142
制药分离工程是制药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应用特色,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探讨了制药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以期提升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广州化工》2021,49(12)
国家正逐步推进《中国制造2025》,传统的中药制药行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高等教育负责为我国中药制药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是中药制药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和智囊团。本文总结了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特色,综合分析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从师资建设、课程体系等方面探讨了中药特色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路与理念。  相似文献   

9.
《广州化工》2021,49(16)
全国各个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化工原理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的要求。本文以培养创新型工科人才为导向,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以中药制药工艺设计及新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特色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前准备、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进行教学改革,以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工程教育对工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新工科是一项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新工科建设以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方式方法实现对于传统工科的升级。涉及专业涵盖了所有传统工科专业,内涵丰富,对于新时代新经济下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热工过程与设备》是培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本文在新工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校企合作办学的经验,对《热工过程与设备》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三个层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索与总结,旨在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问题分析、人文素养和与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材料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程》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工程实践性较强等特征。根据新工科背景下对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及考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综合型材料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2.
制药工程专业是由化学、药学、中药学、生物技术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工科专业,针对区域性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三大类学科知识在制药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份量,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通过不同课程的融合构建课程模块,有利于促进区域性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以化工专业为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新时代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特点、工程教育对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助推作用、工程教育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策略四个方面予以分析和讨论,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工程教育在高校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制药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立足学校特色,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新型人才成为一项新的课题。本文以盐城工学院为例,从新模式探索的必要性、新模式的定位与目标和新模式的创建等方面,探讨了面向医药行业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新工科背景下,制药类专业建设升级势在必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工程教育实践效果和工科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基础,为了解决制药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湖北大学制药工程专业以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医药化工行业标准为指南,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构建了实践教学标准化体系,以期为地方乃至全国高校的制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并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工科”理念,本文在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群建设、师资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设定了学生素质和工程能力提升的培养轴线,从思政教育、能力基础、师资团队和保障机制四个建设维度出发,设计了制度完善、前期监控、中期监控、后期监控四个过程监控环节,建设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文章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可为毕业设计质量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制药工业大国,制药产业已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文章主要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分别从优化实践课程设置、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相关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及经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增强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进而提升培养人才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工程教育认证是我国大学工科教育的一件大事,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了提升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积极的引入并接受了工程认证的理念和做法。本文分析了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专业的必要性。以本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了在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方法,并详细的分析了工程认证对本专业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高等教育"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化工专业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以新工科内涵为指导、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牵引、以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为重心,重塑化工专业课程内核。本文针对高校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刻思考与改进措施,充分考虑了新工科观点指导下理工学科交叉融合的教与学,重点聚焦了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与化工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创新之间的因与果,为提升我国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我国化工学科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